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原创】自律,他律与慎独肖旭

发表于-2014年03月11日 上午10:29评论-3条

【原创】自律,他律与慎独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急剧膨胀的信息,缤纷的多元文化,新的生活环境充斥在我们周围。曾几何时,影视娱乐成了人们道不完的话题,怪异的服装服饰成了人们追不完的新奇。于是,迷恋小说,电视,……注意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我们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一定要具备一种自律能力。这样在某些情况下,人才能“出淤泥而不染”。目前,法律是日益在完善,可犯罪的人依然不见减少,其原因是不言自喻。所以说,自律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每个人都有很高的自律能力,那国家的各种机器将不需存在,人人都将和平相处。反之,即使是在严格的法律监督下,人们也将是我行我素。因此,自律重于他律。刘少奇同志曾深刻的给自律下过一个定义,那就是即使在个人独立,无人监督的,有做任何坏事可能性的情况下,应该是“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慎独”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自律是多么的重要。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能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之一,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价值观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自律的最高层次是慎独。讲一个关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小故事。东汉年间,出了个有名的清官叫杨震。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一个叫王密的人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朝廷接受了杨震的举荐,委任王密为昌邑(今山东金像贤)令。王密对杨震十分感激,他私下拜会杨震,执意送上十两黄金以表谢意和感激,并低声说:“黑夜里,无人知道,您就放心的收下吧!”杨震脸色阴沉,斥责道:“你送黄金给我,有天知,地知,你知, 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自古以来,君子慎独,哪能以为无人知道,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呢?"一席话,说得王密羞愧难当,他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金子走了。我们从杨震拒金的故事中,已经明白了慎独的含义。所谓慎独,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独自一人时,仍能谨慎的遵守准则,一样不做有背道德的事,而且不产生邪念。杨震能够慎独,与他平时的严格自律分不开。可见,慎独是一个人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标志,也是自律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独处时, 不但不做坏事,而且不让邪念萌生,那么在大庭广众下绝不会做坏事。慎独的精神难能可贵,他是通过后天的自我努力形成的。培养慎独精神并不难,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就能够逐步达到慎独的境界。好的修养是好的生活的开端,记得有人说过”你并不曾掌握整个宇宙,但你得掌管好你自己。“相信我们明确了目标,树立了榜样,在亲身经历时,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慎独”之所以古往今来受到德育思想家们的重视,是因为它作为“入德之方”,在人们修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用:

一是有利于提高道德主体修身的自觉性,毫不马虎。要做到“慎独”,就必须在“幽隐细微”处严格要求。这也就是要做到《中庸》所要求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其意是说,人们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要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扩充到人所“不睹”之处,要把人们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扩充到人所看不到到的地方。“不睹”之处 ,是说人们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唯恐失德的心理扩充到人所“不闻”之域。只有这样,人们修身的自觉性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

二是有利于增强道德主体在修身中的真诚性。“慎独”必须以“诚意”为前提,表里内外,精粗显微,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丢掉“诚意”,“慎独”就是一句空话。

三是有利于帮助道德主体在修身中把握切入点。“慎独”在修身中享有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只有坚持慎独,人们的修身才能作出真正成效。

四是为人们区分忠与奸,好与坏,人与禽提供了一个评判标准。明末著名思想家李二曲认为,能不能坚持慎独,是区分忠与奸,人与禽的重要标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刘少奇(《论共[chan*]党员的修养》)

如何培养“慎独”精神?

一要让所有的角色身份都保持一致,不自欺,亦不欺人。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社会要求。譬如,当领导的要求像领导,当公民的要求像公民,当父亲的要求像父亲,当丈夫的要求像丈夫,当妻子的要像妻子,当儿女的要像儿女……当这些角色都“像”了,都做到了以后,一个人的角色身份就自然一致起来。因此无论一个人在何处独处,都要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身份角色,做到了就是慎独了。

二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自己愿谅自己。中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在谈到人们的修养时 曾说:“克己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其意就是要人们在修养时注意小处,决不给自己留一丝一毫死角。否则,众恶相引而来,后果不堪设想。

三不要纵欲,以不贪为宝。一个人的欲望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容易“走火入魔”,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般人还是能够约束自己的;而当脱去了漂亮的“套子”,一人独处时,便往往肆无忌惮地放纵本性和私欲。所以在这时应该特别注意压抑欲望的邪火,更不能对自己说: “就满足这么一回,干了以后就不再干。”,这纯粹是自欺欺人,有一回,必有二回,三回…… 必将不收拾,所以将不健康的欲望消灭于萌芽状态,这就是慎独。

四慎是慎独的核心。古人曰:“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 慎是慎独的核心。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意思是一切事情功必定在于谨慎从事,失败也必定在于怠慢松弛。在说话、行事之中要多一个慎字,要思虑周详,小心谨慎,事无巨细都要思虑周详,小心谨慎, 要考虑周到,无论是有人,无人,无论是为公,为私,无论是大,是小,都要谨慎.为此, 应该三思而后行,应该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应该恭德而慎行,这样就不会败事, 不会后悔。

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自己,总依赖于他人是不切实际的。他人的监督必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随时随地跟着你。所以,一个人的品质、道德修养究竟如何,关键还是他的自律能力。

一个人首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然后才是融入社会的。所以,人应该具有自主性。其实,人的素质并不是要到紧急关头才表现出来,而是无时不在的。这样的话,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总想让别人作用于你的意识,来约束你,万一在只有自己的危险时刻,你将做出什么选择? 文天祥被敌人抓获,视死如归。没有人给他以外界压力,而凭借的正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就是这种自律精神,才留下了“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佳句。

文明始终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主流。我们的经济生活好起来了,物质条件充裕起来了,但是,你是否认为一个民族的进步含义就是指人们脱下破衣裳穿上了洋装了呢?是否不仅吃米饭, 还吃麦当劳的中国人就与世界接轨了呢?是否会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就能走向世界了呢? 当然不是。一个穿洋装却随地丢垃圾的人还是遮不住他的猴子尾巴,一个能讲一口流利外语却道德败坏的人依然是社会渣滓。同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真正强大,除了要有先进的物质文明,还要它的国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我们都希望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可是仅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我们才是文明的现代人,我们的社会才是个文明的现代社会.俗语有云,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同样的,我们随便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一个眼神, 可能就在世界人民面前折射出我们中国人的文明程度, 可能让人一眼就看透了这个民族的本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看似简单, 但体现了道德建设的真谛,就是从行为养成入手,公德本身并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一些具体的事情,似乎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展现着一个人的总体素质, 展现着一个城市市民的总体素质,展现着一个地方公民的道德水平。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就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成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好公民,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用qs66ds发表于《中国文学论坛》 2012-01-13 08:32)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月光下的贝壳点评:

他律不如自律,而自律的最高境界则是慎独,慎独是一种高尚的境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却逐步放松了自律,更谈不上慎独了。文明并不是只有物质,更重要、更核心的还是精神,文章论点突出,有理有据,慎独古今皆需,今日尤甚。

文章评论共[3]个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烟雨精华文章需要首发,期待首发佳作。作者文章厚重大气,落笔不凡,拜赏学习了。at:2014年03月11日 上午11:33

呆贝贝-评论

他律不如自律,只可惜要做到自律很难,慎独则更难。问好!at:2014年03月11日 中午1:35

肖旭-评论

谢谢朋友欣赏点评!at:2014年03月11日 中午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