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从“孔子奖”看民族自尊和民族精神秋过留痕

发表于-2005年06月14日 晚上11:46评论-1条

一个看不起自己的民族,毫无疑问是一个懦弱的民族,一个不自信的民族,一个悲哀并多难的民族,更是一个躲避和拒绝自尊的民族。这几个字,不是对着整个民族的素质来下结论,而是对着民族生存状态过程中一种现象的思考和感受。

——题记 

据《光明日报》今年9月27日报道:9月26日,为庆祝孔子诞辰2555周年而举办“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同时,此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该奖项每年一届,每届突出一个主题。

——中华古代文化的世界性和权威性从这个首肯可以得到答案。

长期以来,本土的国人一直埋怨诺贝尔奖项和我们无缘,今年十月的翘首西望也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不解的是,我们手边刚刚诞生的世界重奖国人却似乎视而不见,关怀的程度几乎到了鸦雀无声的状态。

不是吗——很少见媒体轰轰烈烈的将自己的文化底蕴炒做一番,即便是堪称“伟大”二字的孔子及被世界公认的“孔文化”。实际上,我们的大部分媒体成天逐蝇追臭般寻找所谓“花边新闻”等类扯淡的东西,并从这种新闻中获取民众的眼球热度和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很多已经缺少思考的国民却被这种精神垃圾激动得羞涩的钱袋大张,挤牙膏般施舍于垃圾以独衷的感情和货币的消费积累,并美然美哉的当作一道文化大餐品了骨头再品汤,而啖肉的感觉懵然不知。如此下去,将有更多的遗憾会让关心民族文化与民族自尊的有识之士心忧和羞耻!

说白了,形成这一粗俗现象的背后,就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的淡泊和民族归属感的淡化。

这是个应该肯定的结论——任何一个民族的悲哀,其中的一项就是对自己历史文化的漠视与不尊重。由于文化和精神是一个有机体,故而这种现象的发展结果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自尊的丧失,导致引发外族文化以及外族经济首先在精神领域的强j*式侵入。而一个垮掉精神的民族,就会连自己已有的文化古董打碎并葬送到历史的垃圾箱中,何敢再有野心去望他人如诺贝尔大奖桂冠的项背!

曾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挡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个知识竞赛项目,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选手,竟还有说不全中国“四大名著”的!当时,我着实大吃一惊,下意识把右手朝头上摸了一把——我惊讶于我们年轻佼佼者中竟有这种反常和不可理喻的情况发生!

我们必须得承认: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我们接受文化的修养与厚重,是对优秀文化的取舍与选择。但取舍与选择建立在不断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之上,就像要解得微积分,必须学会加减乘除最基本的运算规则;要撬起一个地球,必须先选择一个支点和足够的力臂一样。学习和继承独特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延续历史的过程,就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忧患感重塑的过程。

回过头看,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了解孔子,还有多少人知道“孔文化”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它蕴含的厚度与广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孔子——一个早已揭穿谜底但又被中国朝工业化大经济社会转型时遗忘成谜语的历史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在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寿终73岁。孔子的父亲孔纥,曾经是鲁国的一名武官,一生不甚得志。

孔子自15岁师承鲁国乐官师襄子学乐理,其后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所教弟子3000人,其中大贤72人。粗略的概括,孔子一生的主要贡献有:

一是创立了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并影响中国历史达2000年之久的儒家学派。

二是在从教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学习的恩泽波及平民,不为封建贵族论。并创立了私人办学的先例。

三是亲自整理编订《诗经》、《尚书》等专著;修编《春秋》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是成就了儒家思想的大全之作《论语》。形成对中国哲学、政治、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由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五是孔子政治上也有着杰出的独到之处。在鲁国为相时兵礼并用收获被齐国侵占的土地;维护王权和国家稳定有意削弱贵族三大夫的地方势力等。尽管为相时因看不惯鲁定公沉湎酒色、不事朝政而周游列国14年,并因其卓然而不被诸侯聘用,但在孔子治理鲁国时,首开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局面,从政业绩斐然,不可磨灭。

——孔子,至少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和哲人。如此评价孔子,实不为过。

在了解孔子后,想继续从历史的角度接着谈一下民族自尊意识的问题。

前面提到,民族的自尊意识是树立民族归属感的源泉。一个忘记自己历史的人,一个漠然于自己历史的人,是不会对自己的祖国抱有多大的信心和热忱的。历史是不能人为割断的,就像谁都不能否认自己的生命是源于自己的父母并只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一样。

