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浮华 曾经浮华
——读阎真的《白雪红尘》有感
假如我是高力伟,我也冲破一切艰难险阻,重返祖国,并不是我有多么的爱国,只是在一片根本不属于自己的天空下奋力挣扎,能找到自我,成就未来吗?
当今社会中有这样一种通病,人们总是看不到自己足下这方贫瘠却又足以让自己生根发芽的土地,忽略自己头上那片狭小的却足以让我们翱翔的天空。人们总感觉生活在别处,风景那边独好。《白雪红尘》里面反映的正是一群男女青年宁愿放弃祖国优越的生活待遇,不惜一切代价的奔赴海外去寻求一种全新的生活。他们既不能完全忘记本土,又不能尽意融入他乡。
他们出国之前,曾把海外想成是理想的生活殿堂。出国犹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鲤鱼跳龙门”,然而跨出国门比跳进“龙门”更甚,他们无论在心中还是言表,都有着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可是到了国外,才真切的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自己在本国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在国外毫无用武之地,一群博士,研究生在国外餐馆洗盘子都没人“领情”,或是挤破头脑才捞到的一份最下层的工作,也要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于是,以前在国内那种叱咤风云,如鱼得水的优越感涌上心头变成了一种深沉的挫败感和痛苦的挣扎。
不知是女性适应生活的能力强些,还是女性社会责任感或是自尊远不如男性,她们为了追求理想离开本土之后,对过去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环境的依恋程度远远弱于同代男性。其实,我感觉他们离开本土之后,也并未找到自己理想的根基,相反,他们一改国内那种养尊处优的身份,变成大小诸事都要自己独立面对与承担的能人。尽管生活总是那么不尽人意,可她们仍然无怨无悔,依然把走出国门当作一种至高的荣耀顶在头上。她们从未想过哪一天要荣归故里,顺其自然地在心里部分或全部的接受了移居地的文化生活习惯,自不自觉的接受了当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来度量自身和他人的成功和失败,正确与错误,从而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这的确很好,可我却不知怎的,总是为她们深感悲哀,不懂她们为什么会对国外有那么大的热情,为此而不惜泯灭自己的初衷。最后,国外不但没有给予她们天堂般的生活,反而剥夺了他们种种生存的权利,他们为什么还会那么其乐融融,乐得其所?这是个人的悲哀,还是一个时代的变奏,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
至于男性,在他们骨子里就有中国传统的大男子主义,他们无法忍受女性比男性强,过不惯那种依靠女性生活的日子,他们的思想观点,一时半会是不会转变过来的。中国的古话“男子大丈夫能屈能伸”倒成了外国人例行的经典名言了,对于这群清冷孤傲的年轻人来说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他们作为知识青年,宁愿在国内大显身手,也不愿在异国他乡委曲求全而埋没自己,这是高力伟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依然心系故土的原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相对于女性是要强烈些,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也要执著热烈的多。他们出国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张绿卡,而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当他们走出沉重的国门,才发现这一步走错了,于是,往昔的荣光,成了今日的包袱,使他们在对现实的选择上,一步二回头,举棋不定。所以他们一直在等待,一直在回首观望。可以说,从迈出国门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放弃过回国的念头,但他们的心中又是虚荣的,一直在徘徊,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这种心理矛盾的斗争是痛苦的,也是无奈的。当初是他们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了这条路,最终有无可选择的踏上回国的路,这并不矛盾,当他们心灵的历程达到一定的承载量时,矛盾的激化是必然的!
诚然,高力伟发出“既然别无选择,那就不必然想,不必任性的放纵自己内心的苦,徒然增添自己的烦恼!”这样的感慨,最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生都在等待,从懂起就觉得显示生活的世俗世界后面还有一个深邃的精神世界,那是一个比真实更永恒的世界。此时,他心中的矛盾和痛苦历程达到最高极至,更坚定了他回国的决心,那才是他真正的理想中的天堂的灵魂所在地!
人的一生可以错千百回,但是千万不要执迷不悟,永不回头。高力伟在他暮然回首那一刻,发现自己在漫无际涯的岁月的虚空中奋力刻下一道轻浅的印痕,不勉产生了一种曾在天涯的感叹,一种白雪红尘的幻觉!
我不得不感慨: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
-全文完-
▷ 进入vear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