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起脚尖,你就会更靠近阳光。
——four in love
记得我曾经在高中时期的作品《贫瘠的支点》中引用过four in love的这句歌词,我再将它作为本文的题目,是因为在我心目中,“踮起脚尖”始终是一种进取的姿态,一种向上的姿态,一种阳光的姿态——
一种我积极追求的姿态。
比如,2006年寒假我有幸来到了《桂东电视报》实习。
到报社实习锻炼,对于心怀文学之梦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向博大的文字天空“掂起”了“脚尖”。在师兄师姐们纷纷联系诸报之时,我毅然想起了《桂东电视报》。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自己与她的渊源。在高一我正苦闷于满腹才华无法施展之时,正是2003年第16期《桂东电视报》的校园版刊登了我的[ch*]女作《春夜随想》,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的编辑正是骆坚忠(报社的副总编)老师,他还在文章的后面添上了这样的编后语:“本文与上期董殿锋的《迷失在校园中》有异曲同工之感,这似乎就是所谓‘成长的烦恼’吧。”这篇文章的问世一下子将我的抑郁全部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就象捅破了隔阻灵感的窗纸,之后我的作品屡见该报,至今已二十有余。而《桂东电视报》也在2003年第37期将我作为“文学新秀”推出,可以说,《桂东电视报》是培养我这位文学新人的摇篮,更是一路指引着我前行的引路人。是她,给了我第一次“靠近阳光”的机会,尽管,只是靠近了一点点而已。
记得这学期实习的第一天报到是在一个下午,刚到报社门口就接到了骆老师的电话,吩咐我马上要进行一个电话采访(采访我的同学),当得知我只带了笔而没有带纸时,骆老师让我马上去买笔记本,并嘱咐说这些都是记者随时必备的工具。我一阵惭愧,匆匆买好笔记本,而准备采访时又发现自己的电话本竟忘在家里了,又赶忙“飞”回家去取。当我采访完重新再回到报社时已经是下午4点,我见到了骆老师并向他汇报了情况,他并没有更多的寒暄而是马上帮我找了台电脑让我把采访稿立即写出来。说实话我当时还没完全回过神来呢,又要马上写好一篇稿子?真有点喘不过气来,心里又紧张又兴奋……其实那篇稿子并不长,只有一千多字,但我却足足写了一个多小时,五点多,我的第一天实习总算结束了。走出报社大门我长出了一口气……第一天的实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两点:一,笔、笔记本、电话本、手机是记者必备的“四宝”,缺一不可;二,高效率是记者工作的特殊要求。这些都是以前在大学校园里当写手时很难体会到的。
贺州的冬寒风萧瑟,格外寒冷。骆老师的电话成了每天催我起床的闹钟,慢慢地习惯了每天早上在被窝里接到新的任务,然后打醒精神,毅然起床,装备“四宝”,骑上坐骑,奔驰于家与报社之间,竟也自有一份神圣和自豪之感。时常骑车到报社要上锁时手冻得连钥匙都拿不出来了,还是檫着手掌自得其乐;采访时示明身份的“记者”二字更是让我甜蜜于心。我陶醉于这种“戎马生活”,虽然我的兵器是笔和纸,而我的坐骑也只是一辆破单车,然而我同样是在征服和战斗,我的战利品就是报纸上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小小的领地。这样的生活还让我收获了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有一次我竟偶然发现自己骑单车从八步城东到城西只要十五分钟!呵呵,厉害吧?直到过年前几天骆老师告诉我年前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过年可以放假了,你明天开始就在家休息吧。本来可以睡懒觉我应该是很高兴的,但忽然想到明天就要暂时告别骆老师的闹钟,告别在编辑部里紧张而充实的生活了,心中竟生出几许留恋与不舍来。
在所有的采访任务中,要数采写有关年货市场的那天最令我难忘了。那天我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一天内就跑完了八步城区几乎所有的商场超市。我首先来到的是泰兴超市,他们的负责人热情而详细的向我介绍了有关情况,完了还送我一张50元的现金券以示感谢,在多次推辞之后我欣然的收下了,因为泰兴超市负责人说那是送给我这个在校学生的新年礼物。现金券我不舍得花,后来交给了母亲,权当做一种炫耀吧……可是事情并没有一帆风顺,当采访到天天购物城的老板时,他就因为我是实习记者并没有正式的记者证而断然将我拒之门外,败兴而归让我心生沮丧。而这时候,骆老师的电话适时而至,获悉情况后他嘱咐我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下一次自己想办法克服类似的困难。