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对文摘期刊市场过热的冷思考狮城明月

发表于-2006年06月26日 上午10:47评论-1条

无论你是否在关注期刊市场,期刊文化大众化的趋势已经锐不可挡,如果你有幸光顾一下路边的书摊或书屋的话,你一定会发现,在琳琅满目的书的世界里,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却总是那么几种,如《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它们以这种抢眼的方式展示着文摘类书刊的强势存在。 

市场泛滥 忧患严重

在期刊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现状下,文摘期刊的异军突起已经不是一个现象了,持续了十多年的高温仍然长盛不衰,各地新创办的文摘期刊仍不断涌现。2003年,仅湖北一省就推出《特别关注》、《大家参考》、《休闲文摘》、《读书文摘》和《民族文汇》五种文摘期刊,由此可见文摘期刊增长势头之猛。

文摘期刊在全国期刊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相当耀眼。发行量高到800万份的《读者》杂志不仅是文摘期刊发行之王,也是中国期刊发行之王,其一本杂志就占了全国期刊市场2%的份额。加之其他几本本发行过百万的文摘期刊,加之另外六七本发行几十万的文摘期刊,我国文摘期刊在发行市场所占份额远远高于后起之秀的时尚和财经类期刊。

然而,繁荣的现实总是在此消彼长的规律下进行的。这些只是文摘期刊市场中光辉的一面。综观文摘期刊市场,在书摊上几乎每月都有新面孔出现的同时,又有谁在意那些悄悄消失的那些未老先衰的面孔呢?又有谁能够知道每年那些退出市场消失的文摘期刊人的黯然伤神呢?在极度膨胀的文摘期刊市场上,我国文摘期刊市场的业态是否已饱和、过度了呢?是否已经存在危机了呢?

让我们再看看国际市场。美国有期刊14000多种,总印数是我国的十倍。其畅销文摘期刊除了一本《读者文摘》外,几乎找不出几本了。其他报刊大国的情况基本如此。相比之下,我国有200种文摘期刊,其中综合文摘期刊近百种,这个数字显然是太大了。若用200比8000,那意味着每40本杂志就有一本文摘,这个比例显然失调了。

我国的200种文摘期刊中,发行几十万的不过十几种。发行量最大的不过几百万。近年来我国文摘期刊大兴扩版风。《读者》、《青年文摘》先后扩为半月刊,而风行了80年的美国《读者文摘》至今还是月刊。尽管扩版之后短期效果显著,但靠稀释求发展必定不是文摘期刊的发展之路。在激烈的竞争下,众多同质化低水平小规模的文摘期刊最终将被淘汰。以中国的期刊市场规模和人口来说,出现发行过千万的文摘期刊应该是情理之中的。

缺乏特色 盲目追随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困惑,走进杂志摊,琳琅满目的杂志中,大同小意的名字比比皆是:《智言》、《格言》、《格调》……《意林》、《意汇》、《意友》……《读者》、《读友》、《读林》……读者看看这本看看那本,在内容相尽的风格相似的杂志海洋中,还是选择了传统的《读者》,杂志本来就是一种速读文学,要是一本一本细细的看,那书摊也就成图书馆了,书摊老板还做什么生意啊,因此很多读者在匆忙的浏览后还是选择了历来的老杂志。

尽管文摘类期刊门槛低,但是销量和市场并不是每一本都被读者所认可,不挣钱的还是占了很多。其原因就在于盲目模仿的期刊比较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理性的定位。当然其中也有模仿追风比较成功的,广东《少男少女》杂志社的《读友》杂志和《读者》仅一字之别,封面设计相近,但是走得比较成功。从《读者》、《青年文摘》大家也看到了一种办刊模式,就是文摘这种形式,于是出现了大量健康类文摘,如《健康文摘》《中外健康文摘》,财经类文摘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但是,在追风的同时也不乏机械模仿的例子。

2001年湖北出版的《大家参考》在市场初期阶段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模仿吉林《春风》杂志社的《意林》杂志,在原有刊名上加上了“新意林”三个字,而且从内容定位、版式各方面“抄袭”,此举引起《意林》杂志社的强烈不满,后在双方沟通之下,《大家参考》又改名为《意汇》,却仍然没有摆脱模仿的痕迹。这种情况在文摘类刊物中比比皆是。 

像这样的跟在别人后面跑的期刊,一直以来都是疲于奔命,最终肯定将会因为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而丧失读者群,因为几乎没有一个读者会同时购买两本风格一样、内容相似的两本杂志,比如让我在知名的《读者》和新刊《读友》、《读林》之间选择,我肯定还是选择《读者》的,因为他值得新赖,质量有保证。那些追随者最终将被淹没于期刊这片浩瀚的海洋中。

供给失调 恶性循环

针对文摘期刊过度重复和膨胀的现象,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制约文摘期刊发展的几点因素把吧。

市场供给。随着信息量的飞速膨胀,对于信息处理的需求也应该随之上升。但这种需求并不是都被转化为文摘期刊。网络的发展特别是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的发展会抢走一部分需求,因为网络不仅提供信息而且处理信息。另外,许多原创报刊特别是周报和月刊也抢走一部分需求,因为他们通过集纳、整合、分析等方式也在处理信息。文摘可以提供细粮,专业网站和原创报刊同样也可以提供细粮。在一个特定时期,信息处理的市场需求总量变化不会很大,文摘期刊的过度膨胀必然打破供求平衡。中国的期刊市场和期刊读者是否需要200种文摘期刊,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稿源供给。随着报刊数量的增加,文摘稿源也应是递增的。其实,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可供摘登的好文章还是有限的。面对这些有限的资源,原来十家搞,现在百家摘,势必造成重复撞车。文章是多了,但含金量却下降了。内容的稀释也就成为文摘期刊界的普遍现象。这也是大量文摘期刊质量不断持续下滑的一个原因,身为文摘期刊编辑的我在这方面有着切身的体会,虽然报刊的数量和信息量增加的,可是总感觉可供挑选和使用的好的精品文章是越来越难找到了。像《人生与伴侣》,《深圳青年》,《家长里短》,《做人与处世》这类原创杂志在文摘编辑手中越来越炙手可热。一直受读者欢迎的《辽宁青年》现在也开始大量的刊登文摘类文章,这说明原创杂志也开始出现稿源荒的局面,就更不要说处于原创报刊下游的文摘期刊了,源头之水也已经与了枯竭的迹象,那么下游的河床还能够深藏多就呢?

利润供给。文摘期刊的低成本高收益是个现实。摘登不等同于原创,编写不等同于采访,两者之间的成本差距永远巨大。但如果大家都搞文摘,谁来搞原创?没有原创,又去摘什么?当文摘成为低投入高产出的期刊产品时,社会资本必然趋之若鹜,其结果就是文摘期刊的过度膨胀。同一时期的发行量应该是相对固定的,文摘杂志的增多必然影响原创报刊的数量,而原创报刊的削减必然会影响文摘期刊的发展,文摘期刊过多的结果必然是文摘期刊发行量和收益的普遍下滑,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摘期刊市场的空间已经饱和,文摘热也该避避暑,冷静一下了。优化集中,应该是我国文摘期刊市场的趋势所在,数量减少、发行量增加应是值得广大读者和期刊市场良性发展所期待的。

2006-6-24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狮城明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文章评论共[1]个
芳草人家-评论

冷静的笔触对现在文摘市场进行理性的剖析
从而得出客观实在的见解at:2006年06月26日 上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