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见所闻是客观世界的影象,心中的追求正是这些影象在头脑中虚幻不实的构想。这些追求的想望,都如梦如幻,泡影般不可捉摸;如霜如露,闪电般瞬息即逝。名誉、利益、感情,令人搅扰其中,难以解脱。
本学说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准绳,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佛家文化的思想精髓,旨在帮助有心成就无执无碍、洒脱自在境界的人获得洞彻世界真相的智慧,提高心性而摆脱所有的烦恼和痛苦。对事实真相认清了,迷恋与执着自然就消退。本学说的核心就是把握事实真相,破除执迷而获得精神的自由解脱。
关键字:名誉、利益、感情、舍、忍、理性、智慧、真理、事实和真相、清净的心态、无执无碍、洒脱自在
一.
宇宙的运行具体地表现为物质和能量的运行,在这过程中产生了“生命”这一特殊的物质、能量的运行形式。它能通过生殖、变异和外界的选择完成进化,从而像接力赛一样,经过一代代的努力而使生命不断地趋于复杂、完善和发达。人类在进化长河中产生之后,文明社会正逐步成为宇宙中又一新的更为复杂、完善和发达的物质、能量的运行形式。智能使人类对自身所生存的世界的认识突破了单纯的感官认知,但至今,人类仍未进化到足以认识世界真实存在的程度,甚至还残留着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本能。
二.
个人是社会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但对于每个人来讲,自己就是百分之百,且正是所有这些微不足道的部分共同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人类的文明建设是宇宙大运动的一部分,人类文明正逐步成为宇宙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每个人都是这文明建设中自己岗位的主宰,其所作所为是宇宙大运动的组成之一。个人与社会乃至与宇宙之间的关系,犹如细胞之与生命体,因之得以存在,并以自己的存在实现也影响着社会乃至宇宙的存在。
三.
宇宙运动的宗旨在于寻求和谐,即建立起无所不在的种种动态平衡,并将这些平衡不断推向更为和谐的新的平衡。不可否认这过程中大自然的毁灭性力量和生物界弱肉强食的物竞天择,但人类社会与之不同。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应用“契约”——道德和法律——来构筑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统一的机体里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一个人的左膀右臂,应是互助互利、不斤斤计较彼此得失的,如此才能够实现“契约”的目的——实现更多人利益的更大化,也惟此才能保证个人利益有效、长久地实现。
四.
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是在寻求和谐,寻求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文明的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了更为安逸的生活,但在人无止境的欲望面前,物质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于是常人选择了以自私、自利为核心的价值观来解决此矛盾,但这永远都只能是杯水车薪,并由此引发出种种社会问题。人类需要探寻一种适合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健康、和谐的价值观,这种探寻就是对自身的修养,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核心就是心性的提高。以人为本,心性的提高不仅是个人需一世努力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和生命进化长河中的一个关键阶段。
五.
提高心性是对自我的改变,改变,须破除以往的种种观念。所谓的“正常”、“常理”,其实是属于多数的情况,并不见得就是“正确”、“真理”。人总是生活在经验的世界之中,对已成的观念习以为常,大多从未怀疑,甚而无从发觉过,生活在一心营建的世界观中,反而认为那就是世界的真实存在。人世间的所有不愉快都根源于由于对真实存在有所误解而产生的种种违背。
六.
生命进化至今,人类的感官、思维尚不足以对外界和人自身有一个客观、真实、全面的认识,却让人很容易迷信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科学的发展也还很不完善,相对真理而言甚而是微乎其微。种种世俗中的观念更令人难以摆脱无所不在太多太多的已成认识和思维模式,愈久愈是想当然,再难接受新的思想,真理出现了也去排斥,统统冠以异端邪说之名避而远之。理性与智慧已深弊其中,难以展现。
七.
生存须有基本的利益需求,更好的生活依赖的是更多的利益满足。在长期的不断选择、尝试中,历史选择了以维护更多人的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为此作出的诸多约定就是道德,其底线便是法律。在这基础上构建起的社会意识形态说到底还是一条条的约定,绝非什么天经地义和真理。
八.
