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世界上不存在优秀的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我们中国在近年来的教育理念上加入了闪亮亮的“素质”二字,简单的二个字包含了许许多多不简单的内容。这是在培养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性格,一个人的追求、善与爱。
在去韩国青州女子中学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切实的体会到了什么是素质、习惯和文明。
自由与和谐中尝试成功
镜头一:脚丫子
在学校正楼的大厅中央,大约在两米宽十米长的地面上,排着一片石膏做的脚丫子,这是学生们在美术课中做的。大的小的胖的瘦的,生动的站成一片。脚丫子好像多少是中国人的一种稳私,不象脸被人常见着,如此多的各式的脚丫子,你却只会体会到一种惊奇、一种创造、一种美。他们把这种艺术品排列在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有一种更实在的提示:因为楼内不许穿户外鞋(可穿拖鞋)。原来文明的方式可有如此的不同:放大脚穿脱鞋进课堂是我们所禁止的,穿拖鞋露脚丫去上课是他们的必须,这是一种习惯吧?不论怎样,这些学生创造出不的脚丫子诚然具有了人人可欣赏到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体验,这是他们尝试成功的放送吧!
镜头二:(去访问的那几天,恰逢他们的活动周)于是各类的作品洋洋洒洒满走廊,画室里更不必说,印象最深的是一间手工室:有各式的陶瓷制品,盆、碗、罐等,粗糙中透着华美,简陋中藏着高雅,绝对是最原始的劳动,最现代的创造;有各式的房子,特别漂亮的房子,从色彩到形状完会可以成为动画片中那一簇簇吸引孩子也同样吸引大人的漂亮别墅,当你不小心碰触楼门或窗棂时,会听到好听的音乐,会看到窗子中的灯光,而且是从厅堂到卧室顺次闪亮的灯光,那么的合情合理,那么的逼真传神,又那么的富于想象和创造。看到了这些中学生的作品让我们都羡慕的想去做做,因为他们做手工的场所、工具、材料都是学校统一提供。如果不是忙的话,真想当一节课的韩国中学生,也尝试一下创造,也体会一下成功。
镜头三:化妆课。当我们路过一间教室,发现屋内的人物都很怪:有青面花脸的似在唱戏;有高束头发直立向天的似在扮妖;有肥大袍子,找不清袖子衫子的小丑,衣服五颜六色、头发五颜六色、脸上五颜六色。我们笑问,“这是在做什么?”原来是他们的“化妆实践课”。创造性到了极佳,到了超乎想象,到了让我们认为怪!我忽然想起了我们中国有些景点也布置了如此一合众的机关、暗道、神仙、和鬼怪。让游人享受一种离奇,一种刺激,其实这里透着一种异样的创造吧!
镜头四:校园市场。校园的一条甬路,是一个小型的市场,有买有卖好不热闹。叫卖的人是学生,卖的货物多是学生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有一小部分是上的书和日用品。这绝不是形式,是在真的做“生意”,他们以此筹集零用钱呢!我们也被他们诚恳的表情和熟练的动作所吸引,虽语言不通,比划着讨价、还价,买东西,赵校长和李顺老师等都有满意的收获,这些学生们,除少了我们熟悉的小商贩们那种醋意和尖刻外,所有的形象都是地道的买卖人,也包括那一份油滑。
镜头五:大合唱。在学校的一间大教室里,我们观看了他们的大合唱表演:所有学生按班级顺序席地而坐,穿袜无鞋,伴奏的、指挥的、演唱的自动进行,既无教师组织,也无大声喊语,既随意,又有序。因为自由、随意、轻松,所以他们丝豪没有被观看了的紧张,被评多少分了的挂念。想起了那一双双白白和袜子哟,让我们真的心疼,细看脚底儿也并非一点不脏,可就是不穿鞋子。我们也真的担心他们这种宽松和自由了,没有严格的束缚,不会乱了吗?
当我们在学校内参观时,只要碰到学生总是会有热情的招呼、真诚的敬礼,大方的交流,刚一见面说会拉着你的手拍照。我有一张相片被姚佳文老师戏称为“眼睛”,是一双双围在我周围的眼睛,是一种来自人性的热情、自由、坦然、和理智。他们的人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来自于他们的文明。
善与爱中构建文明
我们同导游李老师处得很熟,问她一个玩笑话,非让她说一句难听或骂人的韩语,她说不会呀,想来想去想出一句类似于汉语的“滚”“闭嘴”,“啊,那真是太难听了!”她惊呼道。生气吵架的事我们没见过,是啊,一共才没几天,怎么会遇见这样的事呢!但凡讲讲他们的文明,你说会相信韩国人可能真的不会吵架,他们或许也没那个时间。
事例一:义务服务车。中央女子中学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自己的车,那几日的游走,都是老师们开车接送的。第一次下车时我心里想的是谢谢人家的“精心安排”,可是,我错了,因为他们完全是出于自愿,没人安排;第二次下车时我心里想的是谢谢义务开车的漂亮老师,可是,还不够,因为从她的眼神中看到她是那么真诚友好,这种义务是“纯粹“的,甚至连一句谢谢的回报都不祈望;第三次下车时我心里想的是谢谢韩国人的高尚文明,因为他们把付出当成一种快乐,那该是幸福的极至吧!
