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正本清源青麓山朱文科

发表于-2014年03月10日 上午11:34评论-2条

耒阳城东北,有山名青麓,盘踞十余里。山势不高,树深林密,郁郁葱葱,京珠高速联络线擦山而过。山下有古塔,叫凌云塔。塔如其名,耸入云霄,中流砥柱。耒水南来,奔至塔前,回环东去,流至石泊湾,又转向北去,随山半个多圈。这山,便成宝地,三面环水,山清水秀。这塔,便成宝塔,镇邑之宝,闻名遐迩。数百年来,世人莫不赞叹。

青麓山,文化底蕴深厚,文脉孕秀钟灵。正本清源,这底蕴,这文脉,都源于凌云塔。史载,清康熙年间,耒阳知县张应星,文才过人,一身正气,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官。他在任十四年多,踏遍耒阳山山水水,兴文教、黜陋习,恤民困、除积弊,正人伦、倡孝道,建文庙、修城池,培杜墓、葺庞词,开乡道、筑石路,修津渠、便商旅,可谓清正廉洁,政绩显赫。康熙丙申年(1716),张应星修纂《耒阳县志》,发现若大的耒阳县,自古人丁兴旺,又是人文荟萃之处,而在历朝历代,虽有举人进士,竟无一状元,深表惋惜。张应星会风水,察看县城走势,东、南、西三方均高,东北山势却低。耒水自南而北,转向东北滔滔而去,东北似一操箕口,按风水藏不住才(财)。东北又是县治的青龙方位。青龙偏低,地脉不旺。民间有谣:“耒阳耒阳,三面城墙,东北低矮,流水精光。”张应星欲建七层高浮屠,壮其地脉。他带了一班吏役,踩址青麓山,荆棘蔓草中得石碑,上刻:“耒邑欲兴,须于此处筑塔,以塞泄”。青麓山右侧相距里许,有文昌宫,明朝万历年间三十一年(1603),由知县曾惟悫创办。前后两殿,前殿供奉文昌六星。张应星感觉此乃天意,召集县邑乡绅,捐资鸠料,在夏季动工,历八个月。峻工拆架的次日,塔顶的铁葫芦掉了下来,塔身歪斜闪裂,两天后即全倒。张应星不服输,不泄气,重召人马,筹措资金,于原址重建塔。他为了压住青龙,在塔基中心挖井,深三丈三尺,在井里烧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本经书。何故烧经书?俗语云:一字值千金(斤)。九千九百九十九本书,字数不少,这重量更无法计算,反正把青龙压住了。传说固不可信,但塔建成,临耒水,高七层,八面四拱门,正门朝南,挺拔巍峨。塔名凌云塔,意即壮志凌云。当地人又称青龙塔、青麓塔。

雍正二年(1724)初秋,徐德泰接替张应星,担任耒阳知县。徐乘船赴任途中,过耒洲渡,抵铜锣洲,见凌云塔气势雄伟,又获悉建塔前因后果,不由啧啧称赞。徐知县深知,耒阳要出俊才,光有这塔不行,兴教育方为根本。当时耒阳县境,只有杜陵书院和白石书院,远远无法满足民众子弟就学。他细细考察,发现凌云塔右侧,文昌宫与凌云塔之间,有一空地,险而夷,高而坦。徐德泰灵机一动:若在此空地上盖一书院,多好呀。建塔以植一邑之风水,办书院以振一邑人文,两者相铺相成,不愁文脉不旺,不怕文风不正,不怕人才不出!这个徐知县也是个好官,说干就干,上任伊始,着手办书院。然而,耒阳连年天灾人祸,民众生活疾苦,县财政困难,办书院经费从何而来。时有四县绅,黄定周,李三侯,谢彝重,梁子凤,乐做善事,毅然答应相助。徐知县与他们议定:不靡费百姓,由他们四人承担建书院全部经费,徐知县捐俸两个月;推定他们四人主其事,购木石,纠工匠,备材料,筹措区画;书院建成后,明谕四乡乡绅捐赠学租田,以养书院各项费用。书院于甲辰年(1723)七月动工,是岁仲冬峻工,一切用具办齐,可容纳二百生员。学长、讲书、教习、监院,一一聘请,正副山长由知县推举,报知府转呈朝廷礼部委派。次年春,招收生员,随即开讲。书院向全县四乡乡绅募捐学租田,徐知县捐创建田租六石,资朝洛、梁梦魁、蒋国琦等先后都捐了田租。至光绪十一年(1885),青麓书院已有田禾2243担,有田租669石,不但解决了书院教员薪俸,还可资助生员的香火钱。