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即物质。人的五官所感乃是物质的某些属性给予人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反射,其本质是物理、生化的反应,于人而言,这五官所感却是他心目中这个世界的存在。它并非世界的真实存在,却是真实存在给予人的显现;它是虚幻不实的现象,却也充当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九.
想象与思维均为人所感受到的现象在头脑中的加工和再现。以人的各种思维类型中较复杂的逻辑思维为例,其实现过程是:抽象事与物部分属性而指代即得概念,概念组成判断,假定某些判断为真而作新判断的过程便是推理。可见逻辑思维是人所感受到的现象的部分属性在头脑中以概念为载体的再现。思维依据人假定的原则由因而果,客观世界的现象却是依据它自身的原则——客观真理——由因而果。以现实中的因果为对照,不断地修正假定的原则而走向客观真理,这些用于思维的假定的原则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学”。
十.
每个人,无论其世界观怎样地不完善,他的认识都能集中成一套哪怕是最为简陋的学说,甚而宗教、科学也都是一种学说。学说均是假说,是通过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观念,一套根深蒂固的认识和思维模式,来分析和认识问题的工具。不同的学说源自不同的认识层次,认识越接近客观存在的真相,学说越接近真理。任何学说在它所在的认识层次都有一定的应用意义,并随着认识的不断完善而完善。
十一.
常人所认识到的世界并非真实存在的世界,而是在他的认知中世界的虚拟显现,因而称之为“经验世界”。时间、空间都是在认知领域借由种种参照予以表达并运用来认知事物、改造世界的工具,其本质也是一种观念。常人的时空观是“绝对时空观”,即由刚性不可伸缩的长、宽、高附加一维均匀流逝的时间而构筑的四维世界,但它并非真实存在的真实显现。常人在此时空观中,因先天感官的限制和后天观念的影响,幻化出对万事万物差别的划分,于是有事、有物,有优、劣、美、丑种种属性。人们常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殊不知癞蛤蟆眼中的天鹅实属异类怪物。先入为主,人到底难以觉察更难以放弃种种已成的经验、观念。
十二.
物质最微观的粒子间并没有差别,但它们不同的组合造就出不同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宏观中人所认知的不同存在,即不同物质。主观的个人认知造就出万事、万物的划分,其差别是人心用以认知的衡量、用以衡量的幻化,因先天感官和后天观念而生成,又受感官的限制和观念的影响。常人绝难接受这一在冷静、清醒状态下才能感知到的事实,是久住由感官、观念构筑的经验世界,幻化而有事、有物,有优、劣、美、丑,有名、利、感情等等所谓的“现实”,因而共同迷失在了这个由自己一心布置的如梦如幻的剧场之中。
十三.
人的五官所感、思维、世界观乃至由此而认知到的世界存在,我们说它正确,是因为它合理地解释或解决了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否则,它会被否定或修正。就其本质而言,它们都是世界的真实存在给予人的某种形式的显现,是虚幻不实的现象,充当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人却因过度依赖而迷信其中,并在自己所虚构的世界里产生种种迷恋与执着之心。
十四.
人的妄想、分别和执着使人固执地生活在由自己一心布局的梦幻剧场之中,因而遮蔽了世界的真实存在。破除这种种妄想、分别和执着,进而达到完全地心无杂念,才能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这过程即是我所谓对心性的提高,故说心性的提高是生命进化长河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把握事实真相才能把握万事万物包括个人生命的规律,从而活得轻松快乐,精神上无忧无虑,身体上也因之而拥有健康和长寿。把握事实真相才能不迷惑于世间种种现象,因而面对各种欲求完全不为所动。此时,这人就是大彻大悟了的明白人,摆脱了所有烦恼和痛苦的身心完全健康、真正健康的人,音译成古印度梵语,就是“佛”。
十五.
所见所闻是客观世界的影象,心中的追求正是这些影象在头脑中虚幻不实的构想。这些追求的想望,都如梦如幻,泡影般不可捉摸;如霜如露,闪电般瞬息即逝。名誉、利益、感情,令人搅扰其中,难以解脱。不存在天长地久,更没有什么会永远归谁所有。人世间潮起潮落,或喜或悲,自始至终,却是虚妄一场。在世事泥潭中,计较优劣得失是没有意义的,执着不舍终究枉然。人却深迷其中,为种种妄想所役使,挂念心中挥之不去,为其所烦所累仍穷追不舍。
十六.
