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佛”不是神,而是“觉者” 、看到事实真相而大彻大悟了的“人” 。佛学是关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即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因而就其本质来说,“佛”学就是“真”学。佛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认清头脑中各种虚幻妄想的本质而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进而营造一个安定和睦的大同社会。
关键词:佛学、理性、事实真相
正 文:
生命进化至今,人类的感官、思维尚不足以对外界和人自身有一个客观、真实、全面的认识,却让人很容易迷信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科学的发展也还很不完善,相对真理而言甚而是微乎其微。种种世俗中的观念更令人难以摆脱无所不在太多太多的已成认识和思维模式,愈久愈是想当然,再难接受新的思想,真理出现了也去排斥,统统冠以异端邪说之名避而远之。理性与智慧已深弊其中,难以展现。如今,现代科学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却越来越证明了佛学在此领域的先见之明,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移向这个“神秘”的领域。
佛学是什么?是宗教,还是哲学?当人们将佛学披上宗教的外衣,并搀杂进许许多多的迷信思想时,人们对佛学已误解至极;当人们将佛学当作哲学的东西来批判着学和进行所谓的研究时,人们对佛学的理解仍然徘徊在对它完全无知的误区。佛学是什么?佛学是释迦牟尼对我们的教育,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其课程就是“修行” ,即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因而就其本质来说,“佛”学就是“真”学。
一提到佛学、佛教,就有人极力反对,认为是迷信。其实,“佛”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觉者” 、看到事实真相而大彻大悟了的“人” 。“佛教” ,这个“教”是“教育”的意思,是“觉者”对于迷惑者们的教育,这哪是迷信呢?是人们对它的误解太多了。做佛做菩萨不是做神仙,而是做个明白人,做个“圆满”也就是彻底明了了的人。佛学的中心就是破迷开悟,可用荡除身心的污染作比,也可用解除理性与智慧的羁绊为喻。佛号“南无阿弥陀佛” ,意思就是,归依无量智慧而成为大彻大悟的人。
人们对佛学的误解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最重要的是它没有与时俱进地适应人们的语言和生活的变化。比如在语言方面,佛教(佛学教育)的教学纲领是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回头而依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改过自新从而坚定地信仰的意思。属于印欧语系的梵语用词尾的变化表达不同的词性和含义,单音词为主的古汉语对这些变化表达不清楚,因而翻译过程中造成很多偏差,需从上下文乃至全文理解。“佛、法、僧”都是音译过来的,三归依并非是让人归依释迦牟尼佛本人、经文和僧人,而是让人归依觉悟、正确的见解和清净的心态。魏晋时期,人们对此能理解,但到了隋唐,很多人都产生了误解,于是禅宗六祖慧能将三归依改成归依“觉、正、净”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坚信理性、理性的智慧,坚信真理、事实和真相,坚信清净的心态、心无杂念,三者逐步深入,而又相互制约和促进,因坚信而依靠,进而达到如此境界。
再如在生活方面,人们已不再拿寺庙当佛学教育的学校,而是更多地接受电视、广播等的无形中潜移默化的教育。佛教已由原来的佛学教育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宗教,甚而搀杂进许多的封建迷信,在此,佛教徒们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佛学必须走出深山,走向社会的最前沿,也利用电视、广播甚至办现代化学校的方法来宣传自己,才能洗脱人们对它的误解,以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它、接受它。
佛学是关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其教科书是佛经,又称做“法” ,而“法”在梵语中,本意是真实存在的世间的万事万物,可见,佛学是对无所不在的事实真相的表述。所见所闻是客观世界的影象,心中的追求正是这些影象在头脑中虚幻不实的构想。这些追求的想望,都如梦如幻,泡影般不可捉摸;如霜如露,闪电般瞬息即逝。名誉、利益、感情,令人搅扰其中,难以解脱。人世间潮起潮落,或喜或悲,自始至终,却是虚妄一场。在世事泥潭中,计较优劣得失是没有意义的,执着不舍终究枉然。人却深迷其中,为种种妄想所役使,挂念心中挥之不去,为其所烦所累仍穷追不舍。种种欲求之心是痛苦的根源,也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沉溺于欲望将难以实现的顾虑之中,人便会感觉到苦;欲得之心一起,争端随之而来,以至于不惜损人而利己,社会问题由此而层出不穷。佛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认清头脑中各种虚幻妄想的本质而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进而营造一个安定和睦的大同社会。
当今社会之中欲望弥漫,人很容易受其熏染而患种种欲求之心,并由此尘封痛苦的深渊。当人冷静、清醒地认识和感受到世界的本质——客观存在时,就会发现一切想望追求乃至忧虑、恐惧等等都是虚无缥缈的幻化,是头脑中稍纵即逝的念头,自然地断绝了对任何事物的迷恋与执着,所有的苦恼随之荡然消逝,置真实之我、之人、之万物于真实的世界。此时,这人已大彻大悟,在常人之中脱颖而出,重归于无执无碍、洒脱自在的境界。这就如同按规律做事就能事半功倍,把握事实真相才能活得轻松快乐,精神上无忧无虑,身体上也因之而拥有健康和长寿。不迷惑于世间种种现象而生欲求的心,完全不为所动,那就是佛了,也就是大彻大悟了的明白人,摆脱了所有烦恼和痛苦的身心完全健康、真正健康的人。
