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历史——民族的寄托龙不二子

发表于-2014年04月06日 中午2:29评论-3条

我们为什么要去解密历史?为什么要去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去发扬历史?历史有什么值得去关注的?她似乎只不过是堆破铜烂铁,似乎也只不过是些残书败页。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历史的背诵给予了他们无穷无尽的背书任务,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解密、学习和发扬历史呢?

因为历史不仅仅是记载在古卷上的文字,不仅仅是铁锈满身的破铜烂铁,更是一个民族的寄托,一个民族情感的寄托。我们翻阅五千年的浩瀚历史,却是总有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在眼前浮现。治水的大禹,暂且不提,毕竟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是一扫六国的始皇帝嬴政,封狼居胥的冠军侯霍去病,逐鹿天下的曹操、孙权、刘备……相信这些人物都不会陌生,非但不陌生而且非常熟悉。

他们每一个人都为这五千余年的中华历史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以至于现在我们随意拉出一位老人,他或许不识字,他也许不知道什么是航天,也不知道什么是高铁,但是问他李世民是谁,朱元璋哪位……相信他会给你讲述一段颇为上口的故事。即使是现在的垂髫小童,或许也对三国和水浒的人物并不陌生。

问一句,这些人学过历史吗?我相信,很多都没有,他们或许是从课外的书籍,或许是从影视传媒看来的,或许是口口相传的……但是他们都知道这些人物,他们都为这些人物感到骄傲,他们都对这自己的国家曾经拥有过的辉煌感到自豪,因为什么,因为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寄托。

我每每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时候,我都会颇为激动,不仅是为这豪迈的词,更是为他所写的所评的这一段历史感到自豪。当西方世界尚且处于无知的黑暗时代的时候,中国已是文化昌荣,经济繁盛,军事强大,制度完善的文明国家。

当强盛的汉朝喊出:“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当繁荣的唐朝,一次次的将突厥击退,以至于突厥不得不迫使自己向西迁移,落户在小亚细亚境内;当拜占庭帝国对于日益强盛的大食帝国无能为力之时,大唐的名将高仙芝,率领十万人马在怛罗斯城打败黑衣大食,使得大食帝国对于遥远大唐彻底绝望;当麦哲伦驾驶三艘三桅帆船环游世界的时候,早在半世纪前的郑和,已经将大明的千百艘战舰开往非洲的东海岸……

每回读到这些,我都感觉到热血澎湃,我从心底感到一种自豪。这些历史给予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给予了我们对这个国家更多的关注,所以在民族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们总能挺过风浪。多难兴邦,是因为拥有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这些凝聚力就来自于我们对民族的感情寄托,就是我们对历史的认同。

我们要去学习历史,更要去发扬历史,历史不是枯燥的文字,历史也不是无用的知识,他给我们无限的期待,无限的寄托,他更让我们对于文化无限的认同,对于民族无限的肯定。

我不会担心,年轻人会被这个世界其他的文化所同化,因为中华的历史本就是捉摸不透的,本就是对我们无限吸引的,五千年来,中华没有亡过,以后中华更不会衰落。即便已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种历史带给我们民族的寄托,也不会让这个国家衰亡下去。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龙不二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
读史就是人类思考自己过去的活动,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
人类在经历重大历史事变之后,总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也意味着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文章评论共[3]个
呆贝贝-评论

现在湖北初中竟然要取消学习历史,真是荒唐的举措啊!问好!at:2014年04月06日 晚上7:00

金子川-评论

欣赏朋友美文 感谢支持杂文版面 期待更多好文 (:002)(:012)at:2014年04月06日 晚上8:06

玟冰-评论

历史中凝结着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今天的现实终究是历史的一个部分。学习历史,就是认识我们国家和人类的早年;学习历史,不在于背诵识记那一个个事件的年代、人物,而在于历史教会了我们什么?毕竟,时代可以不同,事件本身千差万别,但是其中凝结的思想、人性等等,则可以用“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物”来一言以蔽之:历史是我们的经验和教训。at:2014年04月07日 下午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