四川在线报道:17日,成都市各中小学正式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根据成都市教育局的要求,今年各校春季开学典礼的大主题统一为“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川大附小分校以此为契机,拟定学校开学典礼主题为“文明6+i,生活很精彩”。
关于“教育”的定义,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都可谓“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一说到教育,就自然联想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因此,学校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不管专家们把“教育”的定义弄得多么复杂,甚至高深莫测,成功的教育都应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亦即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
成都将开学教育的主题锁定为“三生”,既简单明了,又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并付诸实施,使教育的终极目标凸显其中。若将这一“三生”主题贯穿于整个教育工作,并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那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以及眼下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也就水到渠成。
生命,泛指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回应刺激、能进行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活动载体。若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针对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曾几何时,相关部门就喊出了“生命不保,何谈教育?”的口号,为此,各校都在生命安全上小心谨慎,防微杜渐。然而,生命之“保”,若片面理解为校方的设施设备,以及一些强制性的“不准”,那只能是“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罢了!因此,只有对学生加强“生命安全”的教育,让其自觉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发自内心去保护,那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与生成,是生命活动的形式。如何生活,生活得怎样,那就是人们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过程。在生命有了保障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就要考虑“生活”的问题了。基于这样的现实,“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与整合,让教育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
举个例子,今年四川新编了一本小学生《安全教育》,第一章的主题是“人际交往”,里面谈到了与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的交往。我们在教学时,如果仅仅为教教材而教,学生即使把里面的“交往方法”背得滚瓜烂熟,兴许考试还能得到高分,但一出教室便我行我素,对家庭成员,对老师,对同学依然那般的“不友好”,那非但没有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反而白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已。
因此,教育中对于文本的使用,“联系生活实际”这一点千万不能少。学生只有将文本知识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以致用,“你加我我加你”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洪流,让教育的目标实现有效的“回归”,继而产生良性循环。否则,若让书本知识脱离生活,成为没有实在意义的空泛理论,那考分再高,也是教育的悲哀!
川大附小由此而衍生出的“文明6+i,生活很精彩”主题开学典礼,是对“三生教育”的具体诠释。“‘6’代表学生文明礼仪的6个方面,即快乐阅读、规范写字、积极锻炼、安全休息、主动保洁和爱惜公物,‘i’在英文中的解释为‘我’,表示每一项要求都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参与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就不会将书本与生活孤立起来,而是把书本知识的学习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使自己的身心与知识得到双丰收。
“三生教育”凸显了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标。如何在工作中体现出对“三生”的敬重与珍惜?如何让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有益于“三生”的正能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解答的一道大题。
-全文完-
▷ 进入何竹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