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乔淑萍宜人(东北)

发表于-2006年04月01日 晚上9:40评论-1条

乔淑萍,一位脑瘫残疾儿的母亲,一位中晚期的癌症患者。

乔淑萍,通化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吉林省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通化市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乔淑萍,一位有着十七年党龄的优秀共[chan*]党员。

她不是天使,却在无私地播撒爱的雨露,她不是园丁,却在辛勤地培育叶绿花红。因为她是共[chan*]党员,因为她是一名儿科医生。当她在大学寒窗苦读五年学有所成,毅然回到家乡通化从事儿科医疗工作,便注定她所选择的神圣事业必将要付出千苦万辛;当她站在火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手宣誓,便要求她为今生的选择做出牺牲。星转斗移二十一个春秋,她时刻坚持以患者的利益为最大利益,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超乎常人的毅力忘我工作。

----在乔淑萍的心中,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乔淑萍的心中,山城的孩子都是她的儿女。为了这个信念,她始终如一地以一颗慈母之心,对山城的孩子倾注满腔的热情。

家住柳河县农村的小玲玲年仅7岁,因父母离异她与年长几岁的哥哥相依为命。那天晚饭后小玲玲突然持续抽搐,次日清晨由邻居帮助送到通化市人民医院时,小玲玲已瞳孔散大,奄奄一息。乔淑萍细心检查,迅速确诊为病毒性脑炎,在未交住院费的情况下,她带领医护人员立即投入全力抢救。连续四天四夜,小玲玲昏迷不醒,连续四天四夜,乔淑萍没有离开疗区,她与医护人员轮流守护在小玲玲病床前,千方百计挽救这个幼小的生命,并号召医护人员从家中拿来衣服、尿布为小玲玲换上。小玲玲父亲闻讯赶到医院,看到女儿在乔淑萍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细心护理下已明显好转,他感动得流下眼泪。小玲玲病情好转出院,她父亲窘迫地拿出借来的100元钱补交住院费,乔淑萍与同事们商量后决定为他们担保,只交了50元钱,其余的作为他们回家的路费,并把自己的药品送给小玲玲继续治疗。小玲玲出院五天后,她父亲来医院结帐,同时把采来的山菜送给乔淑萍和医护人员,以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

患儿李强因发热、颈部包块前来就医,经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李强家住农村,自幼丧母,靠父亲种地的微薄收入,一家人艰难度日。他是家中唯一男孩,是一家人的希望。李强入院后,乔淑萍与同事们迅速制定治疗方案,专门购进化疗药品。白血病治疗非常棘手,化疗患者免疫力差,极易感染。治疗过程中,安排李强单独病房,每天彻底消毒,认真仔细地为他做口腔护理和外阴清洁。当时正处盛夏,医护人员进入病房要戴上厚厚的口罩,工作起来非常辛苦。治疗一个月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患儿父亲从外观看李强已恢复正常,便不肯继续在医院治疗,情急之中竟说医生极力挽留患者是为了从中获取好处。患儿父亲不听劝阻,坚持带孩子出院了。患儿回家不久便又复发,高热不退,全身淋巴结迅速肿大,只好又返回医院。当时为他进的化疗药已退回厂家,有的同志说让他到其它医院治吧,我们为他付出那么多,他父亲还说三道四,不理解我们,这次恐怕也治不长。乔淑萍耐心说服大家:不管患者家属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今天又来到我们医院,就是对我们的信任,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全力以赴为患者治疗,不能有丝毫的不满和计较。她再次与药剂科联系,重新购进化疗药品。她还把家里的影碟机拿到病房,租来影碟,以解除李强的寂寞,使他能够配合治疗。经过医护人员七个月的精心医治,李强病情获得完全缓解。两年来,他不但个头长高了,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还能帮助家里干一些农活儿。

