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茶 意 禅 味洗却铅华

发表于-2005年11月09日 凌晨0:09评论-2条

(一)茶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一本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的著作。“茶”字最初被写做“荼”字,到了中唐之后,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清楚、更直观,于是,就将“荼”字中间的一横去掉,便形成了现在的这个“茶”字。

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我国云南地区,至今还有参天的古茶树。茶是怎样被古人认知的,关于这一点,根据陆羽的《茶经》中所记载的:“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另外,关于茶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老百姓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瘟病,病死很多人。一个叫春姑的姑娘去找帮乡亲们治病的能人。一天她遇到一位采药的老人,他没有给他什么神药,只告诉她在很远的地方有一种宝树。春姑去找宝树,涉过了九十九条大江,她也得了瘟病,倒在山泉旁。忽然泉水将漂来的一片树叶送进姑娘口中,她的病就好了。春姑明白了,这就是那棵宝树的叶子。她找到了树,爬到树上摘下种籽,忽然看到一位银须银发的老者,他就是神农。神农告诉她,这些种子必须在十天之内播进土里。神农用他的神鞭抽了两鞭,春姑变成了黄色的小画眉鸟。神农还告诉她,叫她不要笑,将来只要哭一场就会变回原来的模样。春姑看到家乡很高兴,想唱歌,一张嘴,茶种掉下去了,滚进了石罅缝中,很快一棵茶苗从泥土中露出来了。春姑不仅不哭,反而笑了,即忘记了神农的话,自己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了。后来石头上发出牵牛花,花中有鸟蛋,从蛋里飞出一只小画眉。”

当然,这只是一则美丽的民间故事,它的可信度已无从考证了,但是,从唐代起,它就作为平常人家待客的礼仪,这却是无庸质疑的,扫花径,煮香茗;开蓬门,迎宾客。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呢!老百姓待客,不外乎沸水冲茶,这两道简单的工序,而中国的茶道,其过程就复杂的多了,它始于唐代,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见闻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是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密切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当地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

饮茶所使用的茶具也很有讲究,中国宋代的茶具精品有天目茶碗、青瓷茶碗。但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应该算是“宜兴紫砂壶”了吧。而且,古人非常注意茶色与茶具的搭配,比如: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

泡茶所用的水,也极为讲究,据说是要用活水,如:井水、泉水、雨水、雪水甚至露水等等,只有这样的水,才能炮制出其浓浓的香味来。

至于名茶的种类,下面这副对联,极其形象的将我国的名茶全部概括了:此联曰:“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联中所讲的西湖龙井、庐山云雾、黄山毛尖、洞庭碧螺春等等名茶,每一种都是极品,而清明雨后的新茶,更是极品中的极品呢!

说茶,自然要说到茶圣“陆羽”了,陆羽,字鸿渐, 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他在〈〈茶经》这本书里详细的介绍了茶的起源、发展以及茶树的栽培,茶道的礼仪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茶与诗、酒更是有着不解之缘,当然,这些都是历代的文人墨客手笔了,是他们将其描绘刻画出来的。杜甫的这首《重过何氏五首》:“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映落日、沐春风、品香茗、坐题诗的意境优美的画卷。也只有诗人才会有灵感,捕捉到这股清风雅韵。再如,韦应物的这首《喜园中茶生》:“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诗中咏茶叶、品茶香、赞高洁、喜茶生,用诗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茶的誉美和偏爱。

茶与酒,自古都是可以强身健体的绝妙佳饮,白居易的许多诗中提及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醉对数丝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真是茶香酒浓,意味无穷啊!

