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同道”显然不是“一起走一条路”的本义, 它引伸出来的比喻义,早已不言自明。成语“志同道合”即此意也。
道与道不同,通俗地讲,道是一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有人用若干颜色命名,然后根据社会的世态人情一一对应,也可说道是一片树林,什么鸟都可往里飞。
我不敢妄谈道,只能很肤浅地谈点感受。我渴望与之结交的同道者是怎样的人呢?
首先,我希望此人是有思想的人。不管传媒如何说,不管别人怎样讲,自己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不见得非要不顾场合随时抛出自己的见解,但至少在有当仁不让机会的时候,应该多少有点舍我其谁的气魄。有的人说,很多事情只能从媒介获知,不借花献佛、贩买贩卖地转述,还能有什么办法?此言差矣!传媒并非铁板一块,何况同样一事,解读各异。我们的眼、耳不仅看、听此事本身,我们的大脑机器还得开动,将多种资讯、多种知识调动才行。思想的深度是以知识的广度为基础的,而知识到了一定的广度,必然加大思考的力度,所以,我希望同道者敢于想又善于想,总之,不随波逐流,使自己的头脑能“砥柱中流”。一些八卦之类的无聊资讯,应予“删除”,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民生,多在思考的层次上提升。
其次,我希望此人是语言流畅的人。不能像茶壶装汤圆,有货倒不出。哪怕一下子理不清思路,也不要紧,说话没有思维快嘛,但总得说呀,如果在一帮哥们姐们中还抱着“沉默是金”的信条,那么,我怎能引此人为同道?我多渴望有个沙龙性质的场所,大家不拘于形式、不囿于禁忌、不限于话题,畅所欲言。你握一个苹果,我捧一个梨;他提一串葡萄,她抱个大西瓜,那么,我们各吃各的,每人就只能品尝一种味道,而你把苹果切几块、我将梨子剖开来、他们也分几颗葡萄、几片瓜,看,我们彼此不是多尝了好多味道吗?思想通过交流而获益,语言也是这样。我们抛的不都是砖,因为我们引的玉都是别人抛来的,这样交流的前提就是语言要流畅。
我好害怕太沉默的人,这样的人,我只想学孔子的方法,那就是:“敬鬼神而远之”。有人说,孔子也说过:“敏于行而讷于言”啊,连领袖给自己的女儿起名都“按此办理”啊。可孔子也说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的话。总之,我期盼能有既思维敏捷又语言爽利的朋友,可是有五个字化作一只小鸟飞到我窗口对我说:“可遇不可求”。的确如此,虽说大城市里尊贵与才气齐飞、至尚和风采一色的圈子不在少数,但身在一个大城市好多年的我,却从来无缘进入这样的圈子,我没吃猪肉看猪跑,我当然知道有如下的圈子:你坐“跑得快”,他开“良驹”(业界有“坐跑得快、开良驹”之说,坐前者平均超过四十岁,廉颇老矣,尚能驾否?一般请“司级干部”了,而开后者的平均三十岁左右,自然要紧抓青春的尾巴,体验潇洒。)他抽“一贝桥”的烟,你饮“六姑姑(即六谷固)”的酒;你打高尔夫、他去驾游艇。看境外的报刊及电视频道、从不坐公交车,等等。都知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可知易行难,将语言化作行动比把行动化作语言要困难好多倍!我只有一个简单的电脑,但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虽然步履有点沉重而非轻松,可我仍像老黄牛拉破车,面对着电脑,倾诉着我心声。我坚信我会成功。
同道者,你在哪儿?我们有缘相识吗?这纸上的文字不应给人冷冰冰;如果你愿读下去,那么这些文字应该喜盈盈,这些普普通通的方块字组合是否能吸引你的眼睛、打动你的心?再见了,素昧平生的朋友,与其说你刚看完的是一篇散文,不如说一个身在广州的朋友向你敞开他的胸襟。再见了,预留想象空间的朋友,如果说你还想看我“且听下回分解”的文字,那么,问“编辑一婶二婶”们,问他们是否乐意?我的文字肯定会汩汩而出的,因为写作已成为我流动的生命。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6-4-21 14:08:1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多笨的一匹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