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创作,我是在前年开始的,其间由于各种原因中断过,但我始终没有放弃,不仅仅因为它是我第一本原创,更因为它是我的心路历程,而且是我送给哥的20岁生日礼物。对于我来说,并不在于它能给我带来多大的价值或是多高的声誉,我只要哥能明白我这么多年的刻苦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就足矣!我从未奢求过这本书被读者们披星戴月般的拥戴,只期待有一个读者就心满意足了,这个人是谁我就不言而喻。
原以为这本书一结束,我就会感到一种轻松和释然。然而,我没有,因为在我结束这本书的同时我也知道了我的英语四级考试failed,自从我钟情于文学创作后,我就再也没有心思去想其他的事了,更不曾想到竟然还有这样一个严峻的考验正在等着我。我敢说,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大部分都是生活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那是一种以文学为生命,以生命为文学的人生态度。文学就是他们的精神食粮,他们宁愿过最艰苦的生活,衣最朴素的着装。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叛逆者,他们以独立的思想人格和敏锐的感知默默无闻的洞察这个社会的弊端,他们以犀利的言辞和独特的思想构建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这是我以前不曾体会和领悟过的,现在我才明白,自己在一方面的心思多了,用在那个 一方面的精力就少了。我每天都念叨着要学好英语,一定要抽这一点时间来学英语,可我一旦在沉浸在写作中,其它一切就不会管了。自从我尝试着写作到现在,虽然我仍然是一时无成,可我这段心路历程却是无比的痛苦。因为我写的是他人,也是自己,人们可轻松的把我的故事随意谈笑,可相对于我的回忆起来,无疑是揭我心底的伤疤。经历是一次无言的伤痛,回忆更是一种在伤口撒盐的创伤。真的,我觉得自己也不简单,有勇气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历程以小说的形式坦言,同时把自己对未来爱情的构想融于其间。
人生有无数多个第一次,每一次开始是拿出人生最大的勇气去面对,到结束时无一不是心力交瘁。难怪作为一个文人并不容易,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同时也不为他人所理解。人们常说作家十有八九是疯子,他们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不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享受生活和拥抱明天的太阳,而是不能。既然决定做为一个文人,就必须学会坚忍和放弃。一般的搞文学创作的人,性格和行为都比较的怪异,而且大部分都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那是他们在长期压抑和痛苦的负荷中形成的。搞文学创作的都是凭一双锐利眼睛、一个可堪称为永动机的大脑、一枝永无止境的笔、一双笔耕不辍的手。他们经常是几个月,乃至几年躲在深闺,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白开水,泡面,并不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而是他们不愿浪费时间,在创作过程中,分分秒秒都是无比珍贵的。他们能够摆脱世俗的观念,摒弃享乐,这并不是每个社会人都能轻易做得到的,这不仅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忍受寂寞的煎熬,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定力。
其实,要我说的话,世界上心理最痛苦的人就是文学创作者了。人们可以花十几或几十块钱买一本很好的书,实是廉价得很,可有谁想过写书的人可能经历的艰难曲折,写书的人自己要写一部好书,很多事情必须是自己身体力行才得出的真情实感。作品中的人物所经历的种种人生,作者虽然不一定亲身经历,但他的心理和精神上必定是经历过了,很多时候,作者是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荣辱,他们不仅仅是用手写作,更是用思想和心灵写作。作品中人物思想和灵魂常常是作者思想和灵魂的折光。
我每读一本书,都感到书是沉甸甸的,那是融与了一个或是一群人的思想和意识的一种生命的沉重。每读一个字、一句话,我都仔细的斟酌,生怕亵渎了作者的生命意识。我想作为读者,就要学会爱惜书,尊重作者。当然,我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思想,但绝不可以用一种轻慢和不屑的态度去嘲讽和耻笑作者。不管这样,既然那本书被出版,就说明它也还有一定的价值,至少是被一部分人公认和接受的。如果拿不出自己的成绩把他人比下去,我们就永远没有发言权。
文学与科学一样,都是一种在扬弃中发展的文化,没有批判和继承,就会停滞不前。我们要以一种审美和比较的观点去看待其发展的脉络,不论是什么作品,我们都不要一棒子打死,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但至少也要看到它的可取处。只有在这样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我们才可能扬长避短,找到和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一些人对别人的成果不屑一顾,甚至抱着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我觉得这不仅是对作者精神和灵魂的摧残,更体现了那人的思想和品德的低劣。他们总是以摧残别人为快乐,他们看似貌岸道然,其实内心的灵魂是多么的伪善。他们那种自欺欺人和玩世不恭的态度,早晚都会受到灵魂的谴责的,在人类社会群体中,这群人可算是最可怜的一类了。
想了这么多,我才明白,原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根本无所谓结局,因为一件事的完结,同时也就预示着另一件事的开始。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首尾相连,中间没有一个间断的空隙。所以,我根本不必为完成一件事而给自己松懈的理由,因为,人生也有限,而知也无涯,时间之河无限漫长,而人的生命相比起来又是如此短暂,用有限的生命又如何能去理解无限的事物呢?
本文已被编辑[薄云残雪]于2006-4-16 14:49:2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vear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