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家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江南忆雪

发表于-2014年02月26日 下午3:33评论-6条

家风有很厚重的传承性,是无需置疑了。但是,我们还必须了解,家风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一种时代精神。家风,是一种有着明显社会影响力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可避免会被刻上时代鲜明的印记。我们这个时代所提倡的家风,可能会传承许多历代的优秀内容,却也一定会有这个时代必须增加的内容。

在前面几篇关于家风的论述中,曾经指出:家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风,同样不同的阶级,也会宣扬符合增加阶级利益的家风。不同的民族同样会弘扬可以代表自己民族利益和民族风貌的家风。这本就是家风这种属于上层建筑,精神层面的物质,自身存在的特质。我们完全不必去避讳这些特征,比如,家风存在的阶级属性。这并不是什么人承认,或者不承认的问题,而是它自身的特质。当然,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提出所谓阶级矛盾,或者阶级差异。但是,并不意味否认曾经的存在。我们不妨自己去分析一下,至今可以找到的那些关于某个家族的家规、以及有文字记载下来的家风。除去一些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德,一定也会有一些新时代需要摒弃的东西。我们是不应该一揽子全部接受和传承的。

我在前篇《世风与家风》中,引用杨树桐先生一段关于文化对家风的影响力时, 已经指出同意杨先生这个观点,即文化素质会对家风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同样也指出了杨先生论述时存在的严重偏颇。

杨先生说“特别是从隋大业年间开设以科举考试擢拔才俊的制度以来,不仅高门大户,便是寒门庶户,也要倾力供孩子读书,期盼学子金榜题名,以光耀门庭。可以说,绵延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不仅是我国育才选材制度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而且在提升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方面,也居功甚伟。这种“学而优则仕”的选材制度,也造就了千万个“书香门第”,使文化的因素在匡正家风的进程中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杨先生的这段话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中国的科举制是伟大创举;2、科举制对中华民族文化素质提升居功至伟;3、“学而优则仕”是唯一正确的选拔人才的渠道。4、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观念,可以起到匡正家风的作用。

鄙人以为,杨先生这四个关于家风的观点,就有非常鲜明的阶级性。毫无疑问,上面的这些观点都属于士大夫阶级。我们可以不去讨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或者是否有部分可以提倡?但是无疑,这些观点带有十分鲜明的士大夫阶级的特质。

鄙人查阅了大量关于科举制的相关资料,可以确认,科举制的确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伟大创举,科举制度对社会成员“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的程序性步骤,得到全世界各种文化组织的认可和接受。成为了现代公务员制度、中高考制度、技能职称评定制度、体育竞赛、的核心程序。也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使用度最广,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智商能力挑选”核心制度,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复制拷贝执行的世界性文化。

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

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精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

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另外,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大量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成为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在《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等作品中表现的,各种诸如“范进中举”的丑陋嘴脸,都在告诉我们科举制的另外一面。

还有科举制度是官场腐败重要土壤。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综上所述,已经可以看出科举制度虽然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可取的一面,同样也有消极的一面。并不是我们今天应该重新去传承的内容。既然如此,我们也何必一定要用这样的观点去匡正家风?我们还是应该让今天倡导的家风,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意义,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尚,去匡正家家户户的新家风。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南忆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宁夏何老三点评:

这是一篇论点突出、论据鲜明的议论文,对科举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行了鞭挞入里的剖析,让人信服,发人深省。至于如何匡正新时代的新家风,笔者只是感性地觉得,用“北京精神”的八个字“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来教育家人、约束自己的德性,就很好了!问好,欣赏!

文章评论共[6]个
呆贝贝-评论

现在谈家风的文章确实不少,能从科举制谈到家风的,当属大哥!问好大哥!at:2014年02月26日 晚上7:14

江南忆雪-回复谢谢贝贝夸奖 at:2014年02月26日 晚上10:47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4年02月26日 晚上9:40

江南忆雪-回复问候文清 at:2014年02月26日 晚上10:47

金子川-评论

欣赏老师 佳作 学习中 (:002) (:012)at:2014年02月27日 清晨7:23

江南忆雪-回复谢谢你朋友 at:2014年02月27日 早上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