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迷失在鼓浪屿kamp

发表于-2014年02月18日 凌晨0:20评论-5条

从厦门地图上看鼓浪屿,一个袖珍小岛,“窝逸”地镶嵌在海岸风水最佳的位置,四周有水,但仍然屏障逶迤。东北面,隔一弯浅水,紧紧依偎着大都市厦门,也是一个岛,但大出有百倍;西南边,海面猛然开阔,与漳州海沧相望,也算自己的靠山和保护伞;东南一隅,仿佛一条巨大运河的海面,浩渺海天一色,上面大小船只来往进出,画出无限风光,旷渺的海天,身后如盆栽的鼓浪屿,截然两种景致相对照,在温柔湿润的海岛空气中,上岛信步走去,难以言说的享受,这,就是我到厦门必去鼓浪屿的理由。

过去的十年中,冬季时来到厦门,第一件事便是去鼓浪屿,去了多少回,记忆里并没有一笔清楚的账。原以为鼓浪屿不大,不要一个钟点即可以走穿,容易把握,不容易迷失,不曾想近来的了解,让我知道它的内涵深厚纷呈。去的次数多了,了解多了,印象重叠交错,后来竟纵横参差起来,似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迷失几乎每回都发生。

那些刻在记忆中零乱的图像,因某种原因,熟悉或陌生,清晰或模糊,远远近近,大大小小,黑白彩色,就像岛上随处可见的西洋古风式小楼院落,闭上眼睛冥想时,无非旧宅荒院,在曲巷幽径,有古树青藤掩映,有高矮墙垣围绕,大同小异或大不相同的风格样式,在一个美丽的迷你小岛,饱经历史沧桑,昔日的风韵颇有些败落,满目将要下世的样子——,不过,待重新上岛时,睁大眼睛,走到近处再看鼓浪屿时,看岛上具体的景致和景致中具体的细节,再深入了解它的历史和掌故,一时间又明白了,鼓浪屿,恰如四季里盛开的花儿,仔细看去,那每一叶、每一瓣都有着精彩的来龙去脉。

鼓浪屿,与花儿仿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朵娇小的奇葩,看多了,记忆丰富了,离开后就会想它,模模糊糊的印象穿越时空,在脑子里清晰一回,朦胧一回。久而久之,记忆因来来回回的寻寻觅觅,竟像百年老榕挂在空中的气根,成团成簇,粗粗细细,待最后再扎进泥土,由于根须之众,要理清头绪就变得不太可能了。因此,每每回到鼓浪屿,观景慨叹,想写几行字记叙或半篇游记以资将来回忆,竟觉得迷失得狠,因为,就算撇开那些不同凡响的名字,如鲁迅,李叔同,林语堂,林巧稚,马约翰,殷承宗,舒婷等等,再撇开众多有名有款、密密匝匝、鳞次栉比的历史建筑,洋房、公馆、教堂、寺院等,鼓浪屿仍然有数不清、道不完的历史掌故和故事。终于又迷失了。

虽然遭遇严重的迷失,但我仍然执迷不悟。每次到厦门,仍然首先去鼓浪屿转悠,似乎就是为了寻找那种迷失的况味,那种熟悉的迷失和迷失后的冥冥感觉。想想看,一个迷你小岛,足可以迷你到上瘾的地步!就为此,隔三差五地穿过厦门本岛,经历一小时的巴士颠簸——厦门公交司机驾车如驾船的风范也令我倾倒不已——来到中山路外面的轮渡码头,花八块钱买渡上鼓浪屿,在这个应有尽有的小岛上,度过一个自然和文化水乳交融的下午。不担心迷路,不担心车辆来往,更不担心空气污染,漫不经心地散步,散步时漫不经心地观景,直到黄昏降临……。如此轻易地消受一个冬日温暖的下午,享受精致的城市文明,极小的花费,莫大的回报,随心随意的信步走去,何等健康的奢侈!在过去的十年中,冬季时节,天晴的午后,鼓浪屿迷失行,我乐此不疲。

