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他们叫我小妖精》之我见vear

发表于-2005年12月27日 晚上10:24评论-6条

人生往往是“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黄菲同学在她的作品里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描绘了她十七年的人生经历,更是痛彻心扉的揭露了整个家族的罪恶史。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她用锋芒毕露的笔调把她描写的所有人都将平庸而死,鞭辟入里地揭露了所有人不可饶恕的罪过。她好像特别着力于把自己形容成一个放荡不羁的女孩。她认为这是一种报复,她要报复的究竟是谁呢?谁也想不到,她一心想沉沦,想堕落的理由竟是为了证实给家庭看,他们上一辈的影子将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重演。

我一直在寻找她为什么要把自己刻画得那么丑陋的人,连她最亲近的父母也不放过,甚至对她不构成任何威胁的祖母似乎也有说不尽的恨,是什么力量让她产生如此深切的沉痛的恨。或许别人有可能认为她为了写作,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而不择手段,的确,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是反传统,但也不至于彻底的与历史决裂。我们不得不承认写作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虚构,但还是不能脱离现实。我们必须做到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写作也许正让我变得六亲不认、居心叵测。我强行孤立自己,游到了另一岸,与对岸的你们为敌。我开始歇斯底里,疯狂的出卖、诅咒别人和自己。”可见,写此文章时,她并不是一味的沉迷于其中,而是能清晰的认识到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困惑。如果某种思想在你的大脑中达到一种极致时,它就会以超乎你大脑所能控制的范围而使人陷入一种极度疯狂或非理性状态,那时人要么上升为天使,要么堕落为魔鬼,恐怕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了。换言之,在那种处境中的人很危险,容易走入一种极端。其实,写作确实是一种很痛苦的人生历炼。上面的那段话正是她出乎其外的表现。她能从自己的小说中勇敢的走出来,理智的分析和解剖自己,直面现实,不失为一种人生的大气。她说得一点都没错,写作确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能让人的内心在瞬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能使人坚强,也可以使人走向脆弱;它能使人多愁善感,也能使人六亲不认;它可以使人重获新生,也可以让人绝望``````总之,我们必须认清写作是一种艺术,并不是活生生的现实。如果要欣赏或要从事于那方面的工作,就不得不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既要深入其中,又不要忘记回时的路。

“十几年来我对所有的人充满了警觉,我老是觉得没有人肯真心实意对你好、为你着想、替你担待,哪怕是至善至亲的人,所有人从心底里等着看你笑话,看你出乖露丑,人在这个世上孤立无援。”这是怎样一段痛彻心扉的独白。难道现实真的有如此残酷吗,我看并非这样,假如世上真的没有人真心实意的对你好,你在这世界还能生存吗?每天处在勾心斗角,处心积虑之中,你会不会觉得很累?那你是怎么成长的,你的父母既然不是真心对你好,或许你的生命早就丧失在黄泉路上了,在你还未见到这个世界之前。难道他们把你生下来,也是为了一种报复吗?他们给你生命,给你温饱,竟是为了报复,怎么都说不过去吧。而且,他们凭什么要把你养大成人,又要刻意去摧残你呢?她在文中极力批判别人,仿佛自己所有的错都是源于他们的一脉相传,她还认为自己血液里流淌的都是他们下贱的基因,扬言要割脉、要换血。这还不是她痛恨的最高极致。外祖母的狠心,母亲的自私和多嘴,父亲来勾引女儿。当然,我宁可信其无,也不愿信其有,从始至终,她都不曾给过这个灰色的舞台增添一丝光亮,用最犀利的目光打量着每一个人,用最下贱的词描绘每一个充满罪恶的灵魂。她这样把一个家庭的罪恶一览无遗的全部暴露出来,我觉得并非是她写作的需求,而是她经历太多,渴求太强烈。

她丑化自己,鞭笞他人,甚至让人看了恶心,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反感,很多人仅看几眼就把它打入冷宫,也难怪,毕竟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残酷,别人无法接受这一系列进似于荒诞派戏剧创作的现实生活。显然,,她给了许多迷途中的青年学生当头一棒,沉重一击——现实哪有那么残酷,不要把未来描绘得太好,人是上升为天十,还是堕落为魔鬼,谁也没有定数。

一般的儿女不是对父母恨之入骨是决不会用“下贱”来形容父母,人人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她却如此,能不令我们深思吗?如果纯是为了写作而丑化一家人,或是为了博取别人怜悯的目光,那就太入不敷出了。不排除其中有虚构与夸张的成分,但我认为在书中还是能够找到他(她)们生活的影象。或许他们不是生活中某个具体形象,而是几个特定形象的整合和相融。我总觉得在她那么沉重和辛辣文字的背后肯定隐藏着某种无言的痛。假如她是一个很洒脱,很独立的人,确切的讲,她是一个像文中那样的麻木,冷漠的人,根本就不会去在意家人那些种种“罪行”。如果她不是迫切的渴望得到某种潜在的情感依托,她是决不会用如此鞭辟入里的文字来鞭笞她最亲最近的人。常人说,爱之深,才会有恨之切。我相信黄菲是太爱那个家庭,才会对家庭的“罪恶”恨得那样深切。

