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李商隐有“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动人诗句,是描绘爱情吗?是寄寓政治吗?他的诗历来被解读得歧义纷呈,当然,这是专家的事,而广大的读者是不搞什么“索隐”的,他们更乐意在爱情的领域欣赏和运用他的诗句。我这里有意将“一”改为“不”,是否有不点就通的境界呢?也许这是奢求,但热恋中的男男女女、执着于情感的芸芸众生,还是对这种境界给予奢望与祈求。
驰骋于恋爱大草原,或者已步入婚姻围城的朋友,对“心有灵犀不点通”是如何解读的呢?我想不外乎是在大草原上有飞扬的快乐,而在围城中自足的幸福。谁不希望“不点就通”呢?大家实践着的、或已实验过的这种境界景象若何,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虽说是“名人名言”,但有所欠缺,确切地说,不管幸福,无论不幸,都是“各有各的”,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鞋合不合适,只有脚清楚。”
爱情、婚姻是既神奇又平常的,说神奇,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地域、家境、受教育程度、性格、情趣、爱好等等可能有相当差异的人,却要相守大半辈子,几十年“相处两不厌”,你说这神不神奇;说平常,成家以后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哪有铲勺不碰锅沿的”。好多“围城居民”的体会是不再奢望“心有灵犀不点通”,其实,我们在苛求对方的同时,也该扪心自问,我们真正了解对方多少,我们愿意真正了解对方吗?我们很多人错把“志同道合”等同于“情投意合”,殊不知“和而不同”的真趣味之所在。“不点通”的基础是善解人意,而善解人意的重要前提就是容忍,尽量为对方着想,避免“同而不和”。这又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前面说过,都是“各有各的”,每个人、每个家庭所遇到的快乐也好,忧愁也罢,都是“个案”,都不可复制,专家的指导、朋友的经验,等等,都只能做参考,自身的具体问题,只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会像中药房里按方抓药。
我真诚地希望朋友们能在爱情、婚姻的园地既开花又结果,在彼此的磨合中,追求情感效益的最优化、生活满意度的最大化。“心有灵犀不点通”的境界是在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的努力过程中体现出来并享受到的。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6-4-7 8:33:1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多笨的一匹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