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睢我们六十年代的这一拨人缩成雨点小

发表于-2006年06月25日 早上8:52评论-7条

2005年,生于六十年代的这一拨人,最大的四十五岁,最小的三十五岁。

有人说,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多余的一代,我也着实感到自己在夹缝里偷生,所以我活着,在无可奈何中显现几分认真的态度。

这大概是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拨人的悲哀吧:面对如此多变的生活,我们没有被赐予第二次生命甚至也来不及比较人生的惶惑和勇敢,生命中的忠顺和叛逆,性爱中的坚贞和放荡,一切就那么仓促地发生了,对我而言,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正是我的迷惘所在,所以我至今还是一事无成。

既然见证了那段历史,就应该把它纪录下来,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不要说我们无话可说,我们的故事其实早已开始,只不过没有那份参与者的悲伤和快乐而已。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打娘肚子里钻出来就撞上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众所周知,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很少),所以童年的记忆是红卫兵,是斗地主,是批林批孔,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愤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只崇拜英雄人物,如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欧阳海、戴碧蓉,唱得最多的歌是“学习雷峰好榜样”,尤其敬畏毛主[xi]。记得1976年9月9日当我从大队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他老人家逝世的噩耗时,简直如五雷轰顶。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参加过游行,喊过打倒某某某的口号,用过粮票布票,穿过饭汤浆洗过的棉布衣裤,拎过农药瓶子打过煤油,吃过一分钱的糖珠和三分钱的冰棒,偷过公家的红薯私人的黄瓜邻居的桃子,看过不要钱的露天电影,还用铁丝、皮筋做过纸弹枪,用泥巴捏过拖拉机,用木棍削过陀螺,用废纸折过飞机、火箭……作文里写得最多的是“在毛主[xi]党中央正确、英明的领导下……形势一片大好”,后来改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在公无私”;男孩玩对拐、占城,女孩打毽子、吃羊。男孩女孩一般不在一起玩,而且课桌上刻过“三八线”,写过书法。那年我送儿子上学,惊奇地发现我过去的笔迹,艺术是不朽的,只不过让后来人“斧正”,弄得面目全非。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大的做保姆带小的,经常看到这家和那家混战,一般是人多的获得胜利。这也应了那句人多就是力量的老话。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可以“彻夜不归”,因为没有家庭作业,也不怕考砸了挨父母的骂,“读书无用”、“白卷张铁生”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深得人心。“勤工俭学”在那时是时髦词。那时的孩子不知为什么屁大一点就什么事都能做,试验田、油茶场、农场到处有他们的影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那时的学生如我辈心中居然滋生出一种自豪感、成熟感、成就感,好比古人中了状元一样高兴,好比现在的年轻人考上大学一样激动。

经历过抢购,知道杨子荣、小兵张嘎、李向阳,听说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也读金庸古龙三毛席慕蓉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至最后沦落为匍匐在地觅食的蚂蚁,为得不到上司赏识而郁闷,为长工资或下岗的事烦心,为不能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而苦恼,更不能为一掷千金而气短。

当然喜欢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的《那一年我十七岁》,更把费翔的《故乡的云》和齐秦的《狼》唱得回肠荡气。也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迪斯科,听摇滚乐,但没有热血沸腾,总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甚至偷看《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手抄本,乃至手yin,但事后必定感到耻辱,深深痛悔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我觉得,《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是那个年代青少年的性启蒙课本。

该谈婚论嫁了。或自由恋爱,或媒妁之言,更多的是父母之命。结婚很简单,有一台彩电就算奢侈。一般没有结婚照。结婚证上的照片老土老土,衣着寒酸不说,硬要装出一副亲热劲儿反得其反,肌肉僵硬,表情木然,说穿了,照此照是为了“过关”,谈不上纪念意义。

“小皇帝”下来了。他带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声宣告:一切以我为中心!是啊,咱没享过福还不准小的享福吗?于是为小孩不吃牛奶操心,为孩子上幼儿园操心,为孩子学习跟不上操心。说自己小时候吃过苦,所以最苦不能苦孩子;说自己小时候“薯丝饭加南瓜菜”充饥,所以逼孩子吃益智增高的药片儿,也不管那玩意儿管不管用,反正花了钱就心安理得;说自己小时候没爱过正规教育,所以请家庭教师学abc学钢琴学画画学唱歌,硬把一个活生生的小家伙弄得死气沉沉……因为自己没上过大学,所以幻想儿子补老子的缺;因为小时候连连环画也买不起,所以订了那么多五花八名的杂志;因为小时候没玩过超级玛莉、魂斗罗,所以配备了一台游戏机父子同乐……太多太多的因为,其实只有一个因为,因为自己穷过,所以不想让孩子受那份罪,可小祖宗往往不买帐,反倒“憧憬”父辈们小时的生活,“那时候好玩毙了!”

