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人文赋】*史诗*百科全书*人文的画卷
-----王泽生先生评潘承祥的《安庆人文赋》
作者:王泽生(日不落)
----------------------------------------------------------------------------
我读完这篇精美绝伦的文字,感到就是在欣赏一件艺术的精品——她早已似乎存放于遥远的上古,带着那一个个时代的信息而来。该文通篇构建和谐完美,不但具有古朴风韵,而且流溢着历史人文的光彩。说她是一篇美文,不如说她是一部史诗。不信,请读:
安庆人杰地灵,俊杰无数代代出;
宜城人文荟萃,英豪万千世世传。
史海钩沉,累累如珠;
文苑碧玉,璨然若揭。
开段就总揽全篇,题眼也。而后,文史相融,笔法简练而达观——具体刻画:人杰地灵。以人之杰出来论证地灵。人之杰出在于历史上,一个个闪光璀璨的名字,至今还闪烁在中华历史的星空,人们怎么回忘记呢?
文学:唐末曹孟徵以诗名/方望溪、姚姬传推为一代文宗/长诗《孔雀东南飞》之旧址,在今潜山/高产作家张恨水,言情小说蜚声海内外----安庆是一个才子之乡,文化底蕴深厚。不是有人说背景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吗?对,如果没有历史久远的文化根基,那么这个城市无论在历史上无论多么繁荣,文明二字在词典里也是荒芜一片,至少这样!
戏曲:开京剧先河“四大徽班”之发源地,戏剧之乡;取鄂采茶戏兼众家之长柔为黄梅戏,发祥之地。/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一曲《天仙配》经久不衰;影视届表演艺术家黄婉秋,一部《黄山情》荡气回肠。/黄梅新秀马兰,色艺双全。/演戏导演又任职,韩再芬之功勋炳炳而焕焕······的确如此,仅仅一部《天仙配》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严凤英同志在文革怨死,的确叫健在的到了天命以上之年岁的人们无限怀念。她在20世纪拍摄的几部关于黄梅戏的电影,现在已经翻刻成了光碟,在文化市场上流通风靡不衰,为人们所收藏那段最美好的乡音,一个民族的乡音哦!毕竟,她啊创造了人类所渴望的生活最美妙的音像作品,这是最为不朽的。我每出远门,关东的老乡总托我捎上几盘回来······,那已经成为那个地域的灵魂。不但如此,这也是安庆人为祖国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与精神奇葩。所以,作者写到:黄梅之乡,出类拔萃于华夏舞台。
书画艺术:北宋李公麟以画显/女画家张玉良,美术画展震惊巴黎/独领风骚,书法与篆刻大师邓石如······。安庆人,受到了自古以来的皖江文化、桐城派文化的熏陶,这些有色彩有形体的文化艺术品,就是最好的见证。因为,每一个文明的产生,都是在靠近大江大峡谷之处。比如,现代的温州人就受到了海洋文化的熏陶,有大海一样的胸怀,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抓住了机遇,把温州人的足迹带到了祖国各地。又如,在长江下游的余姚文化遗址······。同理可以推及安庆——安庆人靠近滚滚的长江和滔滔皖河,艺术思维活跃,文学细胞敏捷,自古就为文人雅士所看中:
白居易移潮来皖山,势如海天山斗;
左元放练道匡博儒,功若日升月浮。
苏轼碑歌,文起八代之衰;
李白堂赞,欲作归隐之地。
骚客黄庭坚,书法神韵犹存;
美人大小乔,胭脂容颜安在?
学术:方以智、钱澄之堪称学林泰斗/方望溪、姚姬传推为一代文宗/姚鼐主编古文辞类纂/文坛巨匠方苞,桐城派文风,融南北文化为其体——单就一个桐城文派就称得上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了——独领风骚清代文坛200多年。至今,别的学派几乎失传了,而桐城文派的声音还依旧流淌在大江东去的意境之中,长存永远。
士子英烈:忠臣左光斗,其铮铮铁骨堪称“东林中坚”/录才用人,衡臣不识刘海峰栋梁之器;皇帝先知张廷玉廊庙之璆。/陈独秀先驱,五四运动因其叱咤,后来成为中共五任党魁。/太平军浴血保安庆,永载史册;戴南山罹难文字狱,千古奇冤。/史可法大节难移,名列江左三山。/王步文忠心不改,威震江淮两湖。/吴猛侠刺杀五大臣,故有吴越街。/徐锡麟枪击清恩铭,才有英名扬。/石德宽为国捐躯,仅留衣冠冢;/宋玉琳以身殉职,犹有文存篇。/爱国怀民又恋乡,祝义才之业绩琅琅而斑斑——这些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们,无论是属于民族的,正义的,江湖的,革命的,汉民族的,官宦清廉之能臣的······,都是安庆人的骄傲,他们是安庆人的杰出代表,是能够站在中华英雄谱的行列里面的!作家以历史学家深邃的目光洞悉历史风云,深入去写这些光辉的名字,无形之中就加大加重了该作品的沧桑感厚重感,使该赋的神韵呼之欲出。犹如一部富有喘气色彩的电视剧,把安庆历史的精神很好地结合到文章的脉络之中去了。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构思!实践了白居易的文学思想:文当为时而作,诗合为事而歌。这种写人如史的方法值得推究提倡哦。这也是该作品的最引诱人的地方!作家把文史哲结合到一起——以文学艺术辉煌为底蕴、以历史人物为波澜、以哲学思辩为蓝本,刻画描摹出了泱泱大安庆富有传奇色彩般的人文历史画卷。在三者互相统一的若行云流水的赋里,一点也看不到辞赋家刻意的痕迹,竟杂糅得炉火纯青、轰然天成,可谓鬼斧神工之笔法。叫读者感觉不到历史材料的罗列,而是把读者导游到了一个历史中的辉煌史诗般的安庆,引诱到了一个绚丽多姿与魅力无限并存的安庆。那么,在赋作者的笔下,安庆岂不是——史诗·百科全书·人文画卷而流光异彩么?所以,安庆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地方哦,一个富有神奇魅力的好地方哦。就连我都想去一趟啦!
