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美食漫谈之六多笨的一匹马

发表于-2006年05月07日 早上8:32评论-0条

美食漫谈之六

山珍海味在历史的推进中,被赐于“山八珍、海八珍”、“上八珍、下八珍”等等规格和排序,我在此就不详列了,我只想将中国有史书记载的最古菜谱录给大家,正好,它写的是“八珍”,是不是最早的“八珍”呢,当然这是专家的事,“当人们沉默时,石头会说话”,有待考古新发现了。它出自《礼记·内则》。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力是落后的,所以,食物原料不如当今之丰富的是必然的。以下是简述,长篇大论非我所能为。

第一:名之曰:淳熬。煎好肉汁,浇在稻米饭上,再淋上熟油。好简单哦,我们的煲仔饭、我们的油盐炒饭等等都“有得一拼”(口语化的方言用语,它能否进入规范的语法体系,得经过时间检验,就像“搞”,本为方言,可现在已成为普通话里使用频率极高的字)。

第二:淳母。和第一种是求大同,存小异。只将“稻”置换成“黍”就可以了。

第三和第四的做法是一样的,只是原料不同而已,一个是豚,即猪;另一个是羊。过程是:将整猪、整羊宰杀料理完毕,然后在腹中塞上枣果,用苇子将猪或羊包好,外面再涂上一层草拌泥,这样就可开始“烹”了,即放到猛火中烧烤,待外面粘泥烤干,就除掉泥壳和苇草,洗干净手后去揭猪或羊表面烤皱的膜皮,再用调好的稻米粉糊涂遍猪或羊的全身,下一步是将其放到油锅中煎煮,油要充足,要没过整猪或羊,等到一定程度后就捞出来,将其及香脯等调料都盛在较小的鼎内,还未完哩,还有最后一道程序,那就是,将小鼎放入大汤锅中,不可使汤水没过鼎口,下面就是燃烧的火焰,而且三天三夜都不熄火,只有这样啊,才有了这一“珍”以供尊贵者享用。我联想到了叫化鸡、烤乳猪、熬高汤等等。有些高档菜肴之所以贵,除了用料上的取精用宏外,耗时无疑也是重要因素。

第五、捣珍。着重点是“捣”。用牛、羊、鹿、獐等的夹脊肉反复捶捣,从中剔除筋腱,烹熟后,加以调味即可尽情享用了。我想到了潮州的牛肉丸,一些影视也有所表现。还有比萨饼之类,我联想到我咽口水了。

第六、渍。突然联想到一个洗涤的品牌。这个“珍”在当时用的原料仅限于牛肉。用新宰杀之鲜肉,切薄成片,再绝其肌理(又有一题求教于网友,是横,还是竖,来切猪,还是牛的肉?),然后,将其浸在美酒中一昼夜,食时以肉汁、梅浆调和即成。我联想到了川菜之灯影牛肉,想到了烧烤。中国熟语中的“鸡鸭鱼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特指猪肉的,当然,现在国人吃牛肉的也日见其多了。

第七、熬。原料和第五的一样,也是捶打去筋膜,晾在苇席上,再用桂、姜之细末等洒到肉上,风干后食用。

第八、肝(草字头下面是宝盖,最下面是个“月”,电脑中打不出来)。取狗的肝,用肠间脂裹住,放在火上炙烤,待肠脂干焦即成。中国有个“以形补形”的传统,历史可谓悠久。我未去过欧美,据说,那里的人一般情况下是不吃内脏的,例外的是法国菜(是当今唯一敢和中国菜叫板的,在欧美,当然它是第一,但是在世界,它想当第一,中国菜是不服的,这里我仅点到即止,不展开论述了)中的“鹅肝”无论是炒还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人间美味。

谈美食,一辈子也谈不完,前有《随园食单》,后有汪曾祺、蔡澜等精于“说做同冶”的名家,我想,美食的诱惑如此之大,连孔老夫子也留下“八字真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留下诸多“不食”,什么情况下,他老人家是不动筷子的,他道音乐之好,也是用食来作比方的(三月不知肉味);苏东坡呢,说爱竹就爱呗,偏也为扬竹而贬肉(宁可食无肉)真不知道他的“东坡肉”是如何“发明创造”出来的,也许他搞这个“发明”时,早把什么竹抛到九霄云外了吧。我是在吃粗饭淡菜之境况下谈的美食,“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多笨的一匹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暖玉
☆ 编辑点评 ☆
暖玉点评:

感谢作者对中国食文化的关注与探讨!让人读来欲垂涎三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