上岛出码头是一开阔广场,好几条街道的起头都在这广场上。踌躇于选择,方知道岛虽小,但地形可谓复杂。那些安详宁静的小街小巷,看似条条相通,但一不小心,离开熙熙攘攘的人流,它们就会让你有如进了迷宫。两边原是破旧颓败的老洋房,现在很多已经被修缮一新,别致的门脸,讲究的院落,一律西洋风格,走走看看,满眼皆是古希腊的柱式,古罗马的山墙,洛可可的浮雕,巴拉克的穹顶,露台凉台拱廊拱璧,仿佛时空穿越,西欧忽现眼前。不过,偶尔抬头间,中式建筑的飞檐和屋顶猛地映入眼帘,即刻回到现实,意识到身在中国的鼓浪屿,眼前不过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近代实践,二十世纪一向奉行的原则。鼓浪屿的洋房,但凡是中国人修的,都清楚不误地加入中国元素,可不,日子可以西式过法,但脑袋还是中国的脑袋,老祖宗的传统必须至高无上,如中式飞檐,如中式房顶。

选一条稍微安静的路,朝岛子的腹地走,一路呼吸甜蜜又湿润的空气,想着因为温暖,哪怕在冬季,这岛上也有神话般的灿烂花卉和绿茵蓊郁。进去后再捡条更清静僻静的巷子朝更深处走,渐渐地,幽深狭窄的老街旧巷中,游客少了,墙脚砖缝里青苔,比先前更加浓绿,路径蜿蜒延伸,伸向到岛的不知哪一方。走着,看着,间或又有古榕当道,随处可见橡树翻墙,时而攀璧的三角梅挠首弄姿,抑或屋檐倒悬仙人掌寂寞孤苦。这时的心,开始在某种乡愁中盼望时光倒流,盼望迷失,在鼓浪屿。

其实,在鼓浪屿,要真正迷失并不容易,再是幽森僻静的小街巷,只要努力朝一个方向加快脚步,顷刻间,就可以回到稀稀落落、继而熙熙攘攘的游客人流中,路边有旅游线路指示牌的指引,随大家晃晃悠悠地走,目的明确,想要迷失,绝对是不可能的。走着,看着,听着,双脚几乎是无意识地移动,于我来说,这样随大流观览,离现实太近,太具催眠力量,寻求迷失就成了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事实上,在迷失中,感觉才异常清晰起来。

走在游鼓浪屿上,想如此一个小岛,仅仅1.78平方公里,竟有如地球般的吸引力。自华汉文明上岛,人丁逐渐兴旺,满清征服华夏,厄运才降临鼓浪屿。祸不单行,到十九世纪中叶,外国势力开始介入。不过,习惯了海潮冲击的鼓浪屿不卑不亢,顺其自然,接纳有度,承受住了历史潮汛的每一次冲击。历史的强音符是明末抗清失败,鼓浪屿和厦门岛被康熙的军队夷为平地,房舍被捣毁,汉人被赶尽杀绝。到清末,腐败愚昧自私短见的慈禧朝廷,再次让中华蒙受异族蹂躏和侮辱,小小鼓浪屿上,驻进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挪威,丹麦,瑞典,奥地利,小日本,他们或开领事馆,或设代办,一时间,这块古老大地上的古老众生,头上又多了许多主人,生活空间被划出许多租界。谁都知道,这是阴险的慈禧奉行的“以夷制汉”政策。在1941年,小日本竟昼夜间独霸了鼓浪屿,直到它二战彻底失败投降,才被彻底赶出了鼓浪屿。日本人早在二战前就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他们每天在领馆前的空地上升膏药旗,而领事馆的地下室则是刑讯室和监狱,留下了劣迹斑斑。

异族的殖民统治早成为昔日烟云,留下的文化遗产在同本土文化长时间磨合之后,幻化出一种的新的现象,中西传统文化样式与鼓浪屿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小小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海底世界、音乐厅、运动场、大学,普通学校最多时达三十多所,文明鼓浪屿,敢称世界之最。