得到指点,我定下心来,下午拿着骆老师的记者证、自己的学生证和学校出示的介绍信再赴“战场”,在南宁百货和盛隆百货采访时经理同样让我出示证件,以上准备皆让我欣然过关。可是采访完还要写稿啊,那天是周末,作为球迷的我实在抵不住球赛的诱惑,一场意甲下来,已是次日凌晨了,眼皮子不断的在打架。然而我还是拿起了笔,一篇稿件两千多字下来,已接近凌晨三点……那一晚疲倦的我微笑着进入了梦乡,满心的充实,而那晚的梦我还记得非常清晰:一篇《贺州年货盛宴你我共享》在报上发表了,作者署名里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骆老师在编辑部大声的喊:“嘿!这篇写得不错哦!”他说的就是《桂东电视报——生活周刊》里一版刊登的《贺州年货盛宴你我共享》……我的心像喝了蜜一样,采访时的艰辛和写稿的疲倦一下子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取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欣喜……
在报社实习还让我有了很多以文会友的机会,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寒假期间一位名叫李源的贺州少年作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集《山回路转水清清》,他在书店的签售自然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我热情地询问他的有关情况,当得知他是一位残疾人并与我同年时,更是倍感钦佩与亲切。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我们很快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送他《桂东电视报》,他送我《山回路转水清清》;一起畅谈对文学的理解与梦想;一起拜访文坛的前辈……短短几天的时间我们就形影不离,结为挚友。同时贺州少年作家的活跃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骆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决定在《教育周刊》头版策划一个关注本土少年作家的版面,做一个小诗人陈丹笛子和李源的专访,而具体的采写工作由“丹姐”(报社的邓荆丹记者)和我负责。我们先向李源约了稿,然后在陈丹笛子的家里采访了这位聪敏神奇的小诗人。
笛子与母亲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她花样的成长历程,分享她优美的文字,分享她灵动的诗句……在采访中我们还惊喜的发现,我与笛子同样曾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李小平(八步中心小学教师)的学生,这位可爱的小诗人还是我的小师妹呢!在谈笑间,我们成为了朋友,而《桂东电视报》对他们二人的专版报道更是让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与他们成为了朋友,让桂东地区的同学们深受鼓舞。报道出来后,李源向我表达了想认识陈丹笛子的愿望。一个暖阳高照的上午,在我的引见下,三双年轻的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三颗澎湃的心终于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互相赠送着自己的作品,倾诉着彼此的心情,更是相约要一起努力,共同探索渊源的文学之路。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一刻啊!是《桂东电视报》这个本土写手的摇篮把我们召唤到了一起,让我这个“记者”又收获了珍贵的友情与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寒假只有短短一个月,在《桂东电视报》实习期间那快乐、充实的日子很快将成为过去,然而老师们的教诲永远不会淡忘,采访时耳边的寒风永远不会消逝,报纸上自己的名字永远都不会被磨灭。说真的我很感谢报社的老师们给予了我第一次用笔走入社会的机会,因为经过这个“记者年”,当我再从新站到自己的求学之路上时,我发现已经收获了太多、太多……
《桂东电视报》给予我的一切就像阳光,为我这株文学小苗施予了充足的光和热。也正因为这阳光,我,才得以在贺州大地上,又一次以这样的姿态拥抱2006年的春天——
踮起脚尖!
-全文完-
▷ 进入梁达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