种种欲望是人在进化过程中残留的本能,也是引发心灵痛苦和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沉溺于欲望将难以实现的顾虑之中,人便会感觉到苦;欲得之心一起,争端随之而来,以至于不惜损人而利己,社会问题由此而层出不穷。只有认清头脑中各种妄想的虚幻本质,才能无忧、无惧,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进而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繁荣的“大同”社会。
十七.
种种欲求之心无不因私而起,所有私心均萌生于“我”的存在。“我”是生命体为维持其个体存在而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划分,在意识中划分出一个认知的主体便是“我”,其本质是一种认知、一种观念。惟有逐步破除种种已成的观念,才能把握理智和清醒,最终如拨云见日、水落石出,知世间本无我,无他,无她、它,如果说有,那是浑然一体世界的本真存在。
十八.
在身体之中,找不到哪个部位是“我”。就其全体而言,身体有病有老,而“我”不病不老,身体不是“我”,如同车辆不是司机。感知是感官向“我”传递的各种形式的外界信息,其内容随时会变,而“我”始终未变,感知不是“我”。因经历的不同,记忆为你、我、他、她、它披上千姿百态的外衣,记忆是存储的信息,也并非是“我”。思维如同计算机的应用程序,是认知、做事的工具,思维同样不是“我”。想象、联想、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等,指使人为之一世奔劳,本质却是虚幻妄想的心念,这些心念漂浮不定、稍纵即逝,依然不是那个永恒不变、明明白白的认知主体——“我”。
十九.
社会之中欲望弥漫,人很容易受其熏染而患种种欲求之心,并由此尘封在痛苦的深渊。当人冷静、清醒地认识和感受到世界的本质——客观存在时,就会发现一切想望、追求乃至忧虑、恐惧等等都是虚无缥缈的幻化,是头脑中稍纵即逝的念头,自然地断绝了对任何事物的迷恋与执着,所有的苦恼随之荡然消逝,置真实之我、之人、之万物于真实的世界。此时,这人已大彻大悟,在常人之中脱颖而出,完全地心无杂念,从而种种观念乃至时空、事物等等概念荡然消逝,重归于无执无碍、洒脱自在的真实境界。
二十.
怎样才能寻得世界本真的客观存在,重归于无执无碍、洒脱自在的境界呢?那就要舍,一点点、一件件,不断地舍,舍去所有的迷恋与执着之心,不再被其所迷惑、役使,真相就会愈加明了地显现于眼前,随之种种观念逐步破穿解除,那颗漂浮不定的心也渐渐能够静得下来。此时才会发现,过去是生活在迷惑、荒诞和痛苦之中的,只是对这些早已习以为常和司空见惯,也就无从觉察。此种舍,即是对心性的提高。而旧的思想日久岁深、根深蒂固,会不时返上心头,故而任何改变,都在于长久、反复的熏陶,须坚持不懈。
二一.
常人欲望重重,致使心念如野马脱缰、洪水肆流,难以控制。心念流水般流转不定,乃是虚幻妄想的杂念,却迷乱人的理智而将其控制得恍恍惚惚。妄想之时,你若能认清自身与外界的真实存在,将妄想的心念当作他人的念头予以排斥,则可加强主意识破除妄念。闭目集中注意的训练也可辅助消除杂念,如集中注意于身体某处或某件外物,或者关注自己的呼吸,或者心中暗自数数等等。但要从根本上降伏其心,须断心念之源——种种欲望与追求。不断地舍,不断地戒,随着欲求之心越发淡泊,迷恋与执着件件舍去,心将变得越来越空,越来越静,最终达到无思无念、怡然自得的境界。
二二.
