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于“新诗”的一些思考静韵随风

发表于-2006年01月24日 下午3:11评论-6条

中国浩瀚五千年的历史,我一直在想,古诗与新诗怎么就没有好好联系起来,中间又出了什么差错?曾经这么辉煌过的诗歌大国:《诗经》的现实主义,《楚辞》的浪漫主义,再到汉朝的赋,还有魏晋的竹林七贤,以至后来的唐诗宋词。光辉灿烂的诗歌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璀璨,如今的诗歌到底怎么了?

我只是个学生,没有那么多的资料,也没有那么多的学识修养,不可能用那么多的历史资料和文学史实去阐述这里面的来龙去脉,如果有记错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原谅,但我还是要写点自己的看法,算是聊以慰籍我长久的思考:

如今的小说界轰轰烈烈,畅销的书越来越变得不何适宜?可读者却津津乐道。那么,再追问一下,现在会有多少人会去买上一本现代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读上一两首?诗歌是精英文学中的精英,是文学最美丽的浓缩,但随着精英文学的没落,大众文学的兴起,难道,中国人的“诗心”真的变得越来越少了吗?

我想,不是的。至少我每次看到“轻轻走来”诗歌的时候,心中的“诗心”都会波澜起伏。曾经是一个一点不会写诗的我,也渐渐学着写起诗来。现代诗没有那么多韵律平仄上的限制,如果一个诗人好好沿着诗歌的道路上迈进,不断汲取精华,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抑或学会了一条打通新诗与古诗的界限的路——迈向唐诗宋词,迈向《楚辞》《诗经》,中国是会出大诗人的。就算我们这一代不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诗歌的台阶会一定会迈得的很高。

这点,我们先还是故意乐观的憧憬,还是先回忆一下新诗的发展史吧。

新诗史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还有苏婷的《致橡树》,只要是稍微懂一点的文学的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不去从文学流派的延程这个大的方面看,只从这三首诗歌也可以大致看出诗歌还是在往前递进的。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里面带有一种莫名的忧愁。轻轻的走,又轻轻的来,诗歌扬起一片轻扬的色彩,当衣袂飘起的时候,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每次读的时候,感觉它把欲说还休的情绪表达了出来,心中一片怅然。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面那种结着丁香愁怨的情节,今天无论进入谁的文章都可以为薄薄的纸张抹上浓浓的白霜。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延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决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诗歌从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一种男女平等的情怀,又加上苏婷独到的笔墨,诗歌的内涵就放得更大了。

但更多的诗歌,我们读不到什么,也许只是几声呐喊,几句简简单单的口语,就变成了当时印在刊物上的文字。当我们这一代人去读这些诗歌的时候,感觉像喝白开水一样,对新诗的不满从一开始就加深了。我是怀着一种不屑的心情学得现代诗歌史的。可越听老师讲得多,钦佩之情也慢慢升起,至少它总是站在一切文学的最先锋,只是它前面没有一根很好的指挥棒,中途夭折,或者被一种庸俗的东西代替的事情太多了,难道我们还能对它抱有过多苛刻的要求吗?

新诗的最初诞生,不就是抹着一层浓浓的政治色彩吗?我当然知道不是所有的政治诗都是不好,但如果一味的用政治的指挥棒去指示文学,那是极不恰当的。新诗是随着五四运动而来,最初是胡适,他用白话文写诗不正是配合白话文运动的需要吗?再来探讨一下,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几乎全都汇集在古文上吗?中国人却去效仿着去写西洋诗歌,实在有点荒唐可笑。后来的象征诗派的李金发不就是在不太懂中文的情况下发展了诗歌的另一条流脉(不是我在故意贬低着什么,但这样的情况的确值得好好研究研究),中国的诗文化要在另一条路上以零做起点,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艰难。

像徐志摩,闻一多等新月派人,他们都在很努力地让诗歌树起一种规范。特别是闻一多的“三美”,在试图为新诗树起一顶规范的大旗。再到李金发的象征诗派延续下来的一派——戴望舒,他确实充了不少靓丽的色彩。但它们都太短暂了,没有让自家一派百花艳艳的时候,就凋谢了。

