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爱的前世今生”后的感想
既然“我”在婚前已经知道“紫微”就是一个“没日没夜地在赌场和酒桌游戏人生”的人。为什么在认识她之后不久就匆匆结婚?是否太草率了?并且是在“我”离婚不久之后所作出的决定,“我”到底是如何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呢?
“我”也许认定自己积极健康的生活能改变“紫微”,事实上“我”到最后是失败的,文中多是列举“紫微”的缺点,但是“我”是否不自觉地隐瞒了自己的缺点?成年人在各自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兴趣与爱好等等都已形成并且根深蒂固的情形下,如果某一方试图去改变对方几乎是不可能的。婚姻中最需要的包容和调适在“我”和“紫微”之间几乎没有,有的只是彼此想改造对方想塑造对方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我”不但没有改变“紫微”,反而是婚后矛盾的升级,最终离婚。
理论上“我”所持的生活态度的确是积极健康的,“我”之所以如此苛刻地要求对方,完全是因为“我”太坚守自己认定的“真理”了。“我”的快乐来源于写文章,而“紫微”的快乐来源于搓麻将,任何一方作出让步都是一种牺牲,两个太自我的人如要共同生活就必须尊重彼此的兴趣和爱好,有人在追求上进的同时能感觉快乐,有人在不思进取的游戏中感觉快乐,这完全是人个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不依不饶的对“紫微”的劝告事实上是对她自由的一种伤害,她放弃搓麻将就等于放弃自己的快乐。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去改造对方?这是否也体现了“我”的专横和霸道?不合则分,说最多的大道理也是无用,几十年形成的人生观念和生活习惯岂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不适合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好合好散,而非要不断地激化矛盾以致造成彼此鄙视对方?
本来就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婚前“我”却在幻觉中把“紫微”的形象千倍地提高,应该说“我”恋着的是剧中的紫微而不是现实中的“紫微”,“我”的过于沉溺于“完美爱情”的幻觉里造成了“我”忽略了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忽略了现实中人所固有的根深蒂固的品性。由于“我”太爱剧中的紫微,所以便忽略了现实中的“紫微”的缺点,在清晰知道对方具有诸多自己不能容忍的缺点之后仍然选择和对方结婚,这是否体现“我”对于改造对方的能力过于自信?从以下的一些文字中似乎可以看到“我”之所以和“紫微”结婚的理由:
“我是苦命一条,没人敢和我结婚的!”
我的双脚象弹簧似地迈进了门槛:“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还不明白?我的前夫是一个野蛮粗俗的无赖,动不动就爱发火,一发火就把我往死里打。我好不容易和他离了婚,可他依旧经常上门闹事,还放出话说谁要我就打死谁。我被打怕了,想找个性情温和的人,可性情温和的人都怕他。只有流氓不怕他,但流氓结婚后又会和他一样打我……”
因为她的这句话,我不可救药地留下了。我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文”使我具备基本的涵养不对女人动粗;“武”使我有能力反抗强*保护弱者。上帝让我来到人间就是专门保护我的“紫微”的。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我”和“紫微”结婚完全是因为“我”首先就把自己定义为强者并且自信有能力保护弱者,和“紫微”结婚似乎是为了救她脱离苦海。基于这种心态,“我”便认为有责任和义务改造对方。对方也必须按“我”的要求改造自己成为“我”心目中的紫微,否则便是对“我”的辜负。“我”和“紫微”结婚的前提并不是因为相爱,更多的是“我”想征服和改造“紫微”,这种盲目的自信有时注定要遭遇惨痛的教训。
由于“我”内心有一种优越感,所以便认为自己有理由要求对方,即使是干扰了对方原本的生活习惯也变得合理化了----这是“我”的逻辑。当爱的浓度不足以弥补对方由于改变生活习惯所产生的空虚时,对方必然会重新寻回自己曾经有过的快乐。人在追求快乐的过程无所谓高尚和卑下,在没有伤害别人或危害社会道德的前提下,应该是可以任其顺乎本性自由地生活的。习惯在黑夜里行走的人,你赐他明灯,他未必感激你。
文明人拒绝使用暴力,但精神上对别人的控制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伤害。尽管“我”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积极的,但未必适合“紫微”。“我”把自己的一套生活准则和观念强加给对方未必是为了对方好,起码这种好对方是不需要的。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自认自己就掌握了生活的真理,谁都想去统治对方,想去塑造对方,这种努力的功夫通常是徒劳的,当两个比较有个性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两个人都固执,太死守自己的一套生活准则而希望去同化对方,那么两人必然成不了好朋友,更别说能成为夫妻了。过分执着于自己见解的人必然在生活中缺少朋友,缺少爱,也不懂怎样去爱别人。在“我”和“紫微”的问题中,似乎看到的多是“我”对“紫微”的要求和约束。并没有看到“紫微”对“我”的自由的限制,如果“我”能换位思考,当自己在写文章时“紫微”作出干扰和限制,那么“我”是何感想呢?