是啊,那时候的年才叫年,提前几个月就天天盼,天天想,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有糖珠吃,还可以走人家。老家有一句老话,拜年拜到禾打花,那时候的欢乐气氛要延续好长一段时间,不象现在,年还没送就冷静下来。那时候的孩子真的望过年。我记得,每年过年母亲都要炖一碗萝卜汤,切成方方的一大块,再用肉汤炖,香喷喷的,软酥酥的,好吃得不得了。就是这萝卜汤,我也觉得比现在的“美味佳肴”好吃一百倍。

那时候没有明星,没有磁带,没有vcd,除了课本,唯一的读物是《毛主[xi]语录》。家境宽裕的人家的小孩才买得起连环画。有连环画的人神气得不得了,象现在的有钱人,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的,真如一首歌唱的那样,雄纠纠气昂昂。我那时家境清贫,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连环画,后来偷过几本据为已有,常常躲在旮旯里独自欣赏。

那时候电视机少,电视台少,广告也少。看电视要跑到老远的公社礼堂。已经弱冠的我们不得不躲过公仆们的驱逐才能偷看几眼。然而就是这几眼让我记住了许文强,一个让我觉得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的英雄。不过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许文强何以“善终”,因为后来我们和几个以“主人”自诩的公仆们发生争执,干了一仗,弄得几个小家伙满身是血,被父母关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禁闭”。

与其说那个时候的电视对我们的吸引力很大,倒不如说电视对我们的伤害更大,因为我们总是不能看到我们想看的东西,我们经常被驱逐得狼狈鼠窜,因此我们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好东西,比如后来的游戏机,现在流行的电脑。上天总是开着我们的玩笑,时代总是落后我们半拍:当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没有,我们不想要的时候又来撩拨我们;当我们的思维已成定势,却要加以摧毁;我们永远在破坏和建设之间摇摆,永无宁日——我有一比,八十岁的老公公迷上十六岁的靓妹,力不从心啊。这就是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的命运。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缩成雨点小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薄云残雪点评:

欢迎新朋友!
不管生在什么年代,都有自己的优势。这不,你说的六十年代,也一样会小字辈们羡慕呢。期待首发。

文章评论共[7]个
缩成雨点小-评论

谢薄云残雪,初来乍到,还望多多指教。at:2006年06月25日 上午11:05

潜龙-评论

我是,我为我们感到自豪!经历过国家变革的阵痛,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现在,我们正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缩成雨点小 回复】:谢潜龙的评论!握手! [2006-6-25 15:32:54]at:2006年06月25日 中午12:05

在别处-评论

呵呵 还玩过弹玻璃球和折香烟盒
  【缩成雨点小 回复】:看来老兄也是那个年代的人。谢了! [2006-6-25 22:22:48]at:2006年06月25日 晚上8:44

香樟-评论

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老兄不必苦恼!
  【缩成雨点小 回复】:芬芳满室,香兄! [2006-6-29 17:09:04]
  【香樟 回复】:是妹非兄!!! [2006-6-29 20:33:01]at:2006年06月29日 上午11:19

古刹昏鸦-评论

不管怎样,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比五十年代的人要幸运得多,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又比四十年代的人幸运,不是吗?那时还有战争、饥饿。。。
  【缩成雨点小 回复】:先生说得对,但我只能从书本上体验那个年代的艰辛啊~~~~~~ [2006-7-16 18:43:47]at:2006年07月16日 中午2:27

annayu0608-评论

我生于八十年代后,只能从你的文字中去想像当时的社会形态。
不过我听长辈的人说:七十年代前的人比我们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有精神追求一些!
虽然同样的是活着,但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所呈现出来的厚重与淡定从容是我们这些浮躁的年轻人穷其一生也不一定能达到的境界!
果真是这样的吗?
  【缩成雨点小 回复】:生命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或许你们这一辈活得更精彩.问好! [2006-7-17 17:32:40]at:2006年07月17日 中午2:54

轻轻走来-评论

 当然喜欢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的《那一年我十七岁》,更把费翔的《故乡的云》和齐秦的《狼》唱得回肠荡气。也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迪斯科,听摇滚乐,但没有热血沸腾,总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甚至偷看《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手抄本,乃至手[已过滤**],但事后必定感到耻辱,深深痛悔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我觉得,《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是那个年代青少年的性启蒙课本。
想和你做朋友
  【缩成雨点小 回复】:那我们以后多交流吧,不过我上网的时间一般,不是很多家事公事比较忙。这会在网上说不定过一会又叫去做其他事了。握手!紧紧地! [2006-7-24 12:06:09]at:2006年07月24日 上午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