作为一个女人,乔淑萍同样怕走夜路,而作为一名医生,她已习惯于披星戴月独自前行,习惯于抢救患者忙到深夜,习惯于半夜三更被急诊电话惊醒。

那天深夜,她从家中匆匆赶到医院时,出生仅11天的患儿陈岩松已濒临死亡。小岩松来自铁板矿农村,家境贫困,他是妈妈怀孕第七胎才生下的第一个孩子。由于早产,小岩松生下时不足两公斤,身体十分虚弱,因阵阵呼吸暂停被送到医院儿科抢救。经检查诊断,小岩松患缺氧缺血性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家长无奈地摇头,无望地决定放弃。乔淑萍一边指挥医护人员采取急救措施,一边劝阻患儿家长留下来继续治疗。那天晚上乔淑萍忙到很晚,直到患儿平稳下来,她才回到家中。疲惫不堪的她刚刚合眼,就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她马上从床上爬起来,迎着早春凛冽的寒风赶到医院。经过一夜又一天的奋力抢救,小岩松转危为安。患儿家长千恩万谢,拿出50元钱,流着眼泪恳求乔淑萍收下,望着患儿父亲破旧的衣衫和脚上满是泥土的胶皮靴子,望着患儿父亲比实际年龄苍老的脸上流淌的泪水,望着患儿父亲粗糙的手中擎着的50元钱,她的心颤抖了。她相信患儿父亲是诚心诚意的,她也明白她的拒绝会令他感到失望和不安,可是如果收下这50元钱,不仅有悖医德,更有悖良知,那样她的内心将永远背负一笔沉重的良心债,她会永远感到不安。在患儿父亲乞求的目光中,乔淑萍不得已地接过50元钱,马上送到住院财会处,为小岩松交了住院费。

----在乔淑萍的心中,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乔淑萍的心中,山城的孩子都是她的儿女。为了这个信念,她刻苦钻研,对技术精益求精,以高超的医术奉献于山城的百姓。

乔淑萍1984年8月从白求恩大学儿科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通化市人民医院工作。在儿科老专家李崇庆的精心培养下,她不懂就学,不会就问,短短几年,业务便有了飞跃进步,有人说她从李主任那里得到“真传”。二十多年来,她是全院订阅医学杂志最多的医生。为了一个不懂的问题,她常常学到深夜,同时克服孩子小又有病、爱人工作忙经常不在家等许多困难,多次到北京、上海进修、学习,既学到知识,带回国内外医学发展动态。小儿哮喘是儿科常见、难治而且容易复发的一种疾病,重者可导致肺心病、心衰甚至死亡。同行有人说“医生不治喘,一治就丢脸”。乔淑萍通过外出学习及外请专家讲课,引进了压缩雾化吸入机及吸舒筒,与国际哮喘治疗方案接轨,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哮喘,降低了死亡率,缩减了患儿的治疗费用,并减少了药物所致的副作用。1993年乔淑萍担任儿科主任,成为当时医院最年轻的科室负责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在儿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仪器设备在通化市堪称一流,医德医风也颇受山城群众的好评。近年来,乔淑萍先后在《中华儿科杂志》、《世界名医论坛》、《临床医学杂志》、《临床儿科杂志》、《吉林医学》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重大儿科学术年会;2001年她担任通化市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成为通化市儿科学科带头人。

1999年5月,通化县交通局一位干部的孩子出生仅28天,在市内一家医院住院治疗,被诊断为脑出血,两天后患儿全身浮肿,病情越来越重,医生以败血症向患儿家长下了病危通知。家长决定带孩子去长春治疗。在去长春的路上,有人向患儿家长建议找乔淑萍主任看看,于是在零公里处调转车头来到通化市人民医院。晚上七点,乔淑萍在家中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医院,她认真仔细为患儿诊察,认为患儿不像脑出血,做ct检查证实了乔淑萍的判断。她详细询问患儿几天来的治疗情况,准确分析造成患儿全身浮肿的原因是由于短时间内输入液体过多,果断决定停止输液用药。次日清晨,患儿便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四天后患儿完全康复了。

患儿张岩是妈妈三十多岁剖腹产生下的第一个孩子,他是爸爸兄弟姐妹七个家庭中唯一的男孩。可是小张岩刚刚出生就患上新生儿肺炎和缺氧缺血性脑病住进医院,治了五天,病情仍不见好转。接到病危通知,患儿家长流着眼泪找好了火化师傅。这时一位朋友向患儿家长介绍市医院乔主任医术很高,于是家长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将孩子转到市人民医院。经乔淑萍精心医治,仅十二天,小张岩完全康复,可以出院了。患儿家长给儿科送来一面镜子,盛赞乔淑萍主任“起死回生,妙手回春”。

一位喘息性支气管炎、心衰的患儿,病情十分危重,住院两天仍不见好转,家长备好氧气袋准备去上级医院救治,但因患儿病情太重,一直未能成行。星期天乔淑萍到疗区查房,综合患儿病情改变医嘱,将强心药“毒毛k”八小时一次改为六小时一次,使患儿病情很快得到缓解。患儿家长听别人说180元一支的高档消炎药“噻吗灵”疗效很好,找到乔淑萍坚决要给患儿用这种药,乔淑萍耐心说服患儿家长:患儿属于病毒感染,用“噻吗灵”并不对症,对患儿没有益处。患儿家长听从乔淑萍的劝阻,积极配合治疗,使患儿病情逐日好转,很快康复出院。

----在乔淑萍的心中,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乔淑萍的心中,山城的孩子都是她的儿女。为了这个信念,她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她把自己的精力都给了山城的孩子。

