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教与学的需求,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法,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而情境教学则是教学最优化的必由之路。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与运用各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掌握各种语文能力。本文主要从“导入情境”和“创设情境”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介绍“问题导入”、“故事导入”、“实验导入”、“诗词导入”、“角色导入”、“生活导入”及“巧设疑问”、“教师诵读”、“联系生活”等几种导入与创设情境的具体做法与体会。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①从而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情境教学更是教学最优化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与景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就很容易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使课堂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于情境教学的理论研究与论著,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在此,本人只是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结合同行们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除了要服从语文教学原则外,更应反映出自身领域的带规律性的认识。即应遵循“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语言与思维同时训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个体参与和群体齐进”②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境教学的创设与运用。
一、 导入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以下是我参考众多老师的做法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巧设问题导入
课堂教学之初,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
2、引用故事导入
学生总是容易被故事所吸引,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相关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
3、实施实验导入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中现在正提倡多动手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中也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如我在讲《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我先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便给学生提问:“谁能让杯子里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食盐溶解到水里,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可以迅速的掌握课文的重难点。
4、借古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讲究意境,而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譬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春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图画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的理解课文。
5、扮演角色导入
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首先在课前安排了几位同学,分别扮演“愚公”“智叟”“遗男”“子孙”等角色,把课文的故事,在课堂之初预演了课文的内容。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完全进入到理解文章主旨的情境中去。
6、相关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陌生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如在教学《挖荠菜》一课中,我请学生们先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再让学生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还有在《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形象,再拿学生写的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见识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让同学们在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哪里,这样,学生们很快就抓住了课文的主体以及理解课文的切入点。
总之,精巧的导入设计,可以更好、更快地带动学生进入整个课堂情境之中,从而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二、创设情境
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主动积极地探索语文的奥秘,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把握。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身临其境,吸收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性情,活跃思维,增强悟性,能较好地感悟语言规律和理解文章意蕴。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救活了。”这个“活”字在一定程度上是指课堂上他们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入迷入痴的情境,那种令学生学而不厌,留连忘返的气氛,使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的如泣如诉的感情流动。
在此基础上,本人通过分析、概括,试着从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对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1、巧设疑问,设置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施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的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习的兴趣,使教材紧扣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譬如,我在教学《孔一己》一文时,为了明确孔一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我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孔一己叫什么名字?”乍一想,学生们觉得是废话,题目不就是吗?但仔细一想,不对,于是他们翻书,讨论指出:原来孔一己苦读半生,最后却落到求乞为生、穷困潦倒的境地,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有,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经过老师这么一提问,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讨兴趣。因对名字的思索而引发的对本文主题的思考中产生了悬念情境,学生就不难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感悟出:孔一己虽然热衷科举,但是正是那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
2、教师诵读,引入情境
教师的诵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是简单的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激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并且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教师要善于据文定情、因文传情,创设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有的文章激越热烈,有的深婉、绵延,教师就要领会作者的情感为教学创设情境基调。对激越热烈的,教师就要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感来感染学生,如《最后一次讲演》;对深婉、绵延的,可以用柔和或低转音调和舒缓的语速来熏陶学生,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要通过教师的诵读,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文情感意境。
3、联系生活,获取情境
学生都喜欢贴近生活的文章,联系生活情境,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所以,必要时教师要抱着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例如我在上《背影》一课时想到: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很难理解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就先讲述了自己父亲疼爱我的一个小故事,再让学生讲一个他们的父亲疼爱他的故事。通过讲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从而对文中父亲爱子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这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音乐欣赏,渲染情境
音乐往往会给人一种很强烈、很直接的感染作用。如楚霸王项羽闻听“四面楚歌”而兵败,最终自刎乌江。可见音乐能渲染情境创设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能有效地运用音乐进行情境渲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背景音乐的选择同范读课文语调的选择一样,也应同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才行,否则,背景音乐非但不能促进情境的设置,反而会影响课文本身的感人色彩。比如在《荷塘月色》一课配以《月光奏鸣曲》,显得恬静和美。还有教学戏剧《白毛女》选场的开场时配以《二泉映月》,显得凄凉、悲切,就可以让学生很快沉浸到戏剧的主体环境氛围中去,更能深刻体会“白毛女”一家的悲惨遭遇,从而加深对戏剧主体的认识。
5、扮演角色,体验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情境或课文情境真切再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创设一种表演情境,由于心理位置迁移到人物的心理位置,与文中主体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思想产生共识,就能让学生透过表象,很快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把故事情节的高[chao]部分——“见于勒”一节,放手让学生自编自演,分组表演。学生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相互讨论。让他们在相互表演中,揣摩课文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还有在《范进中举》、《最后一课》等,都可以让学生在表演的情境中迅速把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加分析、理解课文的深度与广度。
6、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
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抒发的是诗人对周总理的痛悼、缅怀之情,表达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这位世纪伟人的共同心声。但是,由于时空的限制,造成了学生的一定的感情阻隔,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时老师就可以剪辑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历史场面,编入教学软件,进行课前情感导入,播放十里长街人民送别总理的视频影像:哀乐声中,天安门前,总理的灵车缓缓驶过,十里长安街两旁站满为总理送行的群众,人们手捧白花,臂缠黑纱,眼含泪水,悲恸长空;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北京在悲哀,整个中国在哀悼……,并伴有沉痛的话外音:“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点五十七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长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③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令人难忘。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悲哀氛围,成功地突破了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取得了极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远不止以上几点,例如图画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多用于作文情境教学)等等。但无论怎样,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达到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全部主动参与能力、掌握各种语文能力的目的。创设与运用各种课堂情境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因课而异,因教师、学生而异,因教学条件而异,不可强求一律。同时,在运用情境教学时,还必须合理吸收其他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练习法等,使情境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① 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情境论》25页,广西教育出版社。
② 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情境论》66页,广西教育出版社。
③ 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录像,江苏省电教中心发行。
④ 洪宗礼主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1-6册相关篇目,江苏教育出版社。
本文已被编辑[古草]于2006-3-8 11:14:0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二月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