舍去所有的迷恋与执着之心,需要懂得如何去做。本学说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准绳,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佛家文化的思想精髓,旨在帮助有心成就无执无碍、洒脱自在境界的人获得洞彻世界真相的智慧,提高心性而摆脱所有的烦恼和痛苦。对事实真相认清了,迷恋与执着自然就消退。本学说的核心就是把握事实真相,破除执迷而获得精神的自由解脱。具体而言,就是坚信理性、理性的智慧,坚信真理、事实和真相,坚信清净的心态、心无杂念,三者逐步深入,而又相互制约和促进,因坚信而依靠,进而成就无执无碍、洒脱自在境界。
二三.
学说都是由语言来构筑的,语言可以表达真实的存在吗?说可以,是基于其实用的功能。将真实的存在用语言来表达,人们称之为“真理”,但这种“真理”其实是人在理解与认知层面对真实存在的近似模拟。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指代符号,相对真实的存在而言,仅仅是抽象其部分抽象出的属性而指代,故而达不到完美地丰富和确切。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语言这一工具,自己去体悟,冷静、清醒地把握真实的存在。有朝一日,当我们突然抛却了所有的语法、概念时,真实的存在已然在我们面前真实地显现。自然万物的存在真实、唯一而又静默,各学说所表达的条条“真理”只是人用认知层面的语言这一工具来构建的一种形式上的认知。
二四.
学说均是假说,不在头脑中确立本学说以成观念,又怎能实现它的以上功用呢?经常翻看此文可使人镇定清醒,且不断有新的领悟。在常人社会的大染缸里,以文中的要求为原则,坚持并付诸实践,暴露种种欲求妄念进而予以破除,能悟多少、舍多少就要看对本学说的坚定程度了。愈是冷静清醒愈是坚定文中的观点,从而珍重它的价值。功成身退,任何学说都只是一套工具。
二五.
舍,目的就是修养心性,放下名、利、情这些虚幻妄想的念头,不为其所烦、所累、所迷惑,凡事都能想得开、看得透。舍的前提是悟,明白迷恋与执着的虚无本质,从而坚定信念,舍去此心。舍的关键在于忍。期望即将破灭,虽心有不甘,又难以理性地接受,理性在期望即将破灭的顾虑中挣扎,这就是心之所忍。忍在,证明欲在,妄念在。欲求时时牵制,妄念处处拦截,致使理性不能依据现实顺其自然、随机而动。欲求妄念将难以如愿,却又放之不下,这就是忍的实质。
二六.
我们对待忍的态度须与常人不同。在利害关系的抉择中,在种种欲望的冲动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心性摩擦中,应将欲求之心看轻、看淡,并以舍去此心为目的,不觉气愤,不含委屈,不记于心,难忍而又不以之为忍。当感觉所忍已不足以称其为忍的时候,此欲求之心已舍。
二七.
要舍的心太多了,大凡源于欲求妄念的种种重名、重利、重感情的迷恋与执着之心,在意、显示、嫉妒、争斗、忧虑、恐惧、憎恶、欢喜、喜爱、贪无厌、偏见瘾好、爱与色等类七情六欲等等,都要舍。不是在社会生活中叫你真正失去什么,而是看你能不能把那颗虚妄的心看清、看透,不被其所迷惑、役使,从而能够将它放得下。
二八.
没有什么注定属于谁,所属,目的是成就其实用的功能。得之于时运,失之于时运,欲求是枉然的。做事顺其自然,成败不动于心,不去刻意追求则能坦然迎接任何事物、接受任何结果。这样做不但不会真的失去什么,反而能得到大众的信任、尊敬和支持。挣脱名利与感情的牵制,将它们看清、看透,进而看轻、看淡,你才会明白什么叫做理性与智慧。
二九.
惟理性与智慧能把握规律、顺其自然,顺其自然谓之自由。健康是身体的自由,愉快是心灵的自由,健康加愉快,是生命的自由,生命自由的极致,便是持有理性和智慧的心态。自由是和谐的表现,和谐,须服从生命的运行规律,规律作息、规律饮食,享受,必加节制。无思故无虑,无虑才有健康、快乐。运动符合人生命的常态,适当运动,才有身与心的常态——健康和快乐。
三十.
