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寻觅寒山寺兰笑

发表于-2005年09月11日 上午11:02评论-1条

东去千里,钟磬不绝。

或许吴中名刹寒山寺,深谙用缭绕千年的香火就可以点化你柳暗花明的顿悟!可是我终究在斜风细雨的吴地平原里迷失了方向!

沿运河逆风而行,不着蓑衣,翘首遥望,竟不知夜色已昏黄,是谁人点亮了夜行的青灯?一遍一遍,回想着张继长袖起舞的盛唐风度,似乎在热播的《大明宫词》里就可以找寻到他的身影——月落乌啼,千年风霜,却不见当初的夜晚!江枫渔火,夜半钟鸣,却掩盖了久违的涛声!

多么渴望用穿透历史的法力,打通时空的经脉,重新回到亲切而深邃的烟雨江南,真真切切的去辩明,在那个已折入老照片的迷蒙三月——哪一个雨夜彷徨拙政园外,遥闻游园惊梦;哪一个雨夜游走于剑池栈桥,静听三泉鸣涧;又是哪一个雨夜眠于运河之畔,卧听寒山孤钟,斟酌天籁之音至天明?

听吧,听寒山寺一记钟鸣,听张继一绝吟唱!

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追慕张继的文才,近千年后感怀而作《寒山寺》:

“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

我是依运河而行的,没有惊动任何人,生怕纷乱的脚步打扰了这千年而下的超脱与宁静。幽居金陵,常常梦见水:一腔秦淮之水,歌舞升平,纸醉金迷,淌的是亡国泪;滚滚长江之水,清角吹寒,金戈铁马,流的是霸王泪;悠长运河之水,宦海勾沉,琵琶哀鸣,绵绵而下的,竟是无处不在的感动之泪!

丝丝关情点点雨,恻恻轻寒剪剪风,所以苏州的雨是不用打伞的。今夜无月,更无佳人左右,然而我依然小心翼翼的行走于运河之畔,品味这浸淫着吴中风情的淡风与疏雨。我想,叫两江也好,称江宁也罢,江苏一地,因为“京杭”的标签,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州五座历史文化名城经过隋、唐、元几朝的深厚沉淀,如同五颗珍贵的酵母,联手陈酿了大运河这一曲古酒,一脉相承,醇香千秋!从此,古都联姻,南粮北运,富庶江南与帝国中枢连接起来,灿烂的中华文明再一次达到了空前的融合!一代帝王杨广,始凿运河,惠泽东都,富及中原,铸就名留青史的施政功绩;到了疆域辽阔的元朝,忽必烈一声疏浚令,“列屋连市,商贾云集”,有民谣“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为证。意大利行者马可·波罗,惊诧于运河特有的东方神秘,更是将“红尘中一二等风流繁华之地”的水城姑苏扬名欧洲。至康乾盛世,帝王龙舟,浩荡南下,临运河而立,是王者之风!而苏杭一线,顺理成章的代表了江南水影的极至,并见证着灿烂文明的传承,经年不息……

寒山古刹不是打坐于京杭运河之畔,静观这吴地风物的变迁么?

突然就听见了铜铃声切切,召唤着凡俗的灵魂。

是的,正是!那清脆悦耳的八角铜铃,那醍醐灌顶的八角铜铃!

还有那直面运河的青石照墙,那木鱼声声的大雄宝殿,那缭绕不散的天际香火,那不解禅意的佛教梵文,那行云流水的铿锵古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据清代《百城烟水》载,古寒山寺正是建于佛教蔚然兴起的南朝。因唐代得道高僧寒山、拾得云游此地,故名“寒山寺”。寺庙所在的枫桥镇,扼驿道与港口的枢纽位置,为寒山寺带来了几百年的繁盛香火。历经几朝战乱变迁,古镇中落,寒山寺却屡毁屡建,倒是增添了佛家挺立的风骨,写意了远离喧嚣的凝重。

顺治十五年,清初诗坛领袖汪士禛舟泊枫桥,夜色来袭,风雨杂沓,冒雨登岸夜题——“日暮东塘正落潮,孤蓬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题毕拂袖而去,顿令古刹生辉增色。

待斜月在天,幽静入山,柝声隐去,听闻之,“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故而寺庙每年除夕之夜都会主持一百零八响的敲钟仪式,以济苍生。

华章流芳,一首《枫桥夜泊》使寒山寺诗文并茂,钟鸣梵呗,余韵永存。

夜色如幕,迷失的落寞与伤痛,找寻的新奇与惊喜,竟然那么的清晰。我终于来了,当邀晨霜夕月,对饮三巡,将我的满腔心事挥毫而就!抑或,修去纤纤烦恼丝,皈依佛门,在晨钟暮鼓里修炼出空灵?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兰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冰凤凰点评:

与其说寻觅寒山寺,不如说是去寻觅一份被那晨钟暮鼓敲击过后超脱俗世的空灵心境

文章评论共[1]个
兰笑-评论

寒山、拾得当年创办该寺的时候,绝没想到,如今成了“姑苏城(内)寒山寺”了,想在凡尘里超脱,那是心中的空想,保持住却是我不渝的心态~~~~at:2005年09月12日 早上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