事例二:“麻烦的”文明。10月22日下午,我同李老师回校去取东西,当我们几个人走出来时,有两个老师送我们,鞠躬、握手、说再见,到位极了。当我和杨主[xi]先上了车,李老师还在和她们交待事情,我们等着、看着,当李老师作告别状时,双方都鞠躬,握手,说再见。啊?奇怪的我们问,“原来你们不是一个学校的吗?”“是啊”,“那你们多长时间没见面了?”“每周都能见面呀”,我小声嘟噜了一句,“不是太麻烦了吧”?!
事例三:慈善咖啡棚。校园内有一咖啡棚。据校长介绍说,这是一位家长开的,用料、人工家长出,挣钱一分不少捐赠学校。当我们一行人经过时,老板热情的打招呼,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杯咖啡。情理之中吗,我们是学校的客人,他本身也不是为了挣钱。当一杯滚热的咖啡还没来得及沾唇,竟发现校长在查人数,自己掏腰包,在给老板钱!不是挣钱捐学校吗?何不直接“捐”于我们算了!我起初只惊讶于家长的这种慈善的作法,此时更惊讶于老板、校长、学校的“原则性了”。中国人是很讲人情的,不免觉得他们有些“酷”,可真正要得的是“热乎乎的人情”呢,还是这种“酷的文明”?
事例四:同导游的攀谈。“你们领导在会上批评老师吗?”“没有啊,也没什么非得批评的呀。”“那比如‘考勤’、‘查岗’(这词她不太懂)违反工作纪律怎么办?”“好像不会呀,没事谁都不会擅自离岗的”。当一个人感到轻松、快乐、自由的时候露出的微笑当然是真诚的,当一个的个人价值得到尊重时,他会感到自信、幸福、感到他是真正的人。“我这几天同你们在一起,落下的课我上班了得抓紧补上啊!”“那领导会给你加薪吗?”“不用了,那是我自己的工作吗,我得完成啊!我也很高兴能为很多人做事!”她的价值有了更多的体现,她感到了欣慰,她在工作中收获了一份被人需要的幸福。
思变与思考
面对高文明的环境,你会有一种压力,你不得不放弃一切投机取巧,不得不真正归附于文明生态。
在韩国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很严格的要求着自己的言行,摒弃着我们的坏习惯。韩国人有很高的“汽车文明”,如行人过马路,而且是行人违规过马路时,汽车会离你五米远就自动停下,等着你过,分明把行人当成“红灯”了(我猜违规的人肯定是太少太少了)。我们曾违规一次,面对“那种优待”,也再不敢了。怕那种来自文明的不安和压力。用韩国人的话说,“车是代步的工具,而不是炫耀的资本。当我坐在舒适的车里时,已经很优越了,还有什么理由和行人争抢呢?”
韩国人有很高的“场所文明”,越是人多人杂的地方,机场、车站、饭店,越是显得宁和、温馨。我们也放低了谈话的音量,因为意识到了吵闹会让人觉得无知和渺小。
韩国人有很高的“卫生文明”,洗手间干净的如厅堂,日常所用随处供应,你不必担心去洗手间时“碰巧的尴尬”。所有见过的大街小巷绝无废纸、包装袋,我原也奇怪他们不使用包装袋?事实是,他们使用,但绝不乱扔。坐公共汽车,每到一站,所有人都会自动的收拾垃圾,带走并扔到该扔的地方。同去的李顺老师也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站负责我们十几位的垃圾清理,当时我笑问他,回到国内,你还会会不会在公共汽车上捡来捡去?
一个人的文明行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这种操守在人内心的修炼,没有监督下的坚守原则,才是一个真正的道德底线。由长久的社会观念沉淀成了心理习惯,又由心理习惯沉淀了群体人格,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性。韩国人的文明不是我写在本上的事事点点,而是生长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的优秀习惯。我们国家有许多的制度如:在公共场所不准大声喧哗;不准闯红灯;不准……多如牛毛。这是因为我们真的不很文明。当制度成为习惯,并且是重要的制度成为习惯,人们不会感到太多的恐惧、压力和不安,相反,会开始重视人的生命和人的价值。
制度—观念,习惯—人格,价值—人生,我们的步伐得大一些了。
本文已被编辑[古草]于2005-7-13 14:53:0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美慧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