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一位文武俱备的大诗人:
【引言】: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 [ 千古秦淮,一部写不完的历史 ] ,曾引用唐代大诗人杜牧的 [ 泊秦淮 ],去带出烟月迷茫的秦淮河畔风光,正是 “十里秦淮 , 六朝金粉,被誉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 ,秦淮的风花雪月,像杜牧所说 “ 十年一觉扬州梦 ” 般,现今早已烟消云散,留给后人的,不过是一些绮丽诗文而矣!
近日,参加了昆士兰大学的 “ 诗社 ”,由一班对中国文学,特别是诗词有兴趣的人士组成,作为新会员,我要讲一些东西,因此我以以上题目,写出下面一篇文章,作为纲要去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
谈到唐代文学家,论者一般推崇中唐 “ 文起八代之衰 ” 的韩愈和柳宗元,诗人则以盛唐被誉为诗仙和诗圣的李白和杜甫为双极峰,至于晚唐的杜牧,其众多的作品,最易被人接触和记起的,大抵是以下这首诗,我在小学时,亦已耳熟能详了。
[ 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另外一首在中学时念到的诗,使我一直对杜牧留下一个 “ 好色文人 ” 的印象。
[ 遣怀 ]: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直至我写 [ 千古秦淮,一部写不完的历史 ] 一文时,细意研究关于他的资料时,才发掘出一个截然不同的面貌,其实,杜牧是一位满有胸怀的儒者,博古通今的军事家,才华盖世的诗人和文学家。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生于唐德宗贞元19年 ( 公元803-852 年 )。出身官宦世家,历代书香门弟,先祖杜预是晋朝著名学者,祖父杜佑是中唐的宰相和史学家,所著 [ 通典 ],与郑樵的 [ 通志 ],马端临的 [ 文献通考 ] 并称为 [ 三通 ],乃中国治史研究的经典。
杜牧生于内忧外患的晚唐,当时君主昏庸,宦官专政,士人党争,及藩镇割据。青年时,他已关心国事,二十三岁写出留存千古的文章 [ 阿房宫赋 ],给当政者引鉴秦朝的劳民伤财,骄奢淫逸所导至失败和灭亡。
文宗太和二年 ( 公元828年 ),杜牧二十五岁进士及弟,奉派江西观察使任幕僚,后迁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书记和判官等职,十数年间,奔波各地,于地方施政及治安,很有能力发挥其才,他经常探究 [ 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远近险易,古人之施政得失 ] ,作为施政及用兵之据,在淮南幕府中曾写出政论文 [ 罪言 ],于修明朝政,削平藩镇提出切中时弊的见解,后被牛僧孺当朝相时引用为施政方针。
武宗会昌二年 ( 842年 )以后,他从幕僚升任地方官,致力免除苛捐重税,改革时弊,颇有政声;几年后,朝庭用兵抗击回纥和平安泽潞藩镇叛乱,杜牧上书宰相李德裕,陈述用兵方略,得蒙采纳,并取得战事成功,以他文官出身而有军事韬略,不愧文武全才,人中龙凤,可惜杜牧处于晚唐一个岌岌可危的朝代,而他又耿介正直,不屑逢迎权贵,因此,只能作为地方官员,使其舒展局限,当他在江南作地方官,郁郁不志时,曾纵情声色于烟花之地,作内心苦闷的逃避,事后又每每懊悔不已,成为难解的矛盾。
杜牧在文学创作有多方面成就,诗,赋和散文都足以成家。他主张: “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 他推崇李白,杜甫,韩愈和柳宗元,并融会前人长处。在 [ 献诗启 ] 中,他说:“ 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诗是杜牧最杰出的成就,与同代另一诗人李商隐 ( 812-858 ) 齐名,并称“ 小李杜 ”。
他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雄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宕跌见长,多用质朴口语,少用典故,简洁白描,浑然天成,传达出无穷的诗情画意,他用词之浅白,与白居易一时瑜亮。
宣宗大中六年 ( 852年 ) ,杜牧四十九岁,病中梦到自己死去,醒后,一直郁郁不欢,从此不诗不文,不久便去世了。他的侄子在其死后,刊行其作品,曰 [ 樊川集 ]。
以下附上其部分诗作及 [ 阿房宫赋 ]: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叹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
【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 阿房宫赋 ] :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 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 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 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 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姘;缦立远视,而 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迭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闲。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 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 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 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 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历史过客写于二00五年一月五日晚上十一时,布里斯本。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5-4-24 22:05:3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歷史過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