当“我”沉浸在离婚后的痛苦中时,很快又“聊”上了一个女学生,“ 我为了救命,也为了一时的感动,就在qq这边高兴地答应下来”。 答应了一个相距自己一千公里以外的女孩来见自己。“我”并没有凭着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却利用一个倾慕自己的女学生千里迢迢来安慰自己,这是否太自私了?当对方来了之后“我”又极力躲避对方,这种无视对方感受以及对别人的伤害“我”几乎没有意识到。“我”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丝毫没有顾及对方的感受,这到底算哪门子的爱?是否“我”的痛苦就一定要别人来承担?“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在没有理清婚姻的烦恼问题时却又匆匆地寻求新的补偿,结果只能是徒增自己更多的烦恼。
“我”并没有完全堕落自己,内心存在着的道德感阻止了自己膨胀的欲望,而事实上“我”的行为已经伤害了别人。可怕的是自己伤害了别人而不自知。“我”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极感性的男人,也是一个极需要爱的人,当“我”满腔的热情得不到伴侣的回应时,“我”便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由于“我”不屑于在世俗的无聊游戏中消磨自己,所以便寄情于山水,借大自然的力量为自己疗伤。这似乎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但是“我”的内心真正能获得平和与宁静了吗?当再次面对世俗中的人和事时,在无法回避的现实生活面前“我”如何确保自己不再受伤?
“我”的烦恼根源是因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时常抱一种过分挑剔的眼光要求别人。活在一个并非完美的社会里,这种要求似乎太苛刻了,如果清醒的思维却得不到快乐的生活,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用较为糊涂宽容的眼光看身边的人和事?理想主义者容易感伤,这是因为他们有太敏锐的神经,他们时常把改造人性和社会的责任压在自己的臂膀上,结果却因为自己的力不从心而对人情产生悲观的情绪。
感情丰富不是自己的错,倘若能学会感情自控,能多一点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减少一些对别人的伤害,这种人格类型的人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可圈可点的优点。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伤,培养成一种深沉的男子汉气质似乎更能体现男性的美。
说到底,人都是一个感情动物,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女人在社会上更需要男人的爱,男人相对来说有更多的领域需要消耗自己有限的精力,不少男人经常会因为忘于应付事业而遭到伴侣的抱怨。女人对爱的需求和依赖甚于男人,这是普遍的现象。而“我”却是一个例外,“紫微”却是一个大大咧咧,不解风情的“男人”。在这一种婚姻关系中,因为“我”对爱的需求过于浓烈,时常表现出对对方情感的过分依赖,这一“弱点”无形助长了对方的肆无忌惮。因为“我”对“紫微”缺少一种男人的宽容和大度,所以“我”是很难获得“紫微”的爱的。在婚姻中女人很少会为将来的生活质量担忧,眼光比较短浅也是不少女人的毛病,如果在“爱”和“论理”之间择其一来维持婚姻,那么很多女人是希望选择“爱”的,即使这种“爱”是错误的,就算是错她们也认为是幸福的。
“我”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本身无可厚非,只是在“我”寻找爱的时候缺少理性,缺少对爱的正确认识,有时甚至是一种盲目的对爱的追求却修饰成一种伟大的爱。因为“我”的过于感性,所以在婚前不自觉地美化对方,当瓜熟蒂落时,当短暂的激情过后便是无穷无尽的烦恼,这是现代人感情问题的通病。婚前对方就是王子公主,婚后却成了……,总之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本来就是不同世界里的两个人,何苦要做那么多无谓的努力?
倘若在年少气盛的时候我们不经意伤害了别人,那么尚且可以用年少无知来宽容自己的过错,但是对于一个年近四十岁的人,在对待感情问题时却仍然被盲目的感性指导着自己的行为,这实在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一个二十出头的在校女学生无论在阅历,学识,真实的情感体验等等方面都不可以来安慰一个年近四十岁的“我”,而“我”却无视这些距离,偏要寻求一种虚无的安慰,结果不但救不了自己,却伤害了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女孩。如果“我”的所谓“爱”不能为对方带来快乐,如果爱不是两个灵魂的相互呼应,共同感受,那么单方面的受苦和自虐又有何意义?
-全文完-
▷ 进入醉眼看人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