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那山,那人,那鼓,那歌攸舍

发表于-2006年01月14日 晚上9:19评论-5条

——读陈琴的《山村、山鼓、山歌》

应邀,我参加市文联组织的陈琴《山村、山鼓、山歌》作品研讨会。我从没用心地研究过文字,对文学至多只是出自一份爱好,远未达到能研究探讨的高度。但这次的受邀却让我倍感荣幸和欣然。

陈琴是我的老乡,以前没有过多的交往,只知道她是位在九江颇有名气的艺人,十分积极地活跃在九江文艺舞台上。但听她出书是第一次。

当我翻开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山村、山鼓、山歌》时,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一缕亲亲醇醇的故园情韵扑面而来。耳边回荡的是家乡一曲曲山歌。心头敲打的是家乡一阵阵山鼓,童年的欢辛,孩提的梦幻一下子寻了回来。

我的老家武宁是九江市管辖的山区县。但仅以偏僻、原始、纯朴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江西自古有赣南戏、赣北歌之称,而武宁则是赣北歌之源头与魁首。一曲曲锄山鼓,不仅响彻赣鄱大地,更在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敲响,武宁山歌作为音乐艺术瑰宝,被列入世界重要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山歌牛毛多/黄牛身上摸一摸/日里唱歌当茶饭/夜里唱歌当被窝/出门三步就唱歌/人人说我快活多。”说武宁是山歌之乡一点也不为过。每一种活动,都配有山歌,有采茶歌、迎春歌、耘禾歌、插秧歌、抛秧歌、锄山歌、送粮歌、送神歌、秋社歌、冬九歌、挽丧歌、庆诞歌……·每一村庄,都有其不同山歌,有山背调,县背调,有上河腔,下河腔。几乎到了男女能哼,老少皆唱的地步。我们的童年就浸润在这样一种浓郁的音乐氛围之中,受其陶冶和熏陶。

《山村、山鼓、山歌》以独特的方式再现了武宁山歌这一音乐艺术,说它独特,一是该书的图页很多,但与以往的插图不同,不是为图而图,图以文之间是种水乳般的融合,图强化了文的表达深度,文揭示了图的内在灵魂,颇具不同凡响的创新风格。二是因为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也不能简单地将它归纳为诗歌或散文,尽管它以爷爷这一人物为主线,但它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它以质朴、清新、优美的笔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艺术表现手段;解读、说明、告示、旁白和论叙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为发掘历史文化,保护与保存民俗传统文化,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和大胆新颖的探索。

“礼存在于野”,“民间的就是民族的”。该书较为有效系统地搜集和反映了武宁山歌这一音乐艺术的有关资料、历史及现状。研讨会上陈琴又详细地介绍了,该书的创作过程。作为一个思想者,她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是崇高的;作为一个文人,她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是严谨、认真、负责的。

“乡土的、民俗的,是任何文学艺术的初乳。”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无论是李白还是鲁迅,无一不从民间吸收养分,无一能脱离民俗的痕迹。陈琴对本书的创作,不是在书斋里的凭空冥想,而是和通过足迹踏遍幕阜山南、修河两岸的艰辛细致的搜集采访的结果。她以高层次的创作欲愿为激情,其创作过程经过了周密的组织和编辑,构建了严谨的作品体系。她以其深厚的生活体验和独慎的理性的思维,将本书的创作进行了一种精神的提升,是一种源于艺术又高于艺术的追求。其创作意义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所揭示的内涵,而是演绎出了一种对民族文学的保护、发掘及保存的哲理思辩;其所呈现的是富有灵性的思想感悟;是深厚的乡情、乡韵、乡恋情怀;是强烈的民族情感、原生美学、通俗风格的文学与艺术画卷。它能让人们从对民俗沙漠化、简单化、粗俗化、低劣化、浅白化认识的误解怪圈里走出来。她告诉人们:保护不是简单的回复,发掘并非守旧。

“风流未必多脂粉,淡雅曾经最动情”。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做到了通俗易懂,却蕴含了很深切的忧患意识。出于对民俗文化的抢救,她为此做了深层次的的剖析、追寻与探讨。她在民间文化、音乐艺术这片浓郁的土壤里,通过对已经积淀、已将失去的山歌、山鼓这一音乐艺术形式的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充分的展示了民间艺术的迷人风采和原汁原味纯朴的乡土区域特色,有力地弘扬了民族文化、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家园。“没有特色的就没有大众的,没有中国的也就不会有世界的,世界是各民族的共体,有民俗才成就了人类丰富多彩的舞台。”

中国没有金字塔,没有斗兽场来彪炳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无论是故宫还是长城,最早的都是明清建筑,明清前的文明,更多的只是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下来、以书籍形式所表现的。时代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旧的文明被代替、旧的文明不断消亡。这种文字的记载与搜救就显得尤为重要。

武宁的山歌、山鼓、是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及小农经济的产物。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原来捆绑在土地上的农民,已经走出了山村水寨。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让广大的青年农民成了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主力军。特别是当今的时代,为广大农村提供了更为先进、更为丰富的文化娱乐方式。山歌、山鼓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慢慢走向消亡也成为事实。

陈琴不是故纸堆里的蠹虫,尽管对这一艺术形式,她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感。该书既可看作是一种记录与回顾,又可看作是一种追寻方式虔诚的告别。书中没有世俗的做作,而是执著地将一份发自内心的感情,通过一些近乎原始状态的素材呈现给读书者。她没有作复古式的寻根怀旧渲泄,困而不惑,忧而不伤。她以发展的眼光记录下历史的艺术的足迹,是以保护人类珍贵而神奇的遗产为前题的祭典。

“那些大山与小山围住/这个村庄/静静的/像一幅画//风/送来了阵阵的鼓声与歌声/悠悠的/带着山的气息/伴着山里人的梦/在田野里吹拂......”山歌、山鼓是天地间浑然而成的声息,是发自山民心底的天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攸舍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梦天使点评:

如你所写,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清新的文字,欣赏:)

文章评论共[5]个
文清-评论

真实的文字,总会吸引更多的眼球。
  【攸舍 回复】:谢谢,向你祝福! [2006-1-16 13:45:06]at:2006年01月15日 中午1:54

泣弦-评论

我就很喜欢~~感动
  【攸舍 回复】:谢谢关注,致意了! [2006-1-16 13:45:29]at:2006年01月16日 凌晨1:11

攸舍-评论

谢谢梦天使的抬举,辛苦了。at:2006年01月16日 中午1:46

无痕公子-评论

很不错 我喜欢at:2006年01月20日 中午1:46

海之阁-评论

那山,那人,那鼓,那歌。酣畅淋漓!问好!at:2006年01月21日 早上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