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之前,砍柴,挑水;开悟之后,砍柴,挑水”。
自从不知道从哪里看到了这两句禅诗后,我就对自己桌上、床头杂乱的书刊分外珍惜起来。想想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点开悟,倒真的是仰仗了读书之功,所以,“开悟之前读书,开悟之后,读书”,或许更贴切于我。与其说书带给了我思考,不如说它把我思考的东西理清了——那生活中渐见强烈却仍纷繁模糊的感念,那生活给予我们的种种错杂的印象,渐渐被梳理清楚了,而心灵也得到了慰藉和洗涤。
记得自己过去被成为“书生”时只微笑不语。可现在想想,“书生”又有什么不好?独坐斗室,与书为友,就有一片温情来笼罩了心灵。萨特说音乐是长着一双动人眼睛的哑巴,我看书籍也是。当她用美丽的眸子望着我时,我感到自己的身心发生了变化,如同全身浸泡在了缓缓流淌的夏日溪水中。高中和大学时都读过一些好书,现在,有些书名是忘记了,但那些书带情感色彩、仿佛有音调的方块汉字却慢慢形成一种清晰的氛围,它带着我最美好的情感,在一个神奇的地方远游。我在书中认出了自己,也找回了片刻的悲凉与辉煌,难怪朱自清先生认为艺术欣赏是一次“情感的操练”。
是啊,当我们深深地沉入书中,实际上是在经历一次感情活动,那作品中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契合了我们的心理,为之欢欣,为之悲伤。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他还说:“作者将体验过的感情感染给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既然如此,一切的文学作品原是为了使一切“闻之者动心”以至“感荡心灵”啊!这一份情感不轻。书,使我们凝聚在心头的是一片沉甸甸的情感。
以书为凿,在自己的心壁上雕凿一种激情,一种永不后退的力量,一定会生活得更绚烂……
-全文完-
▷ 进入余新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