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家与乡情]家乡那条渠萋逸

发表于-2006年06月24日 下午3:24评论-2条

家乡那条渠,是从秦开始就非常有名的那条渠。秦一统六国,她曾立过赫赫战功。历经2000多年,她依然静静的流淌,浇灌着关中数亩良田,带给农人不必靠天吃饭的丰收年景,更带给生活在这里祖祖辈辈人的安居乐业。

她,就是古郑国渠,中国秦朝时期的重要水利工程,与都江堰和灵渠齐名的中国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她,就是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民国水利专家李仪址重修后改名为泾惠渠的那条人工灌溉渠。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后期,韩桓惠公看到当时秦国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公元前237年,他特派韩国水工郑国赴秦兴修水利,妄图利用这种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他预想的“疲秦”目的!不料事与愿违,当时的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郑国在秦国修建郑国渠。

在郑国的亲自指挥和参与下,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在关中大地上蜿蜒盘旋,仿佛一条金光闪闪的银带铺在了三秦大地上。

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级阶梯的最高线上,灌溉着今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大荔等县(区)的280多万亩土地。郑国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这让本来强大的秦国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它消灭六国梦想的实现。

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宏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它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变沼泽盐碱之地为肥美良田,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据《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这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关中地区一跃而为沃野,秦国由此走向强盛,最终兼并了各路诸侯,一统了中国。因而,该渠以郑国之名命名为郑国渠。

两千多年后的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我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改名后的泾惠渠,渠名取泾河惠及关中大地和百姓之意。

泾惠渠是依据地势从西往东自流的,但是却将很多村子分割成了南北两部分,于是在家乡,很多地方都修起了桥,很多地名也以桥为名。

外婆家,就在这条渠的源头,镇子的名字叫王桥。

奶奶家,在外婆家西15里处,名字叫桥底。镇子的名字也缘于渠,因为渠要通过镇子最繁华的街道,在重修渠道时为了方便人们出行,水流从路的下面穿行,两边则是高高的渠道,人们走在路上,其实是走在了桥上,所以镇子得名为桥底,意即桥在底下之意。

本是一条造福百姓的人工灌溉渠,但在我的记忆中,她却始终伴随着我的是很多的不幸。

只要到了灌溉的时间,不管冬天还是夏天,就会有满满的一渠水,大部分时候是混浊的黄泥水,偶而会是清清的水流,就那么不知疲倦一直往前流呀流。

外婆家和奶奶家是我儿时最常去的地方,外婆家门外就是渠边,奶奶家离渠边不过100米之距。伴随着那渠水,还有奶奶,外婆的“千万别去水边玩”的叮咛,我一天天长大了,随着我一同长大的,还有关于渠的更多的故事……

外公是在我一岁的时候过世的,对于外公,我没有任何记忆。长大后常常听长我很多的表姐提起,外公如何疼爱孩子们,又如何勤快,当然还有外公的死因。晚年的外公好象患上了夜游症,常常会在晚间一个人出去,家里人怕出事常常在晚间锁上大门,但意外还是发生了,在一个清晨发现外公不见之后,家里人四处寻找,终于在大渠岸边发现了外公的鞋子……·

老家水位低,那个年代又没钱打深水井,吃水特别不方便。在修建渠道时,凡是有村子的地方都留了可以取水的台阶,两岸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用水桶提了那个黄泥水,在家里沉淀清了,用来洗菜或者洗衣服。因为水渠宽十几米,深近三米,水流大而急,台阶又很窄,经常会有人在取水时不小心掉了下去,运气好的,会被懂水性的救起来,运气不好,没人看到的,就会被水淹死,随着水流一直往下游漂去。小孩子看到大人去挑水,有时候也会偷偷的沿着台阶去了水边,不小心掉下去的孩子已经不计其数……

不到灌溉的时候,渠里通常只有很少的水,只到脚脖子的位置,这个时候,我们偶而会去那里玩玩水,但是也是背着大人,因为一旦开闸放水的话我们是跑不急的。而且有大人被在放水时冲走的教训时时提醒着我们。

大渠里的水要通过很多的小闸及小渠才能灌溉到田地里,那些小渠,水流不大,每到夏季,小伙伴们都会找一个小桥坐在上面,将脚放在凉凉的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夏季消暑办法。

但就是那些小渠,也淹死过很多小孩子。这些事情大都发生在炎热的中午,孩子们背着大人去小渠玩,不小心掉进水里,没有大人营救而被湍急的水流淹没,同去的孩子常常是哭着跑着回家告诉大人,谁家的孩子又被冲走了……

在幼时的记忆里,奶奶家的桥下游50米处有一条横穿渠上钢架,我至今也不知那是为什么要修建的,可就是那个钢架,令好多幼时的玩伴命丧大渠。那是一条可以攀援的单辊钢架,高大约50公分,小孩子脚踩一根钢架,手扶一根钢架刚刚合适,对于好奇心强又少不更事的孩子有着无比的吸引力。孩子总是偷偷的去那里挑战极限,想要横穿十几米的大渠,可大多时候在走到一半的时候就没了气力,坠入水中而亡。

奶奶恨透了那条钢架,觉着它简直就是索要孩子的魔鬼,至今都能记得每次出去玩之前奶奶千叮咛万嘱咐别去那里。

外婆家到奶奶家的柏油马路是沿着渠修建的,蜿蜒曲折,非常漂亮。可是,曾有无数辆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汽车冲进大渠之中……

在这段渠道间有个叫分水闸的地方,有一座陵园,是水利专家李仪址的陵园,在重修了造福万民的泾惠渠之后,按照他的遗愿,死后葬于泾惠渠岸边。陵园内有李仪址先生的大理石雕塑,冬青与花在四季皆有着不同的景致,墓地依照地势修在高高的土坎之上,沿着台阶而上,站在碑前,就可以看到最美丽的蜿蜒曲折的那段渠道。

李仪址先生静静的长眠于这里,看着那一弯渠水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也看着那一弯渠水带给无数家庭失去亲人的痛苦!

那条渠,曾有着无比辉煌的历史,也曾为两岸人民带来丰衣足食的安乐,如今,她依然发挥着自己极大的灌溉作用,可我每次回到老家,依然会听到谁家的独生孙子又掉到渠里了,谁家已成人的儿子喝醉酒又掉进去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的家乡依然在一代代的重复上演。

家乡那条渠,我该以怎样的心情来叙说你呢?

家乡那条渠,让我又爱又恨的那条渠!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萋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流泪的木偶点评:

家乡那条渠,该以怎样的心情来述说呢?只能将心情织进这密密麻麻的文字中。

文章评论共[2]个
王里-评论

陕西乡党写的好,我又长了见识。at:2006年06月26日 下午3:55

ZIMU-评论

我家就是那的?你是谁说不定还认识.有空加我QQ382627103at:2006年11月06日 下午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