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寄金秋征文)
石林感怀
终于,在这个天高气爽的秋季,踏上向往已久的云贵高原,寻着古人的足迹,追寻“彩云之南”的美丽和神奇。在四季如春的南国,能否有秋天般沉甸甸的收获?
我们第一站就到云南石林,一个看石头的地方。作为山区来的人,早已看惯了山的巍峨,石的挺拔,还有让自己激动的石头吗,这样想着跟随同事向目的地“开拔”。车出昆明往东,不一会我们就到了石林。
一下车,感受到与家乡不一样的景致。南国高原的天空,不像云锁雾嶂的山城,高、远、蓝;南国高原的土地,不像紫色的四川盆地,红红的,让人心生另一种感动;没有起伏的群山,甚至看不到山,平坦得让人忘记这里的海拔已近两千。
在以蓝天和红土作背景,以满眼翠绿为主色的平展的画布上,我们看到了石头的森林。远远看去,灰褐色的石头轮廓分明,从上到下,流线型的身躯由小到大,象一柄柄直指蓝天的宝剑,摩肩接踵地排列开去,像极了放大的盆景。走到跟前,才知道石头连石头,高大挺拔,排山倒海的向你奔涌而来,着实有着不一般的气势。
一进景区,导游指着一块独卧的巨石,大声“吟诵”:远看石头大,近看大石头;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引来我们一阵笑声,哪位“好事者”,也作这样的打油诗?得知这是郭沫若写的,不禁哑然。曾经的一代文豪,后来颇受非议,甚至被人斥为“文痞”的人,到处留下足迹、留下“墨宝”,也留下风流,留下后人无尽的评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文人每到名胜,往往都如此。哪怕这名胜不像什么名胜,这留名的成果不像什么成果。大致文人想不朽,名胜想出名,二者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吧。只是不知道,若干年后,真正不朽的,恐怕还是这些已形成上亿年的石头,这被引为解说词的打油诗或许不会有人再提了吧。
真正赋予这些石头以灵气的当然会不朽。进了石林,电影《阿诗玛》的镜头历历再现,撒尼彝族美丽的传说在这里演绎,阿诗玛和阿黑哥的爱情让人感动。满眼是阿诗玛和阿黑哥,满耳是关于他们的故事和音乐。在这里,我们也成了阿黑哥、阿诗玛。于是换上他们的服装,阿黑哥手持宝剑,阿诗玛背上背篓,站在阿诗玛石像下面,留下永久的记忆。高兴之余,想到那位永远沉浸在美丽传说中的阿诗玛的扮演者杨丽坤,不尽唏嘘不已。不知是她成就了现在的石林,还是石林成就了她,或许是石林永远把她留下?也不知天国中的她,还是不是一如电影中的阿诗玛,依旧美丽如初。
这片与众不同的石头的森林呀,有了阿诗玛的身影,你才会永远地牵动人们关注的目光,引无数后来者驻足观光。
-全文完-
▷ 进入chunfeng_73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