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的说,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信奉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在简洁利落的形式之上传达沉稳、内敛的情感指向。恰如一广告词所言:简约而不简单。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事物,无论是内在的还在外在的事物,皆应删繁就简,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不断的重复着自身,并在一些琐碎和繁忙中无力脱身。
在我看来,舍弃是一门艺术,极简主义者往往更注重于对一些细节的选择和沉淀,选择高尚优雅的生活品质和简约实用的生活方式,沉淀下来的便是内心的极简,那种宁静、淡泊和坦然,比如安之若素,比如随遇而安。
根据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空白和间隙,而布置自己的房间,构置的物质空间,疏朗恰恰回归至精神空间的极简和自我满足。我不喜欢在房间里放置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毫无用处的东西,既占空间,亦不雅观。有的时候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简单、清晰,就是最好。我们没必要自己为难自己。比如线条,我们不需要细节到连眼睛都看不到,或者说是看到,反而觉得很吃力,比如橱柜、沙发、桌子、床架和墙壁等的造型最好是直线,看上去干净利落,简洁明了。比如色彩,多为单色,而不是五彩缤纷,看的人眼花缭乱。黑与白是极简主义的代表色,其他如灰色,银色,米黄色等原色,显得低调、宁静、沉稳、内敛。再比如材料的选取,除原木、皮质等天然材料外,还有现代工业的新材料,如铝、碳、纤维、塑料、高密度的玻璃等,显得多样化,却不繁琐。在建筑的功能上,则需要防水、耐刮、质轻、透光等。
总的说来,极简主义是在早期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主要是通过绘画和雕塑作品来表现,后来逐渐渗透到建筑、家具、室内设计、服装、文学、包装和摄影等众多领域。从极简主义到后极简主义,似乎迈开了更深层次的一步,即不再是表现方法上的少,而是注重的更多的是对内在精神空间的真实的克制,拨开世俗的纠缠和纷扰,摈弃对物欲的追逐和贪婪,在更加灵活的形式之上,闪烁更多的理性的光辉。倘若请物质后退一步,那么我们广袤的精神空间便在无意中前进了一大步。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5-9-12 17:33:1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漂泊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