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当代文学有没有希望?先看一看几位学者专家的看法吧。
傅国涌说:我对当代文学整体评价很低,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谢有顺说:文学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出名的渴望,版税利益的最大化,正在成为支配文学写作的主要力量;文学正在丧失理想和激情,一个苍白、无力的写作时代已经来临。
林贤治说:我对这个作家队伍是绝望的,或者可以说是“没有希望,仍然希望”。所谓希望,就是在底层或生存状态不太优越的写作者中,能发现一些好作品。
祝勇认为,文学不处于社会中心、处于寂寞的状态有时更能使作家写出高水平的作品,现在就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陆续在出现,但很多人大家都不知道。
李国文说,如果说20世纪是中国新文学的成长期,那么21世纪则应该是中国文学的成熟期。成熟的中国文学,向世人展示的,不仅仅是只有辫子和缠足的被猎奇的中国,而是一个古老的然而又是博大精深的,滞后的然而又是锐意求新的,发展的然而又是艰难前行的,开放的然而又是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
哲学大家任继愈说,向来国家的文化发展是经济在前,文化后来跟上去的,是不会太超前。经济是基础。所以你看乾嘉盛世,那是清朝百年了,才有后来那个盛世。唐朝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政治上上了轨道,统一了。唐朝的繁荣,实际的作品创作是开元时代。开元时代也是近百年了,传了好几代才有这个结果。汉朝的汉武帝,最盛了,武功、文治都很好。汉武帝是第四代皇帝。他前面那几代做准备才有了高[chao]。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做什么呢?积累资料,为文化的高[chao]做准备,就是这么个任务。真正文化繁荣的高[chao]还在后面,在几十年以后吧,至少二十年左右。
二、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虽然很糟,但已经引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专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关注。许多人在痛斥低俗、庸俗、媚俗、恶俗的同时,大声呼唤“纯文学”的回归。“席殊书屋”倡导“让经典成为流行、让流行选择经典”,让人振奋不已!
说明一下,我理解的“纯文学”,是指具有深邃的思想和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不是单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应该叫“纯粹文学”。“纯文学”的提出,可能是为了区别于当下流行的“四俗文学”(低庸媚恶)吧。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缺乏社会责任心一闷心思搞钱的款爷们,仍在拼命地使反劲。前些日子,有个什么“星”从监狱里刚出来,就有人联系他出书,说只要他答应,不用他动手,有枪手替他写……
可是,有谁知道,费尽心血写出“纯文学”的书来,出书和卖书有多难吗?!
女作家方方说的好,拿新闻界或出版界来与文学界相比,前者可能更应该指责。
于坚说,我以为文学评论是引导读者的阅读而不是教导作者的写作,这也是评论者如何介入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之点。对那些没有“良知和社会立场”的作品,评论者应该去引导读者拒绝它们……
再者,我想就哲学大家任继愈上面的观点提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景,不能简单地用过去改朝换代后的规律去套。他说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做什么呢?积累资料,为文化的高[chao]做准备,就是这么个任务。真正文化繁荣的高[chao]还在后面,在几十年以后吧,至少二十年左右。”是不是有点过于乐观,甚至说有点幼稚?
我的意思是,现在必须以实际行动来推动中国文学向着好的方向前进,不能光喊口号,更不能观望等待;不然的话,“沙漠化”更加严重的时候,怕是难以扭转啊!
坐视等待,前景渺茫;积极争取,才有希望!
本文已被编辑[帘外落花]于2006-6-19 10:54:5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baosheng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