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就是真实的存在
多少次,我在梦中惊醒。因为我总是游离在陌生的人群中,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在我的潜意识中想要回家,可我没有真正的家。因为我不知道家之于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梦中的我,头脑总是一片朦胧,一片清晰的相互交错,没有过一个完整的概念。
一直以来,我发觉自己心中装的一半是现实,一半是幻想;灵魂里也一半是清醒和一半的麻醉,像一条鱼,游离在陌生而又熟悉的人群里。在现实生活中,我离他(她)们并不遥远,而且仿佛就近在身旁,可心灵的距离呢?我记得张小娴说过,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心与心的距离。是的,在众多的人群里,我感受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生活在现实还是幻境。我时常会产生种种错觉,在同学们的欢歌笑舞中,我感到自己是一个沉重的幻影,游离在他们思想的缝隙,像一颗脆弱的小草,在悬崖峭壁的夹缝中艰难的成长。可我又很倔强,总想靠近生活,靠近现实,靠近我原本也有的微笑和快乐。然而,在我的潜意识中又不承认自己真实的想法,总是在试图背离,试图逃避。
每当我一个人静静的呆着,哪怕是面对着无尽的孤独、奚落和怪异的目光,我都会清晰的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清晰到我仿佛能用手触到自己的思想,摸到自己的灵魂。我可以放飞自己幽禁的思绪,敞开自己的心扉,和空旷对话、与夜色闲聊、还可以向无生命的石头,泥土倾诉,同时,我也感受到它们与我同在。在我眼中,一切无生命的东西都在灵动的雀跃,我可以看到它们思想流动的影象。其实,我也无意贬低人类,把自己与非生物归结为一类,只是与它们在一起,我感受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与真实的生命在一起,我体会到了却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我的存在与喧嚣、与热闹无关,我所崇尚的恰恰是很多人所摒弃的,他(她)们认为很近的东西我却感到很遥远,他人心心念念想靠近的我却时刻在寻找背离的理由,搜索逃避的借口,然而我们依然能够共存,也产生多大的磨擦与矛盾。有时我在想,是不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能够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反而更容易友好相处?但那高山流水,志同道合又该怎么解释呢?“君子之交甘若澧,小人之交淡如水。”是否正确呢?我既不是小人,也算不上君子,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同类中的一个“另类”罢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写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与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常常以有我之境自比,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幻的梦境中,我总是极力搜寻自己的影子,追寻自己的思想,以自己的双眼和心灵看自己的影子,又观他人的生活,所以物与我皆着我之色彩。但我觉得人这样活着好累啊!假如以无我之境去看大千世界,自己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能够以一种超然达观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也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那样,活着的人是否又会拥有一翻别样的人生乐趣呢?可惜啊,人总是被太多的东西困顿和束缚着,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那一种另类人生。这也是古往今来,鲜有人写“无我之境”的上乘之作,即使有,也是屈指可数,少得可怜!
我一直这样认为,人在快乐的时候,很少会去思量生活中的苦与痛;人在悲痛时,所有的人生不如意才会一齐升上心头,感怀此身所有的不平事,悲从中来,于是便有了对命运的诸多感慨,这样就有想倾诉的欲望,才形成一种欲写的冲动。写作并不是缘于生活中的那份惬意与享乐,而是缘于生命中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人只有处在极度的兴奋或极度的悲伤中才会感到那种生命的悲剧意识,才有可能一气呵成“千古绝唱”,那才是作者最真最纯情感的流露,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然而那样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有我之境,写出来的世界是自己心中感性的主观世界。
我所说的人在悲痛的时候,往往能够写出好的作品,但我又说人在处于极度兴奋时,也会有欲写的冲动。其实,这二者并不相悖,因为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在极度兴奋时,往往就会乐极生悲,喜极而泣。而上述两种极端的思想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王国维先生说,“自然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先遣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不仅是自然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人之情感也是如此,大悲亦是大喜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古代先哲们的话语中无不透漏着这种掷地有声的辨证关系。
就因为如此,我认为孤独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给我们更多更广的心灵自由空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和创造了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氛围,让我们可以拥有和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并且独具慧眼,这样我们便可以超然物外,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周围的人和物了。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那我们不妨用“求同存异”的观点来认识和深化自己。我们做为一个社会人,不一个泯灭人类的共性,但我个人认为,展现个性比保持共性更为重要。有时,我觉得“标新立异” 只要能够保持自己的独创性,也没有什么不可的,就让那些“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去说好了。我们只要在众多的声音中清晰的辨认出自己的声音,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全文完-
▷ 进入vear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