理性与智慧无心无念。起心动念,哪心哪念有理由呢?如果说有,是心念间互为理由。凡所有心念,均无端生起,都是虚幻的妄想。究根逐源,心念无不是为了一个名、利、情。每个人眼中的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姓名加相貌加简介的虚幻,名,谁是谁又有什么重要?利,得失无常,够用而已,贪多伤身、伤神,何苦一生为之苦心劳身不得安宁?喜、怒、好、恶,人,已沦为情的奴隶。情,说它生起有因,此因其实是人所常见的现象,一些本来荒诞但见多了也就不觉得荒诞的现象。看开了,情,自然烟消云散。为人处世,诚、信加责任,这是理性的“情”、智慧的“情”,是慈悲,是博爱。
三一.
不重名而有自由洒脱,不重利而知勤俭富足,不重情而能不迷不惑。劳苦贫寒激发人的活力,节俭实用造就清心寡欲。忍让宽容,与人为善,展现真实自我,此之谓最大觉悟;吃亏、委屈不以为然,苦中之苦不觉是苦,知足而能常乐,此之谓最大福分;不记常人苦乐,不执于世间得失,与人无争则无患,此之谓最大智慧。
三二.
生存首要基本的生理需求,即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满足。贪婪使这需求无限扩张,一方面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的不安。物质上过分的追求或出于虚妄的攀比、显耀,或出于有害身心的刺激、享受。对于物质的生理需求并非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却容易误导人类于种种困境。需求除了物质上的满足,还包括对于安全、稳定、情感交流、受到尊重、谋求影响他人以至社会来实现自身价值、自我发展与完善及至发展与完善他人等等的追求,这些都推动了并将继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三三.
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以社会整体而长远的利益为原则来运行的,因而在人必须的物质满足之外,强调协助以实现他人乃至社会的利益,强调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目的——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及至发展与完善他人。当今社会常人利己心态广泛而深刻地存在,总是希求并试图以更少的付出获取更多的收益,故而与之交往就需要经常以自己的妥协、让步或者积极作为来实现其所需,从而换取自己所需。但感情、信任与默契一旦有了可用于交换的价码,即刻宣告危机乃至破灭。欺骗终至作茧自缚,真诚才有内心的坦然。
三四.
为人处世无不是履行道德,所谓道德,就是互相让步以成就对方的利益。凡所有道德规范,均源于推己及人。互相理解将不同的个体融为一体,于是互容进而互助互利成为可能。“我”是利益的主体。为个人,个人是“我”;为团体,团体是“我”;为民族,民族是“我”……其实一个“为”字已是妄想、分别和执着。宇宙间所有所谓的“事物”均因彼此联系、互相影响而存在与发展,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个人、团体、民族,与全人类乃至与全宇宙同为一体,就像大海中的一个水滴与整个大海同为一体。利益他人,就像左膀帮右臂举手之劳;利益社会、大自然,就像细胞为了生命体而奉献、牺牲。
三五.
遇事不要轻易推脱,多反省自己那颗心,是否已将妄念除尽。心无杂念,生命平静而快乐。所有不愉快、所有欣喜若狂都是显露欲求妄念进而舍此执迷的机会。不是逃避生活中的矛盾,而是要坦然处之;不是逃避有所作为,而是要放下那颗名利得失的心。矛盾冲突均由欲求而起,坦然不仅是大度,而且出于明了真相的智慧;作为是生活的必然存在,不记名利得失才能把握做与不做的理智,并对工作、任务认真负责而让聪明才智尽情流露。清守于平静、祥和的心态,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也不要随意去干涉他人他事。适时应事,举手投足皆因必要,冷静、清醒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从而顺利、有效地实现预期目的。
三六.
入乡随俗,融理性于生活的样式,凡事种种,若此衡量。基于实用,后有美观大方;不宜极尽完美,切忌攀比显耀。保持一个宽容、祥和的心态,遇事先想这样做对他人是否会有伤害,然后避凶趋吉,如此才能把握理智将事情妥善处理。按本学说中的要求去做,难事之难多是幻化夸张,尝试,难者不难,果能做到,则心性已在一个更高的境界中了。诸事不执迷、不在意、不计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游刃有余于世事之中。
本文已被编辑[钟雨洛]于2006-4-22 11:15:0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肥城常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