忘记历史就是对自己的背叛,忘记历史对我们这个5000年中华民族是种无尽的悲哀。

著名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说过:“中华民族最缺少的是历史知识。”是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知得失。有人说过:“日本近代的崛起和对外战争的光辉历史都是建立在中国的落后和军事失败上,在日本的靖国神社里,我们可以看见日本近代战争几乎全是对中作战,而且是全胜,可以说自明致维新以来,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就是建立在中国人失败的基础上的。”这些,我们有多少人痛定思痛并警示过我们的后代子孙?!

事实上,在祖国实力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天,我们却在远离和忘记着历史,背弃着从所有历史中汲取教训的精神。仅从这一点来说,就反映着民族自尊意识的回避性和断代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对自己历史蔑视的结果,是忘了对本源的追溯。

民族自尊意识的不竭之泉就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

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从唯物史观的专家学者研究的结果看:唯物史观在探究历史发展动力时,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入手,把握住生产力这个根本,从而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唯物辩证法同时指出,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愿望、思想等精神因素的支配和调节,在一定条件下,由物质派生的精神可以转化成历史发展的动力。

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民族精神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所谓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和由民族自尊而生的民族凝聚力。也就是说,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的打造是由“单元人”以点及面而完成的,我们恰恰缺少这部分打造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的脊梁式人物。

在这里,和大家重温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

朱自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蒋家王朝蓄意培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其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并于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其实,我中华数千年,有骨气的人有很多,汉时苏武,张骞,盘桓西域几十年而终还故国,此之谓贫贱不能移;宋时文天祥,今有杨靖宇俱做敌人刀下之鬼,此之谓威武不能屈;当代许多学成归国的科学家如钱学森者,视金钱如粪土,此之谓富贵不能乱其志。这些人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无需多说的共识——感人的民族气节!感人的民族自尊!感人的民族精神!

要人敬重,必先自重——要获得世人的尊重,必然首先要尊重自己。山自重,不失其伟峻;水自重,不失浑厚;人自重,不失其自尊!

有的人,面对国家的贫穷落后采取逃避的态度,弃家别国移民他乡,这也无可厚非;而有的人,不但不为民族振兴出力,还要一味的诋毁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明,其心可诛,其言可鄙!一个“穷”字,竟也穷的连精神都没有了!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推崇古人传统教育之下的那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

在历史发展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不会齐头并进,必然互有先后,我们有领先的时候,也有落后的时候。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对中国的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暂时落后于人,也不必妄自菲薄,而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遗产视若无物,更不可失掉了民族的自尊和骨气,而去一味追寻吹捧鼓噪能力尚不具备的“这个”“那个”了。

——引用这段话的目的只有一个:世界教科文组织都能设立“孔子奖”,我们还感叹什么“诺贝尔奖”的遥遥无期呢;世界上最具重量的文化大奖已经在身边竖起,我们不应该看不到;我们不缺少智慧和能力,缺少的是民族自尊和民族精神的延续,缺少的是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在精神领域的肯定与重视!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过:一个聪慧和理智的民族,不是在抱怨与牢骚中成长起来的,民族的壮大是需要咬紧牙关的拼搏与奋斗,是需要用自己发展的成果撬开世人尊重的眼神,并在别人的嫉妒和谩骂声中实现着本民族伟大的目标。我们不仅需要在“9·18国耻日”来临之际于近百个城市拉响嫌疑形式主义的警报,而应该在每一天、每一年里,在我们举手投足、生活决策中培养我们的民族精神,并使这种精神物化为一种行动,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从狭隘的民族仇恨与敏感的自负中解脱出来,扎扎实实地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一点实事,提升我们的民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

——这段话,作为本篇的一个收尾。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秋过留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Zippo点评:

新加坡姿政名人曾经问一位日本高官
则答道:中国和台湾一旦发生战时,假设美国人介入,他可以像对越南20年后,言手握和,也可以对中国言手握和。一旦美国介入,日本马上会投入战况,可是对中国外交100年绝不会言手握和!
一段让我是中华的龙人意识反刍的胃道!!!

文章评论共[1]个
秋过留痕-评论

去年写的一篇杂文,今天发来,一笑:)at:2005年06月14日 晚上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