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守望文化家园的使者——冯骥才静韵随风

发表于-2006年02月15日 上午11:18评论-1条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王维的作品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中的界限有多少,怎样才可以把两样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来就变成了一些文人的追求。

其实,中国当代有很多作家,他们本身也是画家:凌叔华,丰子恺,汪曾祺,贾平凹……这些人我都是先看他们的文字,然后看他们的画,总感觉他们文字和画中间有八分神似。

当然也包括他——冯骥才。他,我是先认识他的画的,后来看他的文字,再后就慢慢认识他的人格。

了解他越多,景仰也越大。

初识,是他那本《水墨文字》。我不会画,但我喜欢看各种各样的画。于画,我认为写文字的人最好都要去看一些画,当你轻轻扣开它的小门扉的时候,也许以后它就是你灵感的翅膀。他的画中央,有那么多水,那么多树,那么多船,那么多鸟,那么多淡淡的哀愁。他说那就是江南,里面氤氲着的就是水乡的意韵。每一幅画旁,也文字做着批注。说批注,其实就是小篇小小的散文,弥漫着自然的光辉。

他说,他有两间房子,一间用来写作,一间用来画画。写作时有画画的灵感就马上去画画,画时文字的灵感来了又跑去写作。写得是北方的事情,画得是江南的水乡。南与北,本来是隔着那么遥远的距离,在他的世界里竟然可以那么近。

他的散文,小说,评论都不错。

但真正让我开始景仰他,是他那本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里面真实地记录了文革中一些普通人在那荒唐恐怖年代的苦难生活。

那十年,是怎样的灾难?

在前记中,他说:“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我看过很多人写文革,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中都有对它的描写,但真正知道那场战争的浩劫还是从这本书中的描述中知道的。现在四十过头的人的命运恐怕都在那样恶性的环境中受过支配。当时最优秀的作家,很多都在文革中陨灭了。书中也没有记叙那些人,以及他们耳熟能详的事。那些事情,是冯骥才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走访得到的资料,只是一些普通人的灾难。十年,在历史的河流里也许只是一瞬间;但一百个人的十年加起来就是一千年,已达一个世纪之长啊!

每一篇文字的结尾,他都用一句反思的话概括了:“人民的经历,才是时代的经历。”“被崇拜者搞垮崇拜者,是一种心灵的屠杀。”“在灭绝人性的时代,人性的最高表达方式只有毁灭自己。“真正的残暴,是针对无辜。”“每一个表情都不放过,它显示了文革的绝对权威。”……

我总是在想,一个时代结束的时候,人们真正记住了什么?又在历史在灾难中警醒了什么?当有人已用笔墨把它记下来的时候,也应该稍微乐观一点的。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有多深,往往预示着他执著追求的道路。如果一个人人格很庸俗,文字是不可能有太大的价值。有些人现在对文字中追求“真善美”采取鄙夷态度,但如果不是它们,历史又怎么来前进呢?

近十年来,他又从把主要精力转移,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事业之中。他说民间文化在不断消失,它的抢救实在太紧迫了,他宁愿投身其中,先把文学创作放在次要的位置。这也是文人应有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对文人而言,这几年在慢慢的下降,无庸置疑这里也有很大的客观原因,但当所有人都紧跟着经济跑的时候,中国民间的东西也要无声无息的消失了。民间的传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们怎能丢掉自己文化,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只是盲目的追求着时尚。文物,是一方水土的精髓,是历史生命活生生的存在,是它个性经历的不可或缺的见证。大到一座古城,小到一个雕花窗阁,都是保护的对象。那些东西的保护,可想而知的艰难。但如果这些工作没人去做,过个百十来年,又要后悔,中国人怎么可以一直在后悔中吸取教训,难道就不能防患于未然吗?

我真的难以想象,他是怎样一条街、一条胡同地调查天津的历史遗存。这是一项异常艰苦的事情。他,其实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呆在自己的屋内,写自己的文字,画自己的画,那样的收入应该也不错。可他走出来了,迫不及待地保护着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舍弃?在现代把经济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时候,他又会树立多少敌人?

有人说,他是“守望文化家园的使者”。是的,他就那么孤寂地守望着自己的家园。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我很沉重,因为我无能为力。但如果可以有一股大众的力量,又会是怎样?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静韵随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些力所能及的,也不问心无愧了。

文章评论共[1]个
轩雨抚梦-评论

广博的学识让轩雨发呆一阵!
  【静韵随风 回复】:我学这个,只是碰到喜欢的就好好"品"了下!
中国现在这样的作家真的不多了,只能"景仰"! [2006-3-15 17:46:53]at:2006年03月15日 下午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