不重名而有自由洒脱,不重利而知勤俭富足,不重情而能不迷不惑。劳苦贫寒激发人的活力,节俭实用造就清心寡欲。忍让宽容,与人为善,展现真实自我,此之谓最大觉悟;吃亏、委屈不以为然,苦中之苦不觉是苦,知足而能常乐,此之谓最大福分;不记常人苦乐,不执于世间得失,与人无争则无患,此之谓最大智慧。而佛学就是这样一门能带给我们觉悟、福分和智慧的高深学问,其珍贵可想而知。
人的五官所感、思维和世界观,我们说它正确,是因为它合理地解释或解决了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否则,它会被否定或修正。就其本质而言,它们都是世界的真实存在给予人的某种形式的显现,是虚幻不实的现象。佛学中称人们所感知的这个世界是“经验世界” ,并非真实的存在,却是真实存在给予人的显现;是虚幻不实的现象,却也充当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人之所以认识不到真实的存在,是因为人有妄想、分别、执着,从而将能够感知这个真实世界的“本心”迷失了,修行,破除种种妄想、分别、执着,就能够寻回本心,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
现代科学已证实十一维空间的存在,理论上讲有无穷多维空间,而人所能接受的仅限三维,再多的,完全没能力认识。就像蚂蚁只能接受二维空间,它眼中的世界就是一部动画,其实人眼中的世界并不比蚂蚁真实到哪里去。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都是相对的,人在主观感受上也不能理解,尽管总是以眼见为实自居的人们不愿接受,这毕竟是已被证明了的事实。谁能认识到本真的世界呢?“觉者”们,这些通过学佛而大彻大悟了的人们能。时间与空间是人在认知层面抽象出的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手段,却因这种妄想的分别之心束缚住了人能够认识本真世界的“本心”,从而迷失在自己设置的时空概念这一认识工具里面却全然不知。古时一位得道高僧见风吹幡动,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的心在动。这其中就包含了相对论的思想。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摆脱了人的“经验世界” ,常人的时空观不存在了,也就没有了速度这一概念,因而见到风没动,幡没动,常人认为风动、幡也动,是因为他有妄想的分别之心,是他的“心在动” 。
在人的心完全没有杂念的时候,就能够契入这样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可惜常人欲望重重,致使心念如野马脱缰、洪水肆流,难以控制。心念流水般流转不定,乃是虚幻妄想的杂念,却迷乱人的理智而将其控制得恍恍惚惚。妄想之时,若能认清自身与外界的真实存在,将妄想的心念当作他人的念头予以排斥,则可加强主意识破除妄念。但要从根本上降伏其心,须断心念之源——种种欲望与追求。不断地舍,不断地戒,随着欲求之心越发淡泊,迷恋与执着件件舍去,心将变得越来越空,越来越静,最终达到无思无念、怡然自得的境界。此时,因为“心不动” ,你会发现真的是“风不动” 、“幡不动” 。
佛学中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肉眼所见为“色” ,即我们所说的自然万物,“空”是指不可独立存在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说什么都没有。是这种相互的作用产生了我们所感知的这个物质世界,而种种的物质存在本质上是这种没有差别的相互作用的“空” ,是“无” ,并非真实地“有” 。千差万别的自然万物,在微观之下统一于没有差别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更微观之下,科学家们正试图把能量与物质相统一,至少现在已给出了质能联系方程,真能统一,人们就会明白什么是物质本质上的没有差别的、不能独立存在的相互作用了。人之所以认为万事万物是千差万别的,是人心用以认识的衡量。先天感官的限制,后天观念的影响,致使人幻化出对万事万物差别的划分,并非事实上真的有差别。人们常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殊不知癞蛤蟆眼中的天鹅是异类怪物。
佛学中讲的是真实的存在,它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吗?可以说,是可以的。但语言表达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佛学,即非真正的真实的存在,而是人在理解与认识层面的近似。语言本质上就是一种指代符号,而且相对真实存在而言仅是抽象其部分抽象出的属性而指代,故而达不到完美的丰富和确切。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佛法表述这种语言工具,自己去体悟,冷静、清醒地把握真实的存在。所以释迦牟尼说他一生什么法都没讲,自然万物的存在是那么样的,并非释迦牟尼所能创造和改变的,他的描述也只是用人认知层面的“语言”这一工具来纠正人们的错误。佛法说之又说不可尽说,是人的妄念太多,一一纠正之后,却只有一个唯一的无差别的真实存在。因而释迦牟尼教导他的学生,佛法就像舟筏,把人从迷惑、痛苦的此岸带到真理、快乐的彼岸之后,就没用处了,继妄想、分别、执着之后,作为妄想、分别的执着认知,也需舍去。
佛学是超越世俗、超越常人认知的科学,惟有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才能理解和把握。简单地说,佛学就是教人理智、清醒地认识各种问题、看待这个世界的科学。就像物理与化学各自有它们自己的研究领域一样,佛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等也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不仅并不冲突,反而是相互弥补、彼此融合的,只是出于各种历史的、文化的原因,人们对佛学的误解太多了。
西方科学家们曾预言,能解决二十一世纪世界社会问题的,惟有中国的儒家学说和大乘佛法。佛学在教人为人处世、修养身心方面的高深教诲是无可否认的,它在科学上的先见之明更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相信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佛学认识的澄清,佛学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至时将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它,进而坚定地将它作为身心修养的准则,以至走向圆满——彻底地明了真实的存在。
-全文完-
▷ 进入肥城常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