(二)禅

“禅”是梵文“禅那”的省音译,意译为“思维修”,“静思虑”。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

禅的修正,在于体验的实证,语言的表达无法与体验相比。

达摩大师是释迦牟尼的第二十七代弟子,他在梁武帝时来中国传教,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将佛法传给了他的弟子慧可,这样传到了五祖弘忍时,弘忍时时留心,在物色他的传人,他的大弟子神秀自命不凡,认为这个佛法的传人非他莫属,于是就在白墙上写了一首偈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大师看到后,大失所望。从这首偈词里,他看到,神秀的自我意识太强,与真正的佛法还相去甚远。在对神秀的修行否定的同时,他看到了寺中另一个僧人惠能在旁边留下的另一首偈词,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来惹尘埃?”不由得暗暗称奇,从这首词里他看到了惠能那种超然世外的胸襟,有很高的悟性,是个可塑性很强的后世之人。于是,他将佛法尽数传授给了惠能,惠能因此成为佛教六祖。

中国唐代马祖道一禅师所提倡的“平常心是道”,我想大概也是如此吧,何谓“平常心”?江西大寂道一禅师曾说“……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看来,所谓的“平常心是道”,是指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卧中,内心平静,平等,而不刻意修行的禅法。其实,这些和我们所讲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个人修为的箴言是同理的。

所谓的“物我两忘”,应该是佛法修行的最高境界了吧!

(三)禅与茶

禅与茶是密切相关的,自古就有“禅茶一味”的说法。

最早的禅和茶的传说,应该是这一则故事吧:“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参禅打坐时,精神疲劳,撕下自己的眼皮扔在地上,后来此处长出了一种宝树,就是茶树,僧人们于是开始饮茶,他们发现,常饮茶,可以清神解困,所以,我国许多名寺都出名茶。如北宋时,苏州西山水月庵的“水月茶”、杭州于潜“天目山茶”、宣州宁国的“鸩山茶”、扬州“蜀冈茶”、会稽“日注”、洪州“双井白芽”等等。这些历史名茶,就是出于寺僧创制、宣传出来的珍品。

而茶与禅的故事中,最有名的,大概应数赵州禅师那一段“吃茶去”的公案,有两个远方来求禅悟道的客人,赵州禅师会见时,问其中一人,可曾来过此处,那人回答说没有,赵州禅师说:“吃茶去!”接着,他又问另一人,是否来过此处,这个人回答说来过,赵州禅师仍然还是那句话:“吃茶去!”站在旁边的寺院里的一个僧人很是不解,他问禅师,未曾来过此处的人,让他吃茶去,来过的人,为何还让他吃茶去?赵州禅师回答他的仍然是那句“吃茶去”。

一句“吃茶去”,将参禅悟道中的真谛已经讲述的清清楚楚,禅的修正,在于体验和实证,语言表达无法与体验相比,参禅如吃茶一样,冷暖自知,甘苦自明,是别人说不出来的。千言万语,尽在这“吃茶去”三个字中。

(四)禅、茶与生活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生活中有禅。”

好一句“生活中有禅”,茶,就是生活中的禅,茶清澄明澈的体性,浅啜细品,可以涤尽心中的恶念、俗念,宋朝理学家朱熹在〈〈杂说〉〉中也借茶说理:“茶本苦物,吃过却甘”,犹“始于犹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

茶,乍入口中,味苦,而后一股清凉甘甜浸人心脾,而这种感觉,只有心如茶一般清澄明澈之时,静静的品,才能体会得到的啊!

另有明朝陈继儒在〈〈茶董小叙〉〉中,以人比茶,“热汤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酒类侠,茶类隐,酒固道广,茶也得素。”

茶能静心,禅能养性,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生活也是如此,老子曾云:“夫唯不争,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我不与别人一争高下了,还有谁能与我争呢?这才是大智慧,才是人生修为的最高境界,即使不理佛事,也应该心无旁念,心无杂尘,生活才会其乐无穷啊!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5-11-9 9:17:1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洗却铅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梦天使点评:

满纸禅意,清淡空灵的文字,只是不知这红尘俗世中能有几人能悟得透呢:)

文章评论共[2]个
天若-评论

 茶能静心,禅能养性at:2005年11月09日 中午12:54

li心有千千结-评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来惹尘埃?茶其实如人。at:2005年11月09日 下午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