她也说到,“绝大多数被我提到的人,都将平庸致死,无论他们是否真的像我记忆中的那样逞能,一旦我那起我的武器,我的笔,他们顿时缴械,成为弱者。也许我在写作中的任何一次有心无意的提及都会给他们带来灾难。”这时的她,我相信是一个出乎其外的她,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中的她,因为她已经理性化,正常化了。的确,写作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伤害了身边的人,小说本来就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难免会有一些虚构的成分,但是写的东西恰恰与身边的人和事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许会用怀疑的目光苛求你,甚至恨你,。殊不知,小说并不是真正的现实生活,如果是原本的记实就违背了小说创作的出初衷,况且小说中的人物也不可能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只是集合了某一类人的影象加上作者的主观情感凝合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都感觉到这个是我,那个也像我的原因。

“生命是一场幻觉,究竟我的生命是谁的一场幻觉。”这是她感性思维灵感的再现,说它没有道理,也不见得,但又不能概括生命的全部,这技就是一个入乎其内的她,反映了在那个吃着阳间饭,过着阴间生活的家庭中的迷茫与痛苦。正因为对自己的生活无法用理性来解释,就用感性去胡乱猜测,但读者又不能批判她,这是一种心灵历程的真实再现。这不是她个人才会遭遇的痛,而是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的难题。

黄菲在文中处处流露出一种尖酸与刻薄的恨,她为什么对自己的家人有这么刻骨铭心的恨呢?我觉得在她心中实际蕴含着一种喷薄的爱。其实她爱家与恨家同样深刻,没有爱,哪来痛与恨。正如一个人根本不在乎那件事,无论它怎么风云变幻,他都可以熟视无睹,置若罔闻。相反,我从她那种恨中看到的不是卑劣与下贱,而是她内心那种无助的痛苦和挣扎,是一种迫切想得到亲情却又期待受挫,表面上她好象有泼洒不完的愤怒,有倾诉不完的不满。可文字的背后却字字见血,针针伤人。是伤人也是自伤,是虐人也是自虐。之所以小说是人们发泄与倾诉的载体,流出来的是泪,读者看到却是血。被人理解是福,不被理解也不是罪。总之,没有迫切的渴求,就不会有狂乱的表达,也就不会有任何小说的问世。

可以说,每一本书都是一段痛苦的历程,不论成功与否,也不论是欢笑还是泪水,付出最多的是作者的情感,得到最好的是读者的理解和接纳。

为了爱而恨,究竟是爱多还是恨多?爱恨交织的是悔还是恨?爱与恨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吗?或许,没有,爱与恨只有一步之遥;也许有,爱与恨相隔万水千山,是一种遥遥无期的期待,漫无目的的咫尺天涯。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5-12-27 23:51:2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vear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梦天使
☆ 编辑点评 ☆
梦天使点评:

一篇深刻的读后感,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下次要注意排版哦。祝好:)

文章评论共[6]个
美丽的马蹄声-评论

从怀化学院毕业二十年后,见有小师妹能出小说,着实高兴。
  【vear 回复】:请问您也是怀化学院毕业的吗?那可算是我们的前辈了,我也是刚刚步入怀化学院,从小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是一直不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次发表了一些文章,也是拿出人生最大的勇气.以后还请多多指教!谢谢! [2005-12-28 18:52:37]at:2005年12月28日 上午11:22

开心就好感-评论

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心里却拥用这么多的痛恨,唉!
  【刚刚八叶 回复】:是啊
[2006-2-19 15:40:31]at:2005年12月28日 中午12:25

anfeng-评论

无意间,我也看到过这本书,这本书语言太精练了,只是思想有点太偏激了,但对于一个十七岁的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你的思想和感悟颇深,我想如果有一天她看到你的这篇文章,一定会很感动的,因为几乎所有人对她都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at:2006年01月02日 晚上9:32

勇敢的女孩-评论

她为什么对自己的家人有这么刻骨铭心的恨呢?
她还只有十七岁啊!就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
不是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吗?难道她就这么的恨他们吗?恨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吗?那她会得到爱吗?会有爱吗?at:2006年01月06日 晚上9:05

刚刚八叶-评论

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写了一部这样的文章可真是了不得
at:2006年02月19日 下午3:39

说话基本靠吼-评论

我也非常欣赏米米七月
并且,最近,她出版了新小说<<小手河>
非常棒,at:2007年05月31日 凌晨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