凌云塔、青麓书院的创立,改变了耒阳的文风文脉。在青麓书院之后,耒阳人秉承传统,捐资助学,兴办书院,又陆续建成紫云、义兴、仰高、淝江四个书院,以及众多乡村社学、私塾。加上唐宋时建的杜陵书院、明朝建的白石书院,一时间,耒阳教育兴旺发达,学子云集。书院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培养官吏的地方。由于修业没有年限,生员要读到考中秀才、举人为止。因此,生员中,年长者有三四十岁,年幼者只有十几岁。据记载,从1724到1903年的177年中,耒阳共考取进士12人,举人18人,还有恩赐举人4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私塾、书院,兴办学堂,青麓书院改为耒阳县官立第二高等小学堂,附设初中预科班。民国十五年(1926),又设立乙种师范传习所,后改为耒阳县立初级中学。民国十七年(1938),青麓书院在战火中被焚。1939年,湖南省政府迁耒阳,在青麓书院、文昌宫两处旧址上创办精忠学校,分设小学部和中学部,直到1944年6月省政府迁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耒阳企业家梁晓斌等兄弟姐妹及其姐夫罗湘云,深受书院遗风的浸润。他们看到,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区生源剧增,而城区中小学无法满足需要。那些外出务工人员,把子女留守家中,让老人照顾,老人因精力、文化有限,又难以教育好子弟。梁晓斌一家决定,办一所像样的学校,以振兴家乡教育,服务桑梓。经过多次择扯,最后选定凌云塔一片土地。经多方努力,报有关部门审批,于2004年5月购地370多亩,包括青麓书院和文昌宫两处旧址在内,作为正源学校的校址。学校由罗湘云主持筹建,第一期工程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可容纳60个教学班、2000余学生。正源学校的一切设施,包括硬件、软件,都按国家教育部的规定设计、施工。道路全部硬化、绿化。房前屋后,山冈及空坪隙地,广泛栽有广玉兰、桂花、香樟、松柏、杨梅、楠竹、苹果、罗汉松、银杏等树,1000多株,铺草皮近万平方米,还专门建了几个凉亭和一组水池,按园林式风格建设。2007年又投资近5000万元,完成第二期工程。如今,经过十年的发展,正源学生人数突破13000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齐全,教职员工1056人,是湖南省最大的中小学。

“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正源学校的办学宗旨。高质量办学,分层次教学,平民化收费,全封闭式全寄宿制,形成独具特色的“正源模式”,引起省内外各界关注。十年来,正源人传承青麓书院遗风,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学生中,农村孩子占80%以上,留守儿童占半数。学校从营造良好的生活、住宿环境入手,着力打造生态化校园,让师生在校就像在家一样。为了追求食品安全、营养和美味,学校自己杀猪、做豆腐、做米粉、做咸菜;鱼和蛋直接去农村购买,米和油都是使用品牌,每餐不用票不刷卡,饭菜不限量,人人平等和谐。在管理上,该校注重人性化,打破官本位的管、教体制,让老师像农民热爱自己的土地一样热爱自己的讲台。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后勤部,四大块相对独立又统一管理,全封闭式、全寄宿制、偏小班化,精雕细刻,教育质量跃居全市之首。在教学方面,该校依据教育规律,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科抓阅读,理科抓竞赛。他们探索建立的初中两年加高中四年“2+4模式”,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理想途径。2012年高考,该校学生囊获耒阳市理科前6名,并夺得衡阳市理科一、三、五名的优异成绩。2013年高考,全市600分以上21人中,正源学校占17人,其中理科600分以上15人,是衡阳市600分以上人数最多的学校。理科更是夺得衡阳市一、三、四名的好成绩,位居湖南省前100名。1人夺得湖南省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两届清华班和科技班二本以上上线率接近100%,处于第三层次的普通班,二本以上上线率也接近60%,在全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凌云塔有联曰:“舟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梁罗家族为人先,正本清源青麓山。从青麓书院到正源学校,三百年的教育传承,三百年的发扬光大。勇于创新的正源人,必将在青麓山这块风水宝地,创造新的教育奇迹,写出耒阳教育事业最辉煌的一篇文章。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天时地利与人和
青麓山这块风水宝地
因了三百年的教育传承
三百年的教育发扬光大
终成就了今史册上耒阳最辉煌的一篇华章

文章评论共[2]个
罗军琳-评论

植一棵爱之树在心间,希望就会发芽,快乐就会开枝,吉祥就会散叶,幸福就会结果,绿色好心情、金色好运气、紫色好福气将会伴随你岁岁年年(:046)at:2014年03月11日 上午10:50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周末愉快!at:2014年03月15日 中午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