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论快乐柴立中

发表于-2006年04月24日 晚上8:46评论-0条

人的一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他人的哭声中结束,而且,出了娘胎就一刻不停地往坟墓赶。于是,就有了生与死的对立,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宗教家因此解释说,人生就是“苦”,就是“犯罪”,要人们搭上开往“天国”的列车,通向不生不死的涅之路。

但是,由于“上帝”的喜怒无常,逆求之路难以走通,我们凡人只能用“快乐”来与苦难对抗,使生死之路变得不那么漫长。于是,对于大多数凡人来说,追求快乐就成为人生的唯一努力。

“快乐”从何而来?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哲学有着不同的答案。归根结蒂,有出世的快乐和入世的快乐两种。前者有佛教的“净土”,基督教的“天国”等,把快乐寄托在将来;后者有儒、道二家,希望把现实人间化作净土,快乐活在当下。

我服膺“入世”的方式,把快乐建立在目前。譬如孟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荣启期也有三乐:“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列子·天瑞》)。荣启期的快乐易得,但会惹女同胞生气。孟子的快乐,一二种易求,第三种难得。而耶、佛的天堂净土,因为要拗着人的自然天性而求,我辈凡人,不敢尝试。

人世的快乐,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象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写在人生边上·论快乐》)。虽然永远的大快乐不会有,但日常的小快乐还是能不断的。比如陶渊明,“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弹琴读书,开卷忘食,便已欣然;树下乘凉,听鸟唱歌,未尝不欢。更有那北窗高卧,凉风时至,又未尝不乐。时时处处的小快乐,就可以积累成大快乐,天天快乐就等于年年快乐,年年快乐就等于一生快乐。这是古人化苦痛为快乐的秘诀。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快乐虽然“有待”(钱钟书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但无所不可待就等于“无待”(参见《庄子·逍遥游》)。

在这方面,金圣叹是一个典型,他把人世的快乐发展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生活的艺术化、快乐化。他说:

昔与斫山同客共住,霖雨十日,对床无聊,因约赌说快事,以破积闷——

其一,夏七月,赤日停天,亦无风,亦无云,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来飞。汗出遍身,纵横成渠,置饭于前,不可得吃。呼簟欲卧地上,则地湿如膏,苍蝇又来,缘颈附鼻,驱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车轴疾澍,澎湃之声如数百万金鼓,檐溜浩于瀑布。身汗顿收,地燥如扫,苍蝇尽去,饭便得吃,不亦快哉!

其一,空斋独坐,正思夜来床头鼠耗可恼,不知其嘎嘎者,是损我何器;嗤嗤者,是裂我何书?中心回惑,其理莫措。忽见一俊猫注目摇尾,似有所睹,敛声屏息,少复待之,则疾趋如风,吱然一声,而此物竟去矣,不亦快哉!

其一,子弟背颂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其一,饭后无事,入市闲行,见有小物,戏复买之。买亦已成矣,所差者至眇,而市儿苦争,必不相饶,便掏袖中一件,其轻重与前值相上下者,掷而与之。市儿忽改笑容,拱手连称不敢,不亦快哉!

其一,饭后无事,翻倒蔽箧,则见新旧逋欠文契,不下数十通,其人或存或亡,总之无有还理。背人取火,拉杂烧尽,仰看高天,萧然无云,不亦快哉!

其一,朝眠初觉,似闻家人叹息之声,言某人夜来已死,急呼而讯之,正是一城中第一绝有心计人,不亦快哉!

其一,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其一,存得三四癞疮于私处,时呼热汤,关门澡之,不亦快哉!

其一,身非圣人,安能无过?夜来不觉私作一事,早起怦怦,实不自安。忽然想得佛家有布萨之法,不自覆藏,便成忏悔,因明对生熟众客,快然自陈其失,不亦快哉!

其一,推纸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

其一,作县官,每日打鼓退堂时,不亦快哉!

其一,看人风筝断,不亦快哉!

其一,读《虬髯客传》,不亦快哉!

(《贯华堂第六才子西厢记》卷七

金氏原文有三十三则,似拟三十三天之数,文长不具录。但由以上几则,我们可以看出金圣叹真是无往而不可乐了 。既然现实人间的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谁又肯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未来的、天国的虚无飘渺的快乐呢?

另外,快乐虽“有待”,需要物质上的“刺激”,但所需的物质不能太多,只能是简单的、稀少的,更主要的是人心的修为,人生的觉解。孔子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称赞朴素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先进》)赞同曾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自己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并且总结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成为仁人、智者,才能保持人生随处可乐。

道家更进一步的强调说,要想获得较为永久、彻底的快乐,必须做到“心斋”。《庄子·人间世》引孔子与颜回的对话说:“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孔子认为,空虚之室能生纯白之物的原因,是“心斋”的结果,快乐吉祥,实始自我们的内心,外求不得。哲人能不待外物刺激,从内心求得“吉祥”,我们一般人,只能像陶渊明、金圣叹那样,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来寻求自身的快乐。但“平常即道”,倘使我们也能像金圣他叹那样无往不乐,就一定可以化“有待”为“无待”,突破外物的限制,统一主观和客观,跟孔子一样,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热爱人世间的一切事物,从而突破快乐的有限性,获得无限的快乐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快乐是心境的愉悦,不一定要开口大笑。

最后,我们得声明一下,追求人生的快乐,不等于信奉醉生梦死的享乐主义。金圣叹就是因为“爱国有罪”而被处死的,他临刑前说:“断头,至痛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大奇!”(梁章钜《归田琐记》)他的生,是热爱生活的体现;他的死,是积极社会人生的结果;他的快乐,是体味人世一切人、事的报酬。

柴立中

2002年8月30 日

于静修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柴立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薄云残雪点评:

轻灵活泼的文字,道出了快乐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