据历史记载,自唐宋时已经有汉人在鼓浪屿渔耕,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从未引得墨客*人的注意,直到明朝末年,民族大英雄郑成功在这里操练水兵,准备收复台湾,有人在岛的一处发现一块巨礁,如鼓,中空,潮汛汹涌时,风浪推礁石,发出鼓鸣般的咚咚声,鼓浪屿这个极富浪漫诗意的名字就开始流行,而鼓浪屿原先的名字,“圆沙洲”,就被人忘记了。也难怪,平淡无奇的名字,平淡无奇的经历,命运当然只会是平淡的,终于被遗忘也就不足为怪了。

漫无目的地走着,在一条浓荫密布的上坡山路上,陡然花团锦簇,各种质地的器皿充作花盆,排满道路两旁,中间就认识万寿菊和海棠,疑惑还有大丽花?这个季节?正纳闷,一位中年女士从一扇小门走出来,友善地同我打招呼,问说是否要住店。我摇头说随便走走,她还是邀我进了她的院子。小小洞天,巨大的兰花世界,地上空中,摆着挂者的都是兰花罐子、盆子。她自我介绍说自己已经退休,喜欢养兰花,并经营家庭旅馆,她家这边背静,睡觉最好,度假嘛,肯定要睡得好。我答说是,极是。她让我看她的兰花,我以为她想听我的赞叹。我说花好,想必你的房间也不错。她又忙开了一间房,里面整齐洁净,窗前桌上,一盆紫色的兰花正在开放。房价嘛,不贵,一百八十元,包早餐,有维信吗?你帮我加个维信,这是我的手机号……

尽管鼓浪屿人曾经被厦门人嘲讽为“仆役后代”或“步洋人之后尘”,但不能否认,他们的文明、教育和文化水平都相对地高,有可能因为出洋受了好的熏陶,或岛上基督教的传播影响,或根本就是汉人的遗传基因的作用,他们认识并摆脱满清的愚蛮比别处更早,欣赏西洋音乐也比别处超前,比如言传“人家一台钢琴”,就是坊间对鼓浪屿的美誉,音乐的确占有重要地位,这里有中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都是西方的古玩意儿,民族情怀浓郁的华侨们不仅捐了琴,还捐了房子供奉这些宝贝。走在背静的街巷中,偶尔有钢琴或其他乐器声传来,从古典音乐首都维也纳来的我,倒觉得是很平常的事了。

鼓浪屿逐渐为世人青睐,在昔日是有权有钱人的天堂,不足为怪,但文明一直是岛上的风范,正念和正能量一直是岛上的风气,这或是借了郑成功的雄魂遗风罢。到良莠相间、鱼龙混杂的民国初年,土匪、军匪、权豪都在岛上造了房子,修了公馆,拉场子逞强称霸,风气一时坏了下去,前面说鼓浪屿上掌故多,中间最最让我感动的掌故就是明国初年的“婢女救拔团”,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为女子、为最弱的弱女子撑腰的一个组织。想起来就令人鼓舞又感动。

一个普通现象,有钱人多的地方流行蓄婢。民国初年,鼓浪屿上,一如其他地方,稍微有些名声的家庭都有婢女,这些毫无社会地位的弱女子,若遇人不淑,经常遭受骇人听闻的待遇。就在鼓浪屿,三十年代初的某个时候,媒体爆出一个洋行老板的劣行,他先*奸了他家的婢女,然后再逼迫这个婢女用电线在厕所自缢。这件惨案泄露出去,整个鼓浪屿和厦门岛群情激愤。也是这时,英雄仿佛横空出世,许春草,这个了不起的硬汉子,组织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组织:“婢女救拔团”!

