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该怎样用故事教育孩子?吹糠见米

发表于-2006年04月16日 凌晨3:01评论-4条

记得对教育影响深远的伟大思想家柏拉图有这样一个主张:生动的故事是向理性觉醒前的儿童传播道德真理的最有效的和最恰当的方式。做了母亲后,望子成龙的心情使我更是努力的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儿子,其中当然也包括讲故事。

儿子今年已经五岁半,是个乖巧的孩子,但有个缺点,在家从不自己动手吃饭,这令我非常头疼。暑假我给他买了一本故事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兔妈妈过生日,小动物们都给兔妈妈送来了礼物:小鸡送来虫子;小狗送来肉骨头;小羊送来青草等。可小兔子平时最不爱劳动,连饭也要妈妈喂,所以他不知道该送给妈妈什么礼物。讲到这儿,我停了下来,问儿子:“小兔不爱劳动,要妈妈喂饭好不好?”

儿子回答说:“不好。”

“为什么不好呢?”我又问。

“因为它不爱劳动,要妈妈喂饭。”儿子说。

我又问儿子:“那你与小兔像不像?”

儿子回答:“像。”

“哪儿像?”我又问。

儿子说:“不爱劳动,要妈妈喂饭。”

“那你好不好呢?”我接着问。

“不好。”儿子回答得很干脆。

“那既然不好,应不应该改正呢?”

“应该。”

我又趁机提出要求:“那晚上你自己吃饭,不要妈妈喂,可不可以?”

儿子答应了,晚上也非常自觉地自己吃饭,没要我喂。可令我没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天,儿子又故态重萌,等着别人喂饭。而且小兔子对他的感染已不起作用。

我对这一结果感到困惑。从理论上说,在孩子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美好的故事应该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染,有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可从对儿子的教育中,似乎又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因此也诱发了我对故事在儿童品德发展中有何感染力这一问题的思考。

故事对儿童品德的发展到底有没有感染力?答案是肯定的。这从上述的故事教育中可以看出,儿子听了故事后,晚上就能自己吃饭。但是这种感染力并不持久,第二天便消失了它的效用。其实仔细一想也并不奇怪,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每当我们看过一场弘扬正气的影片或者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当时不也是豪气干云,义愤填膺,时过境迁后又回归故我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故事可以唤醒道德感情,但不能形成道德习惯。而一个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习惯必须形成,感情必须唤醒,二者缺一不可。

而且,不是所有的故事对儿童的品德发展都起正向的作用,有时也会产生负向的作用。所以柏拉图强调“首先必须痛加谴责的,是丑恶的假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可是优美高尚的故事却很难确定。曾跟儿子一起读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孩不爱惜粮食,吃饭乱撒饭,结果让小鸡啄了嘴巴。读完后我告诉他要爱惜粮食,否则会得到惩罚,并和他一起背诵了《悯农》这首诗。可后来让我丧气的是,凡在他不想吃饭而生气时,就说:“我不吃饭,我吃饭乱撒饭,我要浪费粮食。”在他心里,虽然已经知道吃饭撒饭、浪费粮食是不好的行为,但同时,他也知道了这样一些不好的行为的存在。因此,如何选择故事和选择什么样的故事的确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

18世纪法国著名的自然教育思想家卢梭指出,“如果孩子们还不懂得你所讲的字眼,就不宜拿你的功课去教他们。如果他们没有获得真正的观念,他们就不会有真正的记忆”。因此,对孩子讲的故事要产生感染力,首先故事本身要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对12岁以前的孩子而言,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是直观的,经验的,所以这个时期给他们讲他们不能理解的寓言故事是没什么效果的。我曾试着给儿子讲“柏拉图说人”的故事,结果儿子根本不感兴趣,而且感受不到柏拉图的错误在哪里。相反的是,另一个故事却让他明白了“人”。

一撇孤零零的躺在地上,很孤单,这时,一捺走过来,两个拉拉手,就成了“人”。讲完故事我问他,“你一个人好不好玩”?

他说“不好玩,很孤单的”。

我说“像不像躺在地上的撇”?

他说像。

我又问他“和小朋友一起好不好玩”?

他说好玩。

我说“是不是像捺来了撇就不孤单了?”

他说是。

于是我告诉他,人与人在一起时才能说话,要有朋友,才有快乐,所以人必须生活在人群当中,就像一撇一捺才能写成“人”。他很快就明白了。

因为这个故事能联想起儿子的经验,激起他的情感体验,所以他能迅速做出判断并得出结论。由此,故事对儿童的品德发展的感染力的发挥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美好高尚,更重要的在于故事必须在儿童的理解范围内。观念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孩子大都生活在一个倍受关爱的童话世界中。儿子现在还分不清楚他与小猫小狗有什么区别,在他眼里,老虎、狮子、小猫、小狗等都是会说话的,都是好朋友。这当然反映了将动物拟人化的童话故事对孩子们的美好心灵的感染力量,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担心另外一个问题:生活在虚幻世界中的孩子能否顺利适应真实世界善恶?因为在童话世界中,坏人是抽象的,在现实世界中,坏人是实在的。因此我认为用故事教孩子体会美好的东西时,必须同时进行生活体验,让孩子到现实的生活中去感受真实的美好和邪恶,这样才能把故事所唤起的美好情感固定下来并形成习惯,促进孩子品德的健康发展。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吹糠见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芳草人家点评:

很同意文中观点,也很受启发

文章评论共[4]个
轻烟微阳-评论

孩子的心灵似张白纸,人生画卷的起笔需要父母的启示与帮助,只有符合孩子心智的语言与体会才能更易为孩子所接受。细致得法的妈妈,祝福了!
  【吹糠见米 回复】:谢谢你的祝福!其实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在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和塑造孩子。可是怎样才能事半功倍,往往需要交流与借鉴。真的很希望有人能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祝好! [2006-4-16 17:38:23]at:2006年04月16日 上午11:17

梦中芙蓉-评论

呵呵,朋友的儿子也很好玩的呀,可见你是位很有耐心的母亲,也是位很会教育孩子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母亲。
  【吹糠见米 回复】:呵呵,儿子是我最可爱的宝贝,是我最大的骄傲。只有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才能真正有种成功的感受。谢谢朋友的鼓励! [2006-5-31 22:15:41]at:2006年05月29日 下午3:09

闻文-评论

你是一位细心的母亲,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思考。
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学龄前的孩子是幸福的,一旦背上沉重的书包,踏进学校的大门,你的感悟将更是多多!
  【吹糠见米 回复】:谢谢理解。该文已在《新德育》上发表。 [2007-11-28 18:23:29]at:2007年11月28日 清晨6:40

闻文-评论

再次谢谢你对我作品的关注。at:2007年11月28日 清晨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