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做陶,有时是喜,有时是忧。作品终于完成,可松一口气了:那是喜;花大工夫的倾心之作在最后一刻崩溃,那就是忧了。
那一次,我用湿的泥条盘筑一只大肚子形状的陶瓶。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条慢慢堆高,陶瓶渐露出它的大致轮廓。两个小时过去了,我开始不断收小盘筑泥条的直径。虽然“贪心”,想让它更高些,但想想还是准备就此罢手。没想到,突然,陶瓶偏向一侧重重地坍塌了下来,悄无声息。“哦!怎么回事?”我像只泄了气的皮球: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一下子付之东流了,真倒霉!
不知怎的,望着堵在我眼前的那一大堆散乱的泥条特别使人觉得冷冰冰的,让我感到在制作时仿佛被忘掉的寒冷。回味今日气温,可在零度以下呀!可真想溜回温暖的家里去。
“为什么会塌呢?肯定是泥条太湿,和陶瓶大肚子形状造成的。”我暗自思忖着,懊丧着。老师走了过来,他看了一会儿,便安慰我说:“别急,这陶瓶还有挽救的余地。不信,你再仔细瞧一瞧,陶瓶虽然塌了,却更有特色。”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目不转睛的盯着坍塌的陶瓶:我精心安排的“大肚子”已经瘪了,但泥条有规律的起伏着,没有一根断裂,好像不甘心遭到这样的“待遇”,随时准备挺立起来,重整它已逝的风度。瓶口歪向一侧,仿佛奄奄一息,但还保持着向上的姿势,不愿屈服。假如我换一种眼光看,这坍塌的陶瓶的确“更有特色”。我失去了一个瓶口朝上的普通花瓶,得到的却更妙。真是老天有眼,帮了我这么一个大忙,我立刻又眉开眼笑了。于是,转晴了的我在陶瓶上继续盘筑泥条,最后完成了它。
重新做好的花瓶瓶口修长,如同大象的鼻子。瓶身自然美观,起伏有致。待这个花瓶烧制完成后,插几枝腊梅,定会让人赏心悦目。
真可谓“塞翁失马,焉之非福”。一瞬间里,忧乐互换。做陶如此,做人又何尝不呢?
-全文完-
▷ 进入柳丝飘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