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石镇武阳司与四方竹
早闻乐昌坪石镇武阳司一带有一种特有的竹子叫“四方竹”,只是听其名,未见其形,一直心生好奇。隆冬的一天,与博物馆的同志一齐奔赴武阳司,欲一睹其真容。汽车在弯曲狭窄的山路上盘行,沿途树木葱茏,满眼苍翠,却不见四方竹倩影。约摸半个时辰,沈主任把车停了下来,招呼我们往山上攀爬。不一会儿,到了目的地,却见只有寥寥数科竹子。生于斯长于斯的沈主任说,这是他几年前从深山老林里移植过来栽种的,数量还不多。眼看四方竹与一般竹子没有什么区别,光滑圆滚,但是凑近看或者用手触摸,会发觉茎杆四方形或近四方形。竹节略鼓出,散生细小根点如刺,竹竿通直不弯,傲然挺立。四方竹别名四季竹、四角竹,属禾本科观音竹属,该竹为地下茎单生竹型,为观赏竹中的上乘精品,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观赏植物。沈主任说,数百年间,这里广为流传着一个与四方竹有关的“官小衙门大”的故事。在我们的要求下,沈主任便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话说明成化年间,湘粤边境贪官污吏横行,土匪路霸为非作歹,民不聊生。韶州府几经派兵弹压,都无济于事。到了明朝正德年间,韶州府选派了韶州壮勇教头李大人到武阳司任巡检。李到任后,首先在武阳司设立了演武场,训练兵勇人员 30 名,日夜操练南拳北腿 ,苦学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其时,有土匪恶霸高快马,纠集地痞恶棍百余人,在湖广边境占山为王,鱼肉乡里,对武江盐运船只,进行拦河抢劫,使乐昌、宜章、乳源三县交界地区百姓深受其害。武阳司李巡检亲率壮勇进剿,每战皆捷,最后,将其平定,社会得以太平。
此后,李巡检用了几年功夫整治社会,并号召当地村民在山上路旁植树,江河两岸种作村前屋后栽果养花。于是,农林牧渔兴旺,商贾往来鼎盛。巡检司衙门,纪律严明,来往过客,一律按明朝王法进行检查,该纳税的纳税,违律者,据其情节严肃处治,执法官员也不敢徇私舞弊。韶州知府将武阳司巡检的功绩奏禀朝廷,宣称湘粤边境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正德皇帝看了奏文,高兴万分,欲亲往粤北,以探虚实。
当时,镇守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趁武宗荒于政事,他妄图效仿永乐帝,秘密准备叛乱,并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并未因此而着急,他想这正好给了自己一个南巡的机会,于是他打起了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旗号,率兵出征,可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这个消息丝毫没有降低武宗的兴致,他诛灭朱宸濠之后,就决定与宠臣逗留江南肆意玩乐。
一路之上,一行人打马坐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穿州过府。所到之处,文武百官,夹道跪迎,好不威风。可是,到了湖南后,正德皇帝却一反常态,不穿龙袍,改着民众布衣,打扮如同老百姓。保驾官员、锦衣卫等,亦照样改装,有的乔装为农民,有的改扮成商贾,明查暗访。
正德皇帝领随从官兵,不觉已来到湘粤边界,他们扮成商人,大摇大摆,来到受检关口。时有一武官声称:“我等从不受人检查,何以来此受辱?”李巡检前去解释:“此乃朝廷律规,无论何人都得接受检查。”双方争执起来,先动嘴后动武,拳打足踢,连续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尔后,李巡检朝那官员虚晃一拳,旋即以鬼怪脚把那人掼倒在地,四脚朝天,众人见之,无不咋舌。李巡检认为,此行人不遵规守法,定是些不法之徒,于是不待他们分辨,喝令拿下审问。直吓得这帮宠臣浑身哆嗦,直呼饶命。正德皇帝心想此次南巡,所到之地,还没有看到像武阳司这样好的地方和这样禀忠为国的衙门,心里颇为赞赏。眼下遇上,身家性命能保,除非筷子生根发芽。他想表明身份,可是龙袍玉玺已带回宫中,李巡检怎会相信?弄不好还会被他以“假冒当今圣上”处死。于是,正德帝亲手拿来一双筷子,插在地上,眼望苍天,默默祈佑,诚望此双筷子生根发芽。经审问,得知是来自京城的一帮有钱的“纨绔子弟”,李巡检也就打了那闹事的武官二十大板后,全部放了。正德皇帝回京后,马上派人来到武阳司,不仅不处罚李巡检,而且还表彰了武阳司执法无情,壮男精干,功夫了得。在大加赞赏之后,庄严传下口谕:“武阳司官小衙门大,从此之后,凡过往官员,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来官不接,去官不送。”至此,李巡检等方知生事的是当今皇上一行人,而正德皇帝巡游武阳司的事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说来也怪,当年正德皇帝插在地上的那一双筷子在来年春天,经春风雨露的滋润,竟然真的生了根,发了芽,长成了竹子,后来葱郁成林。不同的是,竹子上圆下方,犹如筷子状,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作“四方竹”。
听完这个故事,我钦佩民间文人丰富的想象力。明朝时期,朝廷曾在农民起义多发区及经济发达、人口流动密度较大的地区大量设置巡检司,是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构,驻扎乡间,接触民众,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和稳定。从武阳司地名来看,也略知其详。行走在武阳司村,至今仍可见残留的古庙,武阳司衙门砖瓦碎片,以及千苍百孔的炮楼。历史上,好色贪玩的正德皇帝确实巡游过江南,驾船垂钓时还差点淹死在河里,而武阳司地处郴乐古道一旁,过去颇为繁华,来过不足为奇。
然而,四方竹与之相关显得有些牵强,极有可能是当时文人添油加醋般的杜撰,借此神化四方竹。
苏轼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四方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其性孤傲不群,风雪不弯,人称“竹中君子”。若移植家中庭院,几年不至,葱郁一片,轻灵窈窕,秀姿倩然。可惜,四方竹只隐居坪石这方水土,移嫁他乡,要么大多殉情,宁死不屈;要么体态龙钟,丑陋媚俗。难怪他乡多情男儿,来到坪石,不辞劳苦,爬山涉水,为的是一睹四方竹的芳容,却不敢占为己有。“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他地方,有适宜它生存的土壤,它照样方圆有别。”沈主任向我们解释,“如佛山西樵山等地的四方竹,都是从这里移植而去的。”
四方竹为何只生长在像坪石一带的地方?坪石一带的人为何喜欢四方竹?个中原由,无法探究。但我知道,坪石,曾经属于“七分石头三分土”的梅辽地区,土地贫瘠,物稀人少。但是,由于坪石地处湘、粤、赣物流中心,民国以前,商业运输非常发达,水陆并进,直到1935年粤汉铁路开通,才改变了水运的历史。自古以来,三教九流云集于此,人才荟萃。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不少机关事业机构以及十多所大专院校迁至老坪石一带避战,老街繁荣一时,历史上曾被称为“小广州”。
也许,曾经富有个性的四方竹喜欢大瑶山这方水土的清净无邪,与世无争,因此扎根山野,默默生长,而坪石人性情耿直,为人爽朗,热情聪慧,四方竹恰恰与他们“趣味相投”,“亲密无间”。因为四方竹代表了一种精神,即做人要正直无私,棱角分明,方圆有度。
如此想罢,我的心豁然开朗起来。(欧伦彬)
-全文完-
▷ 进入浪人的天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