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包公等清官
——包公是否真的在为百姓做主
前几天我告诉一个朋友,说我要写一篇关于包拯的论文,请他提供一点素材给我。他听到后居然问我包拯是谁;我吓了一跳,说包拯你都不知道啊,就是包青天啊。他哦了一声,说原来就是包青天啊,那你就说包青天好了,说什么包拯嘛。我无言以对了。
之后我就一直在想,原来“包青天”这个名号已经渐渐取代了他的本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青天”二字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人如苍天,主持公道。于是很自然地可以开始对包拯为民做主的事实进行讨论。
深受百姓爱戴尊敬的包拯完全是靠着自己对劳苦大众的关心和正义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在得到百姓爱戴的同时,有招致了权贵的攻击。那么包拯他真的是甘之如饴还是另有隐情呢?他真的会完全不顾个人安危,替百姓做主吗?眼知道,包拯他也是人啊!
不论包拯究竟为了百姓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终究还是在维护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还是在维护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一种生产关系;他没有真正地去改变经济基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矛盾所在。他不断地为百姓伸冤,为百姓主持公道,抨击社会恶势力,还是为了让百姓觉得这个王朝还是可以依赖的,还没有到需要推翻的那一刻。
包拯就在不断为百姓付出的一次次过程当中,缓和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缓和了两种根本对立的集团之间的不和谐。
包拯是干什么的啊?他可是开封府的第一把交椅啊。他是当官的,是在朝之臣,他的使命和任务就是一切为了皇帝。那皇帝又是干什么的啊?他是封建王朝的顶层象征。因此,归根结底,包拯他也就是在封建社会中起一种“润滑油”的作用:当封建制度出现摩擦,无法正常运转的时候,包拯就出现了。一边替百姓说说话,另一边再好好哄哄皇帝,说白了就是“双赢”;其实还不仅仅是“双赢”呢,应该是“三赢”:皇帝开心,百姓安稳,他自己也是两边充好人——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同时,我们是不能否定包拯在那种特定历史时期里的积极作用的。像包拯一样受百姓真心爱戴的封建官吏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可以得出包拯确实是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是,在百姓的心里扎了根。但反过来想,一切积极的效果都只是客观上带来的;或者说是包拯为了维护好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不得不做出来的“表面现象”。而当他有一天已经不自觉地充当了这样一种角色的时候,他自己也已经是身不由己的了。
说到底,包拯身为一个封建官吏,维护封建统治就是他的职责;只不过,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官员,他采用了“安抚”的手段,通过表现对被统治阶级的爱,来巩固自身阶层的地位。
所以,在讨论“包公是否真的在为百姓做主”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要分清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的通过包拯他做过的什么事来判断他根本上代表谁的利益——他“为百姓做主”只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利益。
-全文完-
▷ 进入风起云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