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共同构建释放“母校情结”的平台何竹梅

发表于-2014年04月10日 晚上11:24评论-1条

4月10日《华西都市报》载:4月8日,一名年轻男子强行闯入南充市第二中学,民警赶至现场将其制住。昨日,记者从南充市公安局顺庆分局了解到,该年轻男子系南充二中2013级毕业生,“闯”校只为看看曾经的教室。得知该男子的心愿,民警决定替男子“圆梦”。随后,民警和巡控队员搀扶着男子,在学校老师的指引下来到教学楼5楼。“这就是我以前的教室。”在教室外,男子停下脚步,望着讲台上正在授课的教师和认真听讲的学生,脸上还流露出一丝满足的微笑。因男子行为疑似患有精神病,目前已被送往南充市第二医院进行检查。

“母校”,曾经度过青春岁月的地方,曾经留下欢笑与哀伤的地方,抑或曾经走过甜美初恋的地方。是呀,工作之余,说起母校,往往充满着浪漫与憧憬,特别是打开当年在校园时的日记、相册,几多往事都会涌上心头。回顾峥嵘的青春岁月,遥闻教室里琅琅的书声,怎不叫人心潮起伏?校园里,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林荫中,记录着书写人生,勾勒蓝图的行行足印;明月晨曦,见证着学子的爽朗欢歌;朝露晚霞,燃烧着情愫的幽幽醉梦。特别是中学、大学的校园生活,更是一段激情的岁月,一段友谊的颂歌,一段飞扬的记忆!

因此,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有着浓浓的“母校”情结。小到平民百姓,大到国家领导人,都会对自己的母校有着莫名的牵挂。著名诗人孟杨说:“现在每每回忆起大学生活,深深感到正是母校的宽容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改变了我,塑造了我……一路走来,难免会有诸多艰难困苦,也会有寂寞无奈的日子,这个时候,我的母校情结便成了我度过难关、剔除寂寞的精神原动力,催我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奋勇向前。”(孟杨散文《我的母校情结》)去年,“清远第一中学搬迁至大学城”一事还引发了一场不小的热议。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自己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后,更不忘自己的母校……

近年来,由于各地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学校的安全意识,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各校对于“外来人员”进出校园都有一套严格的章程。这样,对于那些已经毕业又想“常回校看看”的学子们来说,确实有了诸多的不便。有不少曾经的学生对笔者说:“都想来看看曾经的校园,都想和老师谈谈心,但保安不让进,又要拿证件又要签名字的,很多时候就只有留下遗憾了。”的确,曾经的校园是否依旧,曾经的老师是否老去,怎么不在莘莘学子的念中呢?

所以,对于“强行闯入南充市第二中学”的那名男子,我们姑且撇开他是否患有精神病不说,单就那“只为看一眼曾经的教室”的念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他在“情急”之下(姑且这样说)采取“强行闯入”的方式,就有失偏颇,违反规定甚至酿成大错了。这里,笔者很赞赏的是民警的做法,他们处理问题非常“人性化”,对于被“控制”的男子,他们还帮其“圆梦”,难怪记者评论说,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却产生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局。

由此,笔者生发出一个念头,觉得出于尊重曾经的学生与封闭式管理的双重需求,大家都该多持一份体谅与宽容,并尽力构建一个人们释放“母校情结”的平台——对于大型一些的学校,可否每期圈定几天“母校缅怀日”,有组织有领导地接待想“看一看母校”的“游子”,甚至安排相关的老师、领导与他们交流。这样,既满足了学子们的心愿,又可能对学校的发展和在校生的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想看一看母校”的人士,也要体谅学校的苦衷,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随心所欲,想去就去,甚至像南充的男子那样做出过激的行为。要看母校,可以有组织有领导地去,现在通讯发达,事先预约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倘若仅凭一厢情愿,往往就会弄巧成拙。

总之,构建这样一个释放“母校情结”的平台,需要校园内、外共同的理解、支持和努力。但愿,大家都以“人性化”为前提,共同营造出一个个文化与情感底蕴丰厚、使人们得到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双重提升的美丽校园、和谐校园、活力校园!(何竹梅)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何竹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有着浓浓的“母校”情结。因为母校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也记载着我们成长的足迹。
只是如何化解这个的“母校”情结,作者提出了很有人情味的做法,其实,也是很适合操作执行的做法,学校可以借鉴一下。如同作者最后的祝愿:大家都以“人性化”为前提,共同营造出一个个文化与情感底蕴丰厚、使人们得到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双重提升的美丽校园、和谐校园、活力校园!

文章评论共[1]个
呆贝贝-评论

一篇很有人情味的文章,期待你的首发佳作。问好!at:2014年04月11日 凌晨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