作为一名年轻的儿科专家,乔淑萍有很多外出挣大钱的机会,可是她放弃了;有多家大医院以高薪和丰厚待遇邀请她去工作,她拒绝了,她始终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作为一名儿科医生,乔淑萍救治了无数患病的儿童,而自己却要饱受独生儿子患有脑瘫的痛苦,可是她却从未因儿子有病而影响对其他患儿的救治,从未因个人私事而影响工作。

乔淑萍的儿子飞飞由于患脑瘫,行动不便,14岁了仍不能上学,智力正常且非常懂事的他,只能在幼儿园里学着小学课程。她身为儿科医生,每天面对很多的孩子,为他们送去健康、带来快乐,而自己的儿子却是残疾,她这个当儿科医生的母亲却无能为力,这对她来说是何等残酷?何等痛苦?儿科病季节性非常强,一到忙季常常加床,而且危重患儿多。小飞飞因患脑瘫免疫力差,经常患病,所以经常是疗区工作忙时,小飞飞也生病。每当这种时候,她多么希望自己能有分身之术。然而每当这种时候,她总是以工作为重。前几年孩子小,对妈妈不理解,他不止一次地抱怨:妈妈,我也是病人,而且还是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要去照顾其他的孩子,却不能多照顾照顾我。乔淑萍总是这样告诉他:其他的孩子比你病重,妈妈不去救他们,他们就会失去生命。

有一天深夜,医院来电话通知乔淑萍去会诊,恰巧爱人出差,她把熟睡的儿子一个人放在了家里。年幼的儿子半夜醒来,找不到妈妈,不知费了多大的力气打开了房门,爬到了屋外,在寒风中光着小脚丫,抓着外楼梯冰冷的栏杆,对着寂静漆黑的夜空哭喊着妈妈。孩子的哭声惊醒了好心的邻居孙姨一家,他们把孩子抱回了屋。

患儿官宪坤因患脑膜炎,频繁抽搐,病情危重,总值班电话通知乔淑萍去医院会诊。当时夜已很深,正赶上儿子飞飞也在发烧,窗外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她起身就走,小飞飞那干裂的嘴唇儿,那渴望的目光,那欲言又止的懂事模样,何尝不在牵动一个母亲的心?可是她是医生,医生的天职要求她必须立刻赶往医院。她顾不上自己患病的儿子,通宵达旦地忙碌在病房,带领医护人员从死神手中夺回患儿生命。患儿家长万分感激,执意送她200元钱,她婉言谢绝了。当乔淑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看到高烧未退的儿子无力地叫着妈妈,她潸然泪下,但为了更多孩子的健康,她无怨无悔。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非常辛苦,尤其当儿科主任,工作起来如履薄冰,加上儿子有病,乔淑萍经常感到心力交瘁,但是从许多被她救过生命、解除痛苦的孩子和家长的笑脸上她得到快乐和满足。走在街上,常常遇到不熟悉的家长拉着孩子指着她说,这是救过你命的阿姨;在公交车上,常常有不熟悉的人争着要为她买票。去年夏天,她正在疗区忙着,来了一位手捧鲜花的男孩,原来这是十年前她经治的一位患儿,当时患儿未满周岁,患急性病毒性脑炎,病情十分危重,乔淑萍带领医护人员连续奋战几天几夜,使患儿转危为安。如今孩子已经10岁,身体非常健康,学习成绩好于孪生兄弟。事情过去十年,乔淑萍早已淡忘,可是孩子家长没有忘,她要让孩子记住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人。

----在乔淑萍的心中,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乔淑萍的心中,山城的孩子都是她的儿女。为了这个信念,她不畏癌魔,勇于同命运抗争,表现出一个共[chan*]党人的坚强意志和崇高追求。

在乔淑萍的人生履历中,似乎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童年时代,屡屡不止的神经性呕吐,使她身体虚弱;少年时代,频频发作的风湿病痛,使她倍受折磨;大学时代,突如其来的肺结核病,使她几近休学边缘;26岁,遭遇车祸导致颅骨骨折,正处于对未来美好憧憬之中的她险些步入黄泉;31岁,在家中亲手迎接迫不及待早产于世的儿子,欣喜于做了母亲的她不久便发现儿子患有脑瘫;42岁,事业如日中天,癌魔却又不期而至,使她不得不再一次去面对人生的又一难关。

2002年7月10日,当乔淑萍独自取回自己的癌症病理诊断报告时,她没有声张,甚至没有告诉同事和家人。她照例查房,看了一个又一个患者;她按时参加医院晋升职称考评工作;晚上又去参加一个事先安排好的活动,陪同主管院长为一位患儿会诊,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回来的路上,她告诉院长,她患了癌症,院长十分惊诧地望着她,半晌说不出话来。