尤其安庆二字,与一系列传说相连:长诗《孔雀东南飞》/《不敢越雷池一步》之典故,出自望江/美人大小乔,胭脂容颜安在?······,安庆更具备了神奇的色彩了。这么去插入文中,读者自然会浮想联翩。
安庆更与一串闪光的历史名人相关:左光斗,阮大铖,方望溪,姚鼐,姚莹,张廷玉,陈独秀三父子,王安石,史可法,徐锡麟,邓稼先,曾国藩,白居易,苏轼,李白,张恨水,朱光潜,黄镇,严凤英······作家根本不是在这里炫耀英雄谱,更不是在重复历史的流水帐?那么,作家的意图是什么呢?看,这一串名字啊!当然,我自然挑选了一部分最主要的——有名气的无名气的,地位高的地位卑微的,各行各业的,古往今来的,有终身成就的,有瞬间壮烈就义的,有被人们遗忘的,有名垂青史的,有被后人褒贬不一的······,可谓包罗万象!但作家于行文之中巧妙地处理了这些关系——打破了历史的时空顺序,人物关系仍然井然有序,杂而不乱,这就是此赋的第二个最主要的成就。为什么呢?作家采取了王蒙等小说家采取的最难于掌握的创作方法----意识流的写法。该文又打破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是凭借什么出色地组织材料组织语言的呢?当然,是一种对家乡——安庆的最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怀念情感,并通过这种感情特别自然地把安庆的历史风貌历史精神历史文化历史变迁历史风云等物象,行云流水地带了出来呀!实在高明,叫你在赏读的同时不知不觉地结束了全文,匠心独运、瓜熟蒂落,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效,不能不叫人叹为观止啊!顶!绝!总体说来,作者并不是嘎巴哭地生硬地讲述历史和风情,而是声情并茂地描述对象的,如:
饮誉古今,长诗《孔雀东南飞》之旧址,在今潜山;
妇孺皆知,《不敢越雷池一步》之典故,出自望江。
王安石秉烛夜读,留影于舒王台;
周公瑾琴和小乔,映照在胭脂井。
史可法大节难移,名列江左三山;
王步文忠心不改,威震江淮两湖。
吴猛侠刺杀五大臣,故有吴越街;
徐锡麟枪击清恩铭,才有英名扬。
也就是说在写人的同时,特自然地把景色地点名胜古迹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等东西信笔融入了文字里,这种错综之手法是本篇的第三个艺术成就,有大家之风范。在历史上完全可以找到左证的,比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里出现了若干个地点——峨眉山——平羌江——青溪驿——三峡——渝州,一气出现5个地名显得一点不重复,无雕刻斧凿之痕迹,自然如流动的水又无声息,自然地镶嵌于诗行里,李白就是用情感来完成远行的旅程的。此手法与本文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哦。于是,本赋作者,以情感为纽带把历史的现实的消失的存在的人事物三者进行了艺术的情景交融之后,一种历史的人文的精神就完整完美地浮现在读者的灵魂深处了,所以他慨叹到:
史海钩沉,累累如珠;
文苑碧玉,璨然若揭。
文风昌盛,文艺事业欣欣向荣;
人文勃发,文化之邦声名远播。
一代代精英,从天而降生;
一位位伟人,自地而孕育。
的确,此赋借史咏物,以人寓景,通篇传达着一种英雄的、悠久的、辉煌的、文化的、思想的、完美的、不灭的、人文的、安庆的精神、安庆的乡情乡风、安庆的非物质的财富。
这不是一部地方史志所能达到的艺术美丽。他用哲学家的历史学家的眼睛来拍摄安庆的全貌,收到了比百科全书还有说服力的艺术效果啊。因此,我说此赋是一部安庆的史诗,安庆的人文风情画卷,安庆人精神的集成电路!作者以赋来抒发对家乡的莘莘之情,他一定正如他所说的:以诗词翰墨,声播千载!我却说:
万里明月万里赋,
赋里风光胜苏杭·
秉笔千秋书俊世,
一代大家潘承祥!
www·oktcp·com
-全文完-
▷ 进入pcx888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