许春草,何许人也?一个草根出生的英雄人物,曾经是建筑工人,一个典型的无产阶级分子,明国初期的英豪,后加入同盟会,受孙中山先生委托建立国民党厦门联络站,是个正义感、同情心支配良知和行为的人。在没有法制的社会,英雄是弱者唯一的希望。当他得知婢女们的凄凉命运后,立马带人上岛,在早已人去楼空的德国领事公馆,成立了“婢女救拔团”,团员主要来自厦门的建筑工人,大有无产者自命为立法、执法机构的气势。这可不是戏剧,但胜似戏剧。听听“救拔团”的宣言,那仿佛是革命的宣言,是新时代的宣言:

1. 让婢女上学读书,课余回家帮助家务;

2. 不堪虐待的婢女可以由救拔团收容,并接受教育,给予膳食衣物,保证其健康成长。

3. 受到残酷迫害的婢女,救拔团要强行抢救,不怕牺牲。

4. 救拔团设立收容院,婢女进院称院生,根据年龄程度受教育,中学毕业后可自由选择配偶结婚,由救拔团主持婚礼。

上下几千年,受苦又受难的中国女性,第一次成为无产者要解放和保护的对象,如此的使命,体现了无产者的觉悟,他们的关注成为社会的关注,关注女性命运,这是中国社会正式告别中世纪的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比所有政体变革或经济改革的提议要先进不知多少倍,因为它关乎的是人道,是弱者的人格、弱者的作为人的命运,在鼓浪屿发出,敏感于历史变革的民国无产者,当时闻乎,为之雀跃,一时造就了社会为之奔走相告的巨大声势。

我想说的掌故,是“婢女救拔团”成立三周后发生的事情。厦门某媒体再次惊爆新闻:厦门警备区司令的副官,鼓浪屿上一强豪,家中的一个婢女逃去救拔团,请求被收留。骇人听闻的*乱立刻爆发。副官的舅舅正好是警备区司令,为外甥的婢女,这位司令竟然动用警备区的正规水陆战队上岛去抢人,要从救拔团抢回这个婢女。当军队荷枪实弹地开上鼓浪屿时,他们万万没想到,在鼓浪屿前德国领事公馆前,两千名厦门的建筑工人——都是些精壮汉子,手持木棍,正严阵以待……

这是许春草先生的果敢义举。他和他的建筑工人们,捍卫了人道和正义。谁敢说无产阶级不具备指向未来的眼光和领导能力?无法无天的时代还真需要这样的英豪,否则弱者真不知何处是天日了。

鼓浪屿的动人故事有很多很多,但像这样震撼整个人类社会的、并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为着最最无名弱者不计代价地捍卫公正和人道的,我知道的,就此一件,印象特别深,从迷失的诸多记忆中,这事件总是清晰地画出自己的轮廓,让我在幻象中,仿佛看到,“婢女救拔团”,许春草先生,他的建筑工人们,在德国公使官邸前,手持短棒,严正以待从狭窄街巷中扑过来的黑压压武警水陆战队……,为此,我专门记下了这个故事,是为了我的迷失在鼓浪屿中的一种不迷失,至少罢。

走走看看,四季秀色的鼓浪屿,西洋旧式建筑和院落,在曲巷深弄,记录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掌故,时间久远了,变得扑簌迷离了,就会让人去想它们,及而想要去看它们。每次是这样地去了,今后还要去的,当然还要去的,虽然可能还将迷失。迷失罢,迷失到最后才会再有新的清晰呈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kamp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温筱鸿精华: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温筱鸿点评:

点评:一次邂逅便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所见所闻的思考,走进这个美丽的鼓浪屿,我们沉浸在着美好的风景同时注入了作者如数的思索,使得这里的景致更加的迷人,迷失不是一种迷失,迷失是对所见所闻最好的思考,整篇文字给人的感觉大气有思考性,学习了。

文章评论共[5]个
罗军琳-评论

欣赏作者厚重的文字,亦欣赏温编精华点评,相得益彰。读这篇文字,也让人想起那首人人能唱的鼓浪屿之歌来(:012)at:2014年02月18日 上午10:04

kamp-回复感谢点评。各位朋友中午好! at:2014年02月18日 晚上7:56

kamp-评论

谢谢点评。祝各位朋友中午好!at:2014年02月18日 晚上8:05

文清-评论

拜读佳作,带着晚茶来看望朋友,问好并请茶!at:2014年02月18日 晚上8:59

kamp-回复多谢多谢,请了。 at:2014年02月18日 晚上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