在去北京治疗亲,乔淑萍没有将实情告诉妈妈,妈妈已经七十高龄,也是一个癌症患者,而且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多病缠身,这一生为儿女们操了太多的心。乔淑萍对妈妈说,她要参加单位组织的去北京的旅游,让妈妈帮助照顾儿子飞飞。乔淑萍特意去了一趟大姐家,嘱咐大姐:万一我回不来,飞飞的一生就托付给你了。乔淑萍更不能让儿子知道她的病情,儿子稚嫩、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临行前,爱人坚持让乔淑萍戴上新买的一条钻石项链,乔淑萍含着眼泪对爱人说:这一生没能为你生一个健康的儿子,很对不起你。这次的结果很难预料,还是为你以后的生活多留一点儿吧。走的那一天,乔淑萍深情地望着妈妈,紧紧地抱住儿子,故作轻松与大家说笑,让儿子与自己道别。当她转过身去的那一刻,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她不敢回头,急忙关上了房门。因为这一别,她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儿子,她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通化,她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回到工作了十八年的医院。

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后,她被诊断为子[gong]内膜癌ⅲ期,因术中发现有转移,所以施行了大面积扫荡式手术,还没拆线就进行化疗;爱人要放弃工作陪护她,儿子需要年迈体弱的父母照顾;而她作为医生,更加深知不分良莠的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会对心脏、肾脏、肝脏、骨髓和免疫系统造成无情的伤害。这种来自心灵和肉体的折磨是很残酷的。但是为了钟爱的事业,为了年幼而残疾的儿子和年逾古稀的父母,为了许多关心她和需要她的人,她咬紧牙关,一定要战胜癌魔。

在北京住院和化疗放疗期间,经常有亲朋和同事前去探望或打电话问候,此时无论怎样痛苦,她都会以轻松的姿态与他们谈笑风生?其间也常常有患儿家长充满歉意地打电话咨询他们孩子的病情,此刻不管她多么难受,她也总是以愉快的口气详细询问、耐心解答。为了能早日康复,每天她都要拖着沉重的身体戴着假发出去散步。没有力气打羽毛球了,她便买来笔墨纸砚和字贴,有时间就临上几笔。其间她还撰写了科普文章登在院报上。漫长的210天,每时每刻都是强大的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都是丰盛的爱的力量,支撑着她虚弱的躯体,支持着她战胜病痛的信心。七个月后,她以凯旋的心情回到通化。

对于一个经历扫荡式大手术和七个月化疗放疗的癌症患者来说,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修整才能逐渐恢复,大家劝她至少休息半年才能上班。可是想到自己的岗位和职责,想到同事和患者,她实在不能在家安心休息。在她回通化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她来到医院,来到同事和患者中间。院领导嘱咐她和同事们,就当前来说,乔主任休息第一,工作第二。然而当她投身于工作之中,便将自己的身体状况置之度外了。

上班第一天上午,儿科新收入院六名患儿,她认真诊察每一位患儿病情,逐一拿出治疗方案。中午又急诊入院一位10岁男孩,她仔细检查后发现有肠梗阻、腹膜炎症状,便立即请外科会诊,证实了她的诊断,随即将患儿转到外科治疗。晚上,忙碌一天回到家中,躺到床上才感到身体的疲惫。午夜11时30分,她在酣睡之中被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惊醒,外科需要会诊!她立即起身赶到医院。原来外科一位患儿出现尿少症状,怀疑有肾衰的可能,而且血钾非常低。为了患者安全,她建议复查血离子,并等到结果出来后才写会诊意见。当她回到家时,已是凌晨3点。清晨,爱人劝她休息半天,但她考虑到疗区有疑难患儿,而且上午还要查房,于是她又早早地来到医院。

2003年四、五月份非典肆虐,当时乔淑萍治疗结束还不到两个月,脸色铁青,身体虚弱,白细胞低,免疫力差。亲朋、和同事都劝她在家回避一段时间,可她总是一笑了之,坚决不肯回家休息。当时儿科门诊、病房一套人值班,为了控制发热病人接触范围,在只有四名医生倒班的情况下,硬是分开两套人值班。人少排不开班,她坚持亲自出门诊,直接接触发热病人。面对这种考验,她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她是天使,因为她在无私地播撒爱的雨露,她是园丁,因为她在辛勤地培育叶绿花红。放眼望去,那些五彩缤纷的花朵,那些郁郁葱葱的小苗,正在向她向世人昭示一个蓬勃、绚丽的春天。她一如既往,将患者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不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无愧于共[chan*]党员的光荣称号。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宜人(东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薄云残雪点评:

一篇不错的记人散文。
多几个这样的人物,社会一定会变得和谐美好。但愿咱们的党员先进性教育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愿而已。

文章评论共[1]个
恋尘叶子-评论

敬佩!at:2006年04月02日 早上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