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闹龙河上有三座木桥。从清阳屯去县城必须经过这三座木桥。
青阳屯有户人家姓夏,单传一子叫夏华。夏华十九岁时,和山东来的一家女儿叫秋叶的女子相爱并结了婚。婚后不久,秋叶父母一家奔叔叔迁去了内蒙古。虽然如此,并没影响小两口你恩我爱的幸福生活。公爹婆婆对这个儿媳也非常满意,视同己出。
时光如梭,一晃两年过去了,婆婆没发现儿媳有什么变化,和老头子商议 ,让儿子领儿媳去县城看医生。于是不论农忙与否,夏华都有机会和秋叶一起逛县城。
夏华才二十出头,对没有子嗣的严重性,还没有达到父母认识的高度。每次领媳妇看病,就像游县城一样。
那时没有公共汽车,就是自行车村里也没有一家有的。好在县城不远,三十里路步行也不累。
夏华牵着秋叶的手,走到头道桥时,倚着桥栏和媳妇一起看一会儿桥下的流水。走到二道桥时看一会儿,走到三道桥时再看一会儿。就这样每去一次县城,俩人的感情就加深了一分。似乎媳妇能不能生孩子根本不重要
这样一连去了十几次县城,有过了一年的光景。可是秋叶的肚子仍然没有大起来。这下可急坏了公婆。他们每天都感觉遭到外姓的白眼。最后他们不能容忍了,要儿子离婚。可夏华怎么也舍不得秋叶。秋叶更是整天以泪洗面。
那时儿子是拧不过老子的。夏华无奈,和秋叶去县城离婚。走到头道桥时,秋叶哭着对夏华说:不怪爹妈,这都是俺的命不好。夏华倚着桥栏杆低头看水流,默默不语。
走到二道桥时,他们又停了下来。“桥啊,多少次走过你,那是多么快了啊!”夏华手拉着秋叶的手想着。仍然默默无语。
走到三道桥了,秋叶突然抱住夏华放声大哭起来。夏华向撕裂了心肺一样难受,泪水不知不觉地流下来,滴在秋叶的头上。
秋叶听到男人的哭声,猛然抬起头说:俺这辈子嫁你值了。随着话音的落下,她推开夏华跳下桥去。
秋叶死了,她的故事传遍了十里八乡。打此以后,凡去县城离婚的,没走到三桥就回去的,都和好如初。过了三道桥的都离了。于是百姓们把三道桥起名为离婚桥。
改革开放后,离婚桥拆了,建起了一座大水泥桥。但百姓们仍然记着它,记着秋叶。
本文已被编辑[一声叹息]于2006-1-17 19:18:05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禅房花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