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略论《围城》的人物塑造艺术及语言特色鸿羽

发表于-2005年04月23日 晚上11:41评论-5条

《围城》被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称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此番评价虽说对《围城》推崇备至,却也称得上是公允和实至名归。作者钱钟书作为一位学贯中西、有“文化昆仑”之誉的著名学者,在壮年时期创作的这部小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确实称得上是用心经营。而小说本身也写得妙趣横生,充分展示了作者过人的创作才华和广博的知识底蕴,小说自1947年出版以来深受各界读者的欢迎,先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好评,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本文试图从《围城》的人物塑造艺术及语言特色入手,对这部小说的创作艺术作一简单论述。

一、人物塑造由表及里富有暗示性,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入木三分

《围城》是一部“人物辐辏、场景开阔的巨幅写真”,“长卷般展出成批活龙活现的知识阶层人物画像”。从绅士、淑女、贵妇到教授、作家、哲学家等各色新儒林人物纷纷登台亮相,人物繁多,性格各异。如何在这一群体中,刻画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本来面目,需要作家有高超的人物塑造艺术和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正是在这一点上,钱钟书展示出了他作为学者与作家双重身份所特有的文学功力,将书中人物塑造得既形象传神又细致入微,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1·姓名寓义巧妙深刻而又切合人物性格特点

注重姓名本身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姓名暗示人物的某些形象特征或是提示作者的创作倾向,这或许称得上是中国学者小说的一大特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即在人物姓名上暗示了全书是“贾(假)雨村言,甄(真)士隐去”,与此相比,钱钟书的《围城》在人物命名上的功夫并不比曹雪芹逊色。他融合自己在文学、哲学以及英文等方面的知识,对书中部分人物给予了“恰如其分”的命名,使人望名知其性格、人品,读后回味颇多。现试举小说中几个人物姓名作一分析阐释。

方鸿渐:姓方寓示着他做事不圆滑。书中有“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天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之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方鸿渐虽出国留学,但他本质上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做事方式仍是中式的,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处处碰壁。鸿渐一名引自《周易》中的“渐卦”,该卦有“鸿渐于干(磐、陆)”等语,主体是以“鸿”为取象,说明士进取之过程(“渐”即为进之义),而《围城》正是讲述方鸿渐在社会中的探索和进取过程的。

苏文纨:姓苏且有人打趣她为苏小妹,自然使人想到她也是一才女。文纨之名有“文采昭然,品质洁白”之义,这层含义与苏文纨的早期形象应该说还是比较吻合的。

孙柔嘉:此名多半是反其意而用之。孙小姐表面性情柔顺,实则精明厉害。

李梅亭:此人在书中炫耀他的英文译名如何独特,实则为“五月、吵闹、草地”的大杂烩,让人联想到此人好附庸风雅,而性格、人品却杂乱不堪。

至于其他姓名,如唐晓芙有“清水出芙蓉”之寓意,而鲍小姐之姓则暗示着与其交好如入“鲍鱼之肆”,等等,各有其独特寓意。当然,关于姓名寓意的分析也不能过分强调,否则很容易穿凿附会。见仁见智,还是留给读者慢慢品味、回味吧!

2·心理描写犀利而细腻

《围城》的创作基调是讽刺,因而通过犀利而细致的心理观察和分析,准确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与情感便成为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在小说中,作者或是以机智幽默的笔触层层剖析病态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怯懦与丑恶,或是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他们隐秘心灵的微妙变化,都使得人物形象鲜明可见,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犀利处,如写方鸿渐与韩学愈在三闾大学关于“克莱登大学”的对话。

韩学愈点头,伸颈咽口唾沫,唾沫下去,一句话从喉核下浮上:“你先生到过美国没有?”

“没有去过——”索性试探他一下——“可是,我一度想去,曾经跟一个drmahoney通信。”是不是自己神经过敏呢?韩学愈似乎脸色微红,像阴天忽透太阳。

“这人是个骗子。”韩学愈的声调并不激动,说话也不增多。

“我知道。什么克莱登大学!我险的上了他的当。”鸿渐一面想,这人肯说爱尔兰人是“骗子”,一定知道瞒不了自己了。

“你没有上他的当罢!克莱登是好学校,他是这学校里一个开除的小职员,借着幌子向外国不知道的人骗钱,你真没有上当?唔,那最好。”

“真有克莱登这学校么?我以为全是那爱尔兰人捣的鬼。”鸿渐诧异得站起来。

“很认真严格的学校,虽然知道的人很少——普通学生不容易进。”……

通过几个谈话细节、语调以及各自的表情变化就揭示了双方矛盾重重而又彼此防范的心理态势,把人与人之间这种既好面子,又想揭别人伤疤,而不得已来回进行攻防转换,故作镇静的心理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叫绝。

