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车站》后感卢汉文

发表于-2006年01月12日 晚上8:53评论-2条

《车站》后感

——解读高行健

知道高行健,是在2004年家中配置了宽带,有大量机会,大量时间在网络上遨游之后。据说中国已经有一亿以上网民,至于是在网吧上网呢还是在家里,暂且不论,这是居于美国之后的第二大互联网绝对人数的国家,不管怎样,先替国民和自己欣喜一番。

首先在“野草”网站上获得了法籍华人高行健获得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信息,这对于文学届,应该是天大的消息,何以未见电视台和报刊杂志报道呢?进一步搜索得知,颁奖委员会在褒词中说是表彰高行健“尖锐的洞察力,语言上的精巧,及他以此为中国小说开辟了新的途径”,表彰他1986年被禁的小说《另岸,theothershore》,表彰他作品中对个人奋斗的描述。

搜集高行健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灵山》、《绝对信号》、《彼岸》、《车站》。《灵山》是一部长达六七百页的小说,结构复杂,不易进入,需要有韧劲才能将通篇读完,而稍作理解则需要读第二遍,现在还读书的读者群中,显然这个要求太高了,而绝大部分成年人是不读书的,尤其是长篇巨著,《读者》之类的文摘性刊物,或许能够掂在手中,车上厕中,偶尔翻翻,正如超女和梦想中国之类节目大行其道,浅薄和及时行乐成了时代特征。最广泛的人不读最优秀的书,似乎丰厚的中华土壤,已经贫瘠到不能蕴育优秀读者的地步了。

《车站》是高行健的第一部正式戏剧作品,副标题为“无场次生活抒情喜剧”,由北京人艺首演。有人称之为荒诞剧。它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在郊区公共汽车站,星期六下午,各式人来此等车进城,为排队各起纠纷,但几次车过不停,引起一系列情节发生。等了一年多,夜来了,雨雪来了,人们才发现此站早已取消,他们想走却没有走,用高行健自己的话说“剧中人要走而又由于外在和内心的种种牵制走不了,不是他们不有所动作,是他们屡屡要走却又走不了”。只有一个“沉默的人”悄悄离开了车站,也许早就到了目的地。《车站》公映后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指责它散步了一种灰色情绪,有的人则指出“沉默的人”这个角色及音乐主题贯穿于全剧之中,“变成宏大而诙谐的进行曲”,因此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然而作为作者本人,却否认自己对政治感兴趣,只是他既不屈服于外在审查,也不屈服于自我审查。作家只有集中在自己的文学上,才能抵抗市场的压力。“当意识形态在我们眼前瓦解时,我们只能藉由怀疑自己,来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作家直言对抗社会,让别人能听到自己的心声。我想只有这个时候,这才是真正的心声。”《车站》如此,《灵山》如此,《彼岸》也如此。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历代政权提倡的中原正统教化所压抑的文人隐逸精神和民间文化,看到现实时代人的处境同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映射,看到被日常世俗隐藏着的诸色诸相。

一个作家,不在乎你关不关心政治,而是政治渗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政治在每个人的心灵上都打上了烙印,文学当然离不开生活。遮遮掩掩,含含糊糊回避不了实质。也许只有鲁滨逊在荒岛上能够回避,真的能够回避吗?是否读者又都知道鲁滨逊有个被火枪吓破了胆的忠实的奴隶星期六呢?人是社会性的,因而必然与政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你可以不关心,但是不能不受影响,不能不在作品中如梦幻一般被解读。做梦了,你不明白,只当作荒诞无稽,可有可无,然而有弗洛依德和荣格。

高行健的作品题材丰富,表现形式无一重复,在他的《灵山》中采用的创作手法尤其值得一提,在文学各种类别上的表现形式的探索占据了他成就的重要一点。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高行健不是最有才气的人,也不是最有勇气的人,却是最能将才气、勇气和最富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相结合的人。高行健的成功,理所当然。现代中国,在二十一世纪,还能产生多少个高行健。从某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真正伟大的作家,或许将在网络中诞生,那将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悲哀。

行完文止笔,忽听有声音嗤道:吓,玩深沉呢,你们几个玩吧,咱老百姓,就不奉陪了。

于是哑然。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卢汉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孤独魂
☆ 编辑点评 ☆
孤独魂点评:

很尴尬,我竟然不知道高行健何许人也,不敢多说。

文章评论共[2]个
马超云雀-评论

一个好的作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在向人们传递着时代的强音。at:2006年01月13日 中午12:59

拂晓之光-评论

拜读了!at:2006年01月14日 下午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