后来的40年代,中国有了两个诗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80年代结集的时候,因为正好有9个人,就以此来命名),他们让40年代这个充满战争的年代有了不少文学上的奇迹,但他们这些人在后来都是倒了大霉的。“七月”那些人在“胡风批判运动”中几乎都受到牵扯,都入过狱。他们只不过是主张了一种“主观战斗的精神”,在当时的政治运动中就被称为“大毒草”,承受了另人难以想象的灾难。后来,他们得到平反后结集出版了一本书——《白色花》,他们说自己是开在悬崖上的花,最早开放,又最早凋谢。“九叶”中的那些人几乎都是学者派诗人,很多人都是西南联大毕业(当文老师说,一提到这个学校的名字,就是要顶礼膜拜的,因为那里面的人都是高手,为中国最初的各项事业做出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可他们在50,60年代突然间消失了,不曾被人提起,他们自己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梦一样。这一脉又被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切断。

一场政治运动刚过,又迎来了一场更大的运动——文化大革命,浩浩荡荡的革命整了多少人?想毕像我这些80年代出生的人是不会理解的,你自己去看看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你就知道那场革命是多么的荒唐和恐怖。那时的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如今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历史,有时真的很可笑的!

一场天安门运动,终于结束了一个时代。

文革中,出现了所谓的“地下文学”,真是个奇迹。这“地下文学”就是后来“朦胧诗”的雏形。

“朦胧诗”则开拓了一个诗歌的新纪元:朦胧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北岛,多多,芒克,苏婷,顾城等,他们大都多出生解放之后,在文革中历经狂热与幻减,反叛传统统、肯定个人尊严,“做一个人”和“恢复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他们的理想。就凭着一本叫做《今天》的杂志,他们走到了一起来,每次看他们的文章都感觉他们诗格与人格的高度统一,他们凭借着一种对诗歌的信仰,震破整个沉闷僵硬的诗坛,给诗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活力,以至影响到后来的小说界。但他们的出现却也不长,刚出来的时候遭到一些老诗人的反感,没有达到繁荣,一群所谓的“第三代诗人”又出来搅和。某些人由于触到了政治这根电线,被迫去了国外;“童话诗人”死了;苏婷也很少写诗歌了……一切又好像变得静了下来,尽管全世界仍然突飞猛进地发展着。

我知道我的笔墨触不到那么多人,如穆旦的生存的丰富和痛苦,艾青的诗在几个年代的差异,海子迈向天梯的死亡……确实还有很多人在为诗歌的繁盛孜孜不倦。但诗歌确实发展的没有小说那样的繁盛,那样的枝繁叶茂,不容乐观的事实摆在我们眼前。

诗心,真的也需要保鲜,多少代人的泅渡,都把它置于人心的巅峰上。中华民族的瀚海诗卷上,突然断了层,我们是怎么了?新诗已经有那么多人为我们在前面铺好了路,我们不能再让它戚戚下去。

伍尔夫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原始森林,一片飞鸟都不曾经过的原始森林,等待着被开垦。”

当网络文学如浪袭来的时候,那么多人都在写诗歌,我看见新诗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希望。让我们一起拿着“对文字那点执著的信念”,一起去开垦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静韵随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芒克是卖画,舒婷休憩在家。
诗歌怎么发展不得而知,不过文字自己有文字的价值,喜欢的人还是会喜欢。

文章评论共[6]个
寒江一曲-评论

看见有人写诗就觉得欣慰。无论写得好否,起码能让人看到有人在继续。
  【静韵随风 回复】:对啊! [2006-1-25 7:55:34]at:2006年01月25日 凌晨0:03

阿燕-评论

是的,同感,每种题材都有读者,不必担心,相信诗歌的爱好者与写作者会层出不穷,你写的很好,祝快乐!
  【静韵随风 回复】:谢谢! [2006-1-25 15:44:49]at:2006年01月25日 中午12:47

静韵随风-评论

突然来看,就被评了"精华",有点激动。
但再看看,发现有些错别字,望大家见谅!
以后发出来的文章一定注意这些小的问题!

  【七月友小虎 回复】:告诉你,我来了,用诗紧握大家的手!!! [2006-1-28 14:23:11]at:2006年01月25日 下午3:55

longwen-评论

有见识。易懂、耐读、有味道,诗永远是年青人的。
  【静韵随风 回复】:恩. [2006-1-26 7:40:50]at:2006年01月25日 下午5:31

七月友小虎-评论

精彩的思考说进了我的新低,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也经常在探索,在努力,朋友让我们一起为新诗努力。我相信诗人是不会饿死的,让我们都站起来!!!
  【静韵随风 回复】:恩! [2006-1-28 18:44:57]at:2006年01月28日 中午2:20

右耳草-评论

年轻人,写得好,录下了!不过我有我的看法!
  【静韵随风 回复】:有就说啊?
谢谢朋友,新年快乐! [2006-1-30 7:34:47]at:2006年01月30日 凌晨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