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校园“灰色幽默”折射教育缺失东楚党人

发表于-2006年04月06日 下午5:13评论-0条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有的吃、有的穿,还有……”不亲耳听到,实在难以相信这些歌谣出自年仅10岁左右的小学生的口中。就是这些似曾相识的校园童谣,被你一言我一语,嬉闹间便完成了由红到灰的“变脸”过程。童谣中的“灰色幽默”不禁让人感慨万分———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河南商报》3月20日)

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是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童谣中的“灰色幽默”不禁让人感慨万分,这话确实不假。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这不是主要方面。毕竟,孩子是稚嫩纯真的,他们的心灵就象是一张白纸。充其量,孩子只是把这类童谣当作语言好玩、搞笑,当作枯燥单调生活的调味剂。当然,在孩子的这个重要成长阶段,灰色童谣长期熏染必肯定会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留下阴影,会或多或少地引导了孩子们偏激的认知,也会影响他们将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古人曾云:童谣,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谣中的“灰色幽默”的出现和流行,真的需要拷问的,是我们社会教育出现的某种偏差。

首先是德育教育的缺失。目前,中小学生缺乏丰富、新颖、健康的课余文化,在许多学校,过于重视学生分数和学科成绩,而在学校文化、学生思想建设等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从幼儿园开始直至高中,许多学校往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教育仅仅是作为教育的一种“搭头”,可有可无,有些学校甚至根本就不开设德育课,使孩子从小就没有接受正统的学校德育教育。

其次,优秀歌谣、绿色童谣长期在校园缺位。童谣是他们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我国有2亿多儿童,但专门从事儿歌创作的专业队伍基本没有。而幼儿园及中小学校的一些老师虽然能从事一些简单儿歌创作,可由于能力有限,写出的作品多少有些缺陷,优秀的儿歌作品十分缺乏。已有的一些童谣,脱离实际,多是老面孔,缺乏新内容,一些甚至是规章制度的变形,说教味过浓,缺少趣味性。

其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出现了两张皮现象,社会上的不健康风气和文化宣传,也是导致童谣中的“灰色幽默”的出现和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电视、网络、手机短信、不良刊物、成人道德等,这些都在给孩子起作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孩子们的心灵蒙上了不健康的影子。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东楚党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教育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可不管怎样孩子仍然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