心理描写细腻处,如写方鸿渐在与赵辛楣夜谈中,无意间谈起唐晓芙后的心理反映。

“那最好!不要提起我,不要提起我。”鸿渐嘴里机械地说着,心理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

这段心理描写连同后面写鸿渐因为受到这刺痛,夜里睡不着,急忙找话来压等心理都极为细腻,而又非常符合人在感情失落后,想听到心上人的消息又怕听到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变化。

当然,《围城》中心理描写最为细腻、也最为感人之处还是写方鸿渐与唐晓芙分手时的那一段。前后千把字将唐小姐谴责方鸿渐时爱恨交织的心理表现得简洁、准确,对她与方鸿渐决裂后混合着后悔、痛苦和矜持的矛盾心理也写得细腻、生动,同时也写足了方鸿渐无奈、软弱和又悔又气的心理。

3·以景衬情,描写入微

《围城》的人物心理描写无疑是很成功的,其中以景衬情,描写入微也是小说塑造人物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此,笔者对小说情景交融的人物塑造艺术作一专项分析。

情因景发,以景衬情,这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钱钟书显然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知识将这一传统发扬广大。书中比较典型的章节如第二章写方鸿渐回国之chu夜间的心绪。

“方鸿渐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荧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荧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这景色是鸿渐出国前看惯的,可是这时候见了,忽然心挤紧作痛,眼酸得要流泪。他才领会到生命的美善、回国的快乐……”

这段文字将方鸿渐归国后混合着失落感和亲切感的复杂心绪,借助情景交融的手法刻画得细致入微。

再如第三章开头写春天的生机萌动与方鸿渐的春心萌动。

“那年春天,气候特别好。这春气鼓动得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上海是个暴发城市,没有山水花柳作为春的顿处。公园和住宅花园里的草木,好比动物园里铁笼子关住的野兽,拘束,孤独,不够春光尽情的发泄。春来了只有向人的身心里寄寓,添了疾病和传染,添了奸情和酗酒打架的事件,添了孕妇……”

“这几天来,方鸿渐白天昏昏想睡,晚上倒又清醒。早晨方醒,听见窗外树上鸟叫,无理由地高兴,无目的地期待,心似乎减轻重量,直升上去,可是这欢喜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爆裂归于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怅惘。他坐立不安地要活动,却颓唐使不出劲来,好比杨花在春风里飘荡,而身轻无力,终飞不远。他自觉这种惺松迷滞的心绪,完全像填词里所写女人幽闺伤春的情境……”

前后两段文字将春天来后都市中的人情物态描摹得幽默而传神,对方鸿渐那混合着高兴、欢喜、怅惘、迷怠的矛盾心绪刻画也极尽曲折婉转之妙。

自然,小说在人物语言描写方言也颇有特色。应该说,通过极具个性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考虑到《围城》在人物语言以及小说自身语言方面都极具特色,为了更好地体现钱钟书的创作艺术,在本文中,笔者对《围城》的语言特色作一专题论述。

二、小说语言精致隽永,形象而幽默

作为学者小说的代表,《围城》的语言以作者丰富的学识为基础,以形象、新奇的妙喻为特色,以幽默、讽刺为语言风格,使得全书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

1·妙喻迭出,幽默风趣

读《围城》,我们无法忽略书中如点缀夜空的繁星一般多的比喻,它们形象而新奇,大多与机智轻巧的讽刺、幽默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既感到轻松愉快,又忍不住要细细品味。

钱钟书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特点”。他的比喻常将两个看似毫不搭连的意象接通在一起而出奇制胜地产生出奇妙的效果。对此,他认为,比喻的两者之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效果也就愈新奇创辟。作者的这番论述确实是我们理解和赏析《围城》妙喻的钥匙。试举几例予以说明。

①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②鸿渐没法推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例文①②)中无论是用遮羞的树叶来比喻文凭的重要,还是用端茶送客、信女吻活佛脚趾等情形比喻吻的分量很轻,都体现了钱氏比喻的两方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别,而且分得愈开,合得愈妙。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这主要是因为好的比喻讲究“远距化”原则,只有本体和喻体之间距离愈大(如形体的巨大反差、属性的截然不同等),才能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加深和强化读者的心理体验。当然,这种搭配的前提就是要善于发现二者之间的共同之处或本质上相近点,而钱钟书正是从事物的本质入手,巧妙地将差别很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努力实现形象、深刻的比喻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例文①中作者将抽象之事物(文凭的作用)形象化,在轻松的笔调中对比喻对象予以嘲讽,这正是钱氏比喻的一大特点和成功之处。例文②中妙喻迭出,使人几乎应接不暇,但在附掌而笑之余却留给读者丰富的回味和充分的想象余地。比喻连用,讽刺语言措辞考究,知识内涵丰厚,这也是钱氏比喻的特点和成功之处。至于书中将风雨中的夜行比喻为在“墨水瓶里赶路”,“鬼都得要碰鼻子拐弯”;将两人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比喻为“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将上海住房紧张比喻为“上海仿佛希望每个新来的人都像只戴壳的蜗牛,随身带着宿舍”等等,都体现了作者对事物细致、深刻的观察、体验,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2·知识渊博,涉笔成趣

