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颐和园游玩,信步闲走无意中就遛哒到了瓮山后的苏州街,拾阶而下走到河边闲逛起来,铺满条石的河岸上两侧全是古建房屋有着浓浓的皇家气派,踏着青石板路仿佛进入了大清朝的皇家内苑,亭廊牌坊上的彩画非常的精巧细腻明显的有苏画之遗风。说实话苏州街上所卖的东西对于我来讲一是贵,二是并不适合我,只是看看而已。走到河南岸时就见到了一家卖油茶的商户,一看老板的穿衣打扮就知道不是北京人,在老板热情的招呼下我坐在空无一人的小店内要了一碗油茶,谁让我好这口哪。
十元一碗的油茶我觉得价格还可以,前年在东岳庙吃油茶时也是这个价,油茶的价格没长多少,可盛油茶的碗是一天天见小。油茶端上来时就是浅浅的一小塑料碗,干面恐怕连一两都不到,要细算起来油茶可就是100块钱一斤了比天福号的酱肉都贵了许多,油茶给的少我可以理解可那油茶的味道就更不敢恭维了,这时我就会想起京城有名的茶汤李,那手艺,那味道和眼前的油茶有天壤之别。
茶汤这道小吃属于流食和京米粥,小米粥,大麦米粥,馄饨,豆浆都属于流食类,不知到豆腐脑,老豆腐,炒肝,羊杂碎,热汤面,是不是也属于此行列。青山温馨提示;老豆腐和豆腐脑不是同一种小吃做法也不相同,现在几乎也没有人在卖老豆腐了。说句题外话,我在单位上班时有一个老工人外号就叫“老豆腐”据说此人解放前是卖老豆腐为生的,更有意思的是他接班的闺女外号叫“回锅豆”。
茶汤、油茶、杏仁茶,都属于速熟食品,大冬天的您来上一碗好喝,热乎的茶汤,嘴里香甜肠胃舒服全身都热乎。说到北京最地道的茶汤就属天桥的茶汤李。他制作的茶汤不但所用的食材要地道,就连冲茶汤手法也是独门绝技秘而不宣呦。特制的大铜壶里的水被炭火烧得滚开嗤嗤的冒着白气,手拿着小碗里面盛有调好的食材,大铜壶稍微地倾斜开水就从又细又长的壶嘴中飞流直下不偏不依落在小碗中,小碗忽远忽近的接受着高温高压的冲击瞬间成为糊糊状,再撒上桂花红糖后色泽杏黄味道香醇的茶汤方为最佳,而一次冲泡不匀的便不能食用,此精湛的技艺而非一日而成。
其时观看老师傅冲泡茶汤也是一种享受,大铜壶里加满了水有百十多斤重,一手紧紧握住大铜壶把双腿微微弯曲,手不能乱动,双腿不颤抖,大铜壶稍微倾斜热水就会喷涌而出,身体微微倾斜右手中的小碗在离壶嘴二尺余远处接住滚开的水几上几下,开水不能烫着手也不能遗洒到地上,眼到手到茶汤熟而开水停一气呵成。动作协调舒张有度干净利索。就有了那句诗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茶汤所用的糜子米都用产自口外的糜子,糜子的产量比较低所以价格比较高。而茶汤和面茶都用糜子面,而制作的方法不同。油茶则是白面加牛油炒制而成,根据您的口味加白糖或红糖,也是用大铜壶里的开水冲泡,现在则有了方便的八宝油茶面您在家就可以用开水冲泡油茶,享用其原汁原味的京城美食。
杏仁茶;将上好的干杏仁用冷水浸泡后去皮备用,将大米,江米按一定的比例也浸泡好,将上述三种食材混在一起加水用小石磨将其磨成白色的原浆然后过滤掉米渣,浆水用铁锅熬开趁热将其盛入碗中撒上白糖即可食用。再来一个热乎喧腾的大油饼或者是蜜麻花,糖火烧什么的,一吃那真是甜上加甜一准儿的滋润。有诗赞道;清晨市肆闻喧哗,润肺生津味亦佳。一碗琼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现在的杏仁茶早已不再是现磨、现熬、现卖的琼浆玉液了,经加工后都是包装在塑料袋中的干面您回家自己冲去吧,当然也有小吃店经营此种小吃。也不用干杏仁了都改用调味剂——杏仁精了,也就没有了“琼浆玉液”的称谓了。
顺便再来说说本文最后一道吃食——面茶,面茶则是用糜子面和小米面混合熬制成糊状。拿一只瓷碗盛入一勺面糊,淋上一些用香油调澥的芝麻酱,(传统则用香油调稀后用筷子蘸着芝麻酱淋撒)用手撒一点干姜粉,芝麻盐,再盛面糊,淋麻酱,撒芝麻盐,这是旧时的作法。您一喝面茶就立马看出您是不是老北京,外地人张口要勺,老北京则是不用筷子不用勺,一手擎着碗沿碗边转着圈的喝,此方法最大的特点;每喝一口都会品尝到芝麻酱,芝麻盐的香味。
现如今一碗糜子面糊盛好,淋上芝麻酱,撒上芝麻盐,齐活儿!有的小吃店连芝麻盐都有不撒,您喝到最后就剩下没有任何味道的面糊糊了。您节约成本我不反对,偷工减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说句您老人家不大不爱听的话,那就是半碗糨子。早就没有了那一勺面糊,些许干姜粉,一层芝麻酱,一层芝麻盐的清香甘醇,面茶那种特有的味道也就荡然无存了。
每一道小吃都凝聚着创造者的智慧,也是一个地区及城市的名片,说到烩面就会想到河南,一提担担面就会想到四川,冷面就会想到延吉。一道美食就能体现出这个地区人民的性格和文化。一种精神的需要,一种生活的享受,一种饮食的文化。收工,就写到这里。
癸巳年十一月,一蓑烟雨任平生
-全文完-
▷ 进入青山如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