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眼中的哈姆莱特生命如此多情

发表于-2006年06月07日 晚上9:37评论-0条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哈姆莱特”这句话很明显地表示了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时,不同的读者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就有不同的理解。

在第一次接触这部作品是小时候看改编后的动画片《王子复仇记》,当时觉得王子很勇敢,很英俊。长大后一直想看真正版本的《哈姆莱特》,不过一直由于各种原因都没看。直到这个学期外国文学的课本中就有这篇作品。我就迫不及待地在老师还没有讲的时候就看了。

当时看完后,第一感受就是哈姆莱特不应该死,一个为父报仇的王子不应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是因为我喜欢喜剧的缘故,每当看完悲剧后心情都不好。好象看完《铁达尼号》后,我整整几天的心情都不好。在我的眼里就是坏人会得到坏报。当时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哈姆莱特要用这种方式报仇。

当我听老师讲后,已经有点明白了。老师举了几个伟人对哈姆莱特的性格的分析。如歌德把性格的延宕归结为他的懦弱无能、多愁善感。柯勒律治认为他敏感,过多的思考。才造成他的悲剧。下面我想从我自己的观点去谈谈我心中的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接受人文思想教育的新一代,他对人和世界都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和希望。可以说他是一个没有受到什么磨难和坎坷的人。突然间,传来了他想没有想过的对于他来说是人生最大的噩耗“他的叔叔杀死了他的父亲然后和他的母亲结婚并代替了父亲王位。”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无疑等于世界末日一样,我们可以想象对于心中的世界都是美丽而无半点丑恶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该是如何的心情。其实我认为哈姆莱特的一系列悲剧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令他成为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他把世界想象的太完美了,以致于不能接受如此的创伤。所以当这个消息传到他的耳中时,他的世界就乱了。他不知道如何解决,他的世界破灭了,所以他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从高度赞扬人性:“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到“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变化之大很明显地反映了他受挫折的能力太差了。

后来他就肩负着为父报仇的责任,开始只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是杀死那个杀死他父亲的凶手。但他是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和他仍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这就注定他的思想的复杂性导致许多人认为延宕的性格。就是因为他思想的复杂性,令他想事情会考虑多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因为他的犹豫性格。如新国王在祈祷时,哈姆莱特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杀他。但是这时候哈姆莱特的封建思想占了上风,封建思想认为一个人在祈祷的时候死了,那么死后会上天堂。哈姆莱特当然不肯让如此狠毒的人有机会上天堂。所以“他犹豫了,离开了这地方”所以说,他不是由于犹豫而不去为父报仇,而是他思想的复杂性(人文主义和封建思想)导致他的犹豫,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思想的复杂性。

最后的结局是哈姆莱特被他的叔叔设计毒死了,而他也在最后杀死了他的叔叔。一开始我认为不应该如此,因为好人不应该死。可是现在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结局,如果哈姆莱特没有死那他的将来会怎么样?他会继承皇位,统治他认为乌烟瘴气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人人都是有罪的。他不可能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整个社会,那么最后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哈姆莱特最后也变成他们中的一员,然后继续在这样的国家生存。这是大家都不愿看见的。二是哈姆莱特最后受不了世界的丑恶而真正变成了疯子甚至选择死亡。这样的结局也使人太痛心了。与其选择后两种路,还不如让哈姆莱特在我们读者心中活的更有性格一点。所以聪明的莎士比亚选择了作品中的这种结局。我们今天才有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所以每个人心中的哈姆莱特才不同。才有我现在的这篇我心中的哈姆莱特。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不过既然每个人心中的哈姆莱特都不同的话,就没必要分谁对谁错,一定要个正确的答案去限制人们的思想。不然也没有今天那么多人对哈姆莱特的性格的讨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生命如此多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善良用悲剧渲染更有分量吧。
语言总用呐喊才能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