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风度肖旭

发表于-2014年03月15日 早上8:08评论-5条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柔和飘逸的风度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人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作者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出了对康桥依依惜别时深沉而复杂的情怀。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 ,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 ,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 ,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再别康桥》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 ,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情与景的交融是本诗最大的一个特点。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走了;而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情如云飘逸。

第2节至第4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形象鲜明,美丽,温润可人,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与眷恋的感情。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二个意象“柳”——情如柳柔细。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幽幽的、醇醇的,而这些正是诗人昔日美好愿望与理想的象征。在这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中,“夏虫”在为“我”的别离而沉默,康桥的一切都在为“我”的别离而沉默,“我”也为离别康桥而沉默。诗人告别康桥时的千种离情、万种别绪全在无语的沉寂之中,给人以“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感。同时,三个“悄悄的”既有轻柔飘柔之美,又与首节回环对应,使得全诗荡气回肠。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三个意象“水”—— 情如水清爽。

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在形式上,《再别康桥》具有诗行整齐,句式一至的建筑美,又有色彩明丽的绘画美,还有节奏和谐,声调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卞之琳在《徐志摩诗集·序》中说,“徐志摩从小受过旧间章的‘科班’训练,但是写起诗来,俨然和旧诗无缘,而深得西诗的神髓,完全实行了‘拿来主义’。他的诗思、诗艺几乎没有越过19世纪英国浪漫派雷池一步。”“妙处却在于徐志摩用我们讲的汉语白话写起自己的诗来,就深得他们那一路诗的神味,节奏感……在不少诗创作实践里,根据汉语白话的特征,发展一种新诗格律的雏形。”

韵律美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这首诗共七节,每节四行,基本上每节换一韵,单行比较灵活,有的在节内押韵,如第六节单行的“放歌”同“沉默”,与双行的“笙萧”同“康桥”交错编排;有的则是节与节之间顾盼勾连,如第一节第三行的“招手”同第二节第一行的“金柳”、第二节第三行的“艳影”与第三节第一行的“青荇”。双行与单行之间,有时也前后承接相连,有一节之内的,如第四节第一行的“一潭”同第二行的“清泉”;也有诗节之间的,如第四节第四行的“梦”同第五节第一行的“寻梦”、第五节末一行与第六节头一行的“放歌”。可以说,这些都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此外,全诗的语言清新,浅白,流畅,比喻新鲜,形象,生动而又不乏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使全诗犹如一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给我们美的享受,其节奏像涟漪般的漾开来,即是虔诚学子寻梦的回音,又葜合着诗人感情的激荡,潮起潮落,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一代才子,风流倜傥,
如果没有一定的才华,
写不出脍炙人口的佳作来。
因而,他也载入了中国的文学史。

文章评论共[5]个
呆贝贝-评论

一首好诗歌,配一篇好评。珠联璧合。问好!at:2014年03月15日 中午2:13

肖旭-评论

谢谢朋友欣赏点评!at:2014年03月15日 中午2:24

小锶2013-评论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分手的时候写的,当时,林说不能跟徐在一起,因为林不想伤害张幼仪,此文少了这段历史at:2014年03月16日 下午4:38

语蒙蒙-评论

再别康桥,脍炙人口。欣赏好文!(:009)at:2014年03月16日 晚上9:21

绍庆-评论

拜读美文,问好,祝写作愉快!(:012)(:012)(:012)at:2014年03月17日 清晨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