《围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密度最大的一部长篇,在书中,作者充分展现了自己宏观博识、谐虐天生、涉笔成趣的语言风貌。小说主要是反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但在书中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知识渊博的特长,对众多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态都作了或深或浅的讽刺,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涉笔成趣。

小说第一章中写道:“船又到了新加坡,不日到西贡,这是法国船一路走来第一个可夸傲的殖民地,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这种对殖民者的讽刺可谓生动犀利,妙趣天成。还是在第一章,作者对法国人、爱尔兰人做事的“特色”以及哄骗之学、方鸿渐买假文凭所代表的中国外交的“胜利”等都作了轻松描述和非正式的评点,令人解颐。

谐谑天生,长于讽刺,这也是《围城》的语言特色。作者往往在主要描写和论述的对象之外,附带着对其他社会现象或是人和事进行讽刺。如书中即借方鸿渐之口说道:“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寥寥几笔,即对当时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作了嘲讽,此书也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被国民党当局禁止发行,由此,我们或许可以看出钱钟书讽刺艺术的高妙。

3·自铸新词,语言巧妙

语言的生命在于创新。钱钟书在《围城》中使用了不少新鲜的词汇,如“同情兄”一词即是作者借董斜川之口所造的一个新词。顺着同师兄弟、同学的路子,将同有一个情人的人称为自己的“同情兄”,新鲜而有妙趣,堪称“绝妙好词”。

此外,《围城》中语言的形式也很巧妙,比较典型的是同异和倒序手法的自然运用。

①同异:是通过词或词组的重复,使字面同中有异,借其“同”而强化联系,借其“异”而形成对照,达到相映成趣的修辞方式。如《围城》第六章开头关于“老的科学家”和“老科学的家”的论述即是应用了同异的修辞手法,使得这个不易为人所注意也颇为绕口的问题显得意义重大,而且两者之间确实大有差别,作者借此也达到了对高松年校长的巧妙调侃,使读者颇有同感。

②倒序:是指在行文中将词或句子颠倒一下语序,以表达一种上下文迥然不同但又不无相关的内容。如书中说“高松年自己在欧洲一个小国读过书,知道往往自以为讲学,听众以为他在学讲——讲不来外国语借此学学”,通过“讲学”一词的倒序就一语道破了当时那些沽名钓誉的知识分子所谓“讲学”的本质和实际情形。

再如方鸿渐和赵辛楣的一段对话。

鸿渐道:“给你说得结婚那么可怕,真是众叛亲离了。”

辛楣笑道:“不是众叛亲离,是你们离亲叛众……”

“众叛亲离”一词的倒序即将人与人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完全倒换了过来,真是很符合人物各自的心态,从中也可看出钱钟书对中国文字把握得准确与圆熟。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围城》确实是中国现代小说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它包容的智慧与知识,体现出的独特讽刺艺术和丰富想象力,以及它在语言方面妙喻珠联、警句泉涌、涉笔成趣的特点都使它真正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趣、最用心经营、让人回味最多的一部长篇小说。当然,《围城》的创作艺术包含的方面很广,小说的艺术魅力也很深厚,远非笔者挂一漏万、浮光掠影的浅谈所能穷尽的,对《围城》创作艺术的探求和对学者小说特点的挖掘与继承,也还需要广大文学工作者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鸿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漠孤寒点评:

人物分析细致入微,上佳之作也!

文章评论共[5]个
冷月写意-评论

好欣赏你哦,把着《围城》脉搏的郎中!中医还是西医?把了脉还动刀的,把个《围城》剖析得淋漓尽致!
我个人认为大小标题的排序划分似乎还应考虑考虑,说得不对的,还望你谅解哟!嘻嘻。。。at:2005年04月25日 上午10:35

云柳-评论

密密的梳子,梳理着《围城》柔柔发丝。
轻轻的语言,述说的是自己的点滴情结!at:2005年04月26日 上午11:50

文等-评论

精彩at:2005年04月26日 中午1:19

feiantian112-评论

可惜明珠暗投了at:2005年04月26日 晚上10:38

鸿羽-评论

    感谢各位网友肯定,特谢“眸”对标题划分的意见,说得有道理。其实,这篇论文主要是归纳、总结性的笔调,创新的观点并没有多少。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和肯定。at:2005年04月27日 上午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