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茶乡韵事倩红

发表于-2006年06月28日 下午5:07评论-2条

在南方的一条高速公路上,一辆满载着乘客的大客车由北向南高速的行驶着。汽车是清早从一个大城市出发,驶向千里之外的一个小城。我就在这辆车上,离开家、离开这座城市,奔向那座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城。再步行十来里山路,就到了目的地,乔家村。虽然她和许许多多小山村一样,普通极了,但是对于我,却又那样的美丽,那样的令我魂牵梦绕。我的姑姑就住在那里。

五年前那年春天,是最后一次见到姑姑。我依稀地记得当年她来我们家时,身着青色的上衣,蓝色的裤子,脚下是一双灰布鞋。通身散发出泥土的芬芳。皮肤黝黑,脸色红润,一对眼睛神采奕奕,飞动着热烈、兴奋的目光。她抱了抱我,又亲了亲:“丫头,长这么高呀!呵……呵!”手有些粗糙、却十分地有力。

姑姑大我十四岁,小时候的我都由她带着,并陪伴着我一天天长大,她在我心里就和爸爸、妈妈一样,是我最亲的人。她生长在城市里,因专业是种茶、育茶等与茶事有关,就来到这乔家村,一个有名的茶乡实习,后又爱上这里的山、这里的水以及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的种茶人,毕业后就留了下来,与姑父一样,成为这乔姓村落中少有的异姓人家。

我眺望着,窗外的树闪电般向后飞着……

“这车怎这样慢啊!”我的心是那样的急切,我的心早已远飞,飞向那山峦叠翠,茶香四溢的乔家村。

小城到了,车停了,我下了车……望了望天空,太阳已偏西;看了看表,已四点过了。

“乔家村怎么样走?”我对着司机,问。

“往南,出县在问”算是一个回答。

我提着行李匆匆南行。

“姐姐,是去乔家村吗?”

我停下来,侧目看了看,离我不远站着一个约十四、五岁的姑娘,她那双明丽的眼睛正注视着我,红扑扑的、稚气的脸上挂着天真、纯洁的笑靥。她的身后还有两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姑娘,也正好奇的看着我。

“是的,是去乔家村”

“我们是乔家村的,咱们一起走,行吗?”

“行,怎么不行,这很好麻!”我不在为问路犯愁,路上又多了几个说话的伴……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走在山间蜿蜒的小路上,小路铺着厚厚的青石板,沿着山涧伸向远方。山被漫山遍野的绿色的茶树包裹着,连绵不断,如同条条绿色的流淌不尽的江河。山间一片又一片杜鹃花,散布在层层梯田的茶行之间,又好似江中航船。这一美丽的图画在残阳照耀下,更显美丽娇艳。

微风拂面,扑来阵阵茶的芳香。我隐然的感觉到乔家村就要到了……

“姐姐,您看那儿,那就是乔家村”其中一个女孩说道。

顺着手指的方向,只见两山之间的山脚下,坐落着一片片房子,墙壁都是白白的,青色屋顶的烟囱里正冒着淡淡的炊烟。村后是一条宽宽的河,这河顺着山势弯弯曲曲的向前延伸着,很远……很远……湮没在浓雾笼罩的天际里,这河在斜阳的照耀下,泛起股股银光,如一根闪亮的丝带飘落在大地上。

我看了看这几位与我同行的、带着几分山野灵性的姑娘,说道:“萧云儿,你们认识吗?”

“萧老师,认识、认识,她是我们的老师。”一个姑娘欢快地答着,没有丝毫的犹豫。

“不过,她在村里教小学,曾经是我们的老师”

“萧老师教我们数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教”其中一个姑娘补充道。

当从交谈中得知萧老师是我姑姑时,她们显然更加活跃了

“也教种茶的方法。”

“你姑姑茶种得好,并常常帮我们。”

其中一个姑娘扮个鬼脸,俏皮的笑了笑,说:“她还唱歌呢?她的歌真好听!”

说着,说着,俏皮姑娘便大大方方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嗓音圆润而清丽,如一只欢乐的百灵鸟。

我知道,这是我姑姑爱唱的歌。小时候,我常常是依偎在姑姑的怀中,听姑姑哼着这首歌,伴着这优美的歌声,渐渐进入梦乡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几个姑娘也都唱起了这首歌,我也附和着哼起来,我的内心强烈地激荡着,我无法自制,眼前的一切有些模糊……姑姑,我们快见面了。

我和她们之间似乎又更加亲热了,空旷的山谷热闹起来,泉水“哗”、“哗”的响,小鸟也唧唧喳喳的跟着凑热闹。我与这几个姑娘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笑着。不知不觉中已到山下……

进村了,在几个姑娘的带领下来到姑姑家……

远远地,已看到姑姑立在门前,皮肤并不那么黑黑的了,脸色却更加红润,而体态也变得更丰满了。见到我的到来,那张熟悉的脸高兴得布满了花,笑呵呵的伸出双手抱紧我,使劲一提,我双脚悬空,竟然被抱了起来。她笑着道:“你又重了一些。”然后随姑姑进了屋……

中屋是姑姑家的正厅。而姑父在堂屋里站着,见到了我高兴得手都不知怎么放,很不自在地在空中晃着,嘴巴张得大大的,却说不出话,只是“呵……呵……”的笑。厅中央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幅用欧体字书的一首诗,凑上前仔细瞧了瞧:“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作的诗《茶花》?”我自言自语的说。姑父看了看我,笑了笑,吟起了这首诗:

“枪旗春月已舒叶,冰雪秋时乃吐花。羞杀东风莫相问,人间只解口芽茶。

我静静地听完姑父吟的诗,转过身来又见墙边放着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架,上面放着不少线装书,书中还夹着许多纸条。只听姑姑在旁说:“你姑父的先辈是清朝举人,什么都没留下,就留下了这些书,姑父爱得什么似的。他在这村里也是个教书先生,和我一起教村里的孩子们。”我们又走到屋子的西间,是姑姑住的地方,屋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紧靠门边,一个木架上放着装有茶叶的几个竹篓,由于它的存在,使整个屋宇间弥漫着一股股醉人的茶香。靠在最里面墙边的桌子上堆着一摊书,我好奇地走上前,顺手拿几本翻了翻,“呵!《瑞草之都》、《中国茶韵》,都是一些与茶相关的书。”姑姑的脸红了红说,这些书,在我无事时随便翻翻……

吃过饭、洗过澡,困极了,我倒在姑姑的床上,被姑姑搂在怀里,就像小时候一样……我的心充满了幸福,我睡觉了……

早上,我睁开眼,从窗外透射进一条条耀眼的光……天已经亮了!

“伢,起床了,吃完早饭,一起去梅山庄,去品尝品尝云南白家有名的‘三道茶’”

“什么是‘三道茶’”我好奇的问。

“去了,亲见看看不就清楚了吗?”

洗过脸、吃过早饭,我们上路了。

全村没有街,只是穿过几条巷,我跟着姑姑来到村的尽头,前面一条河,宽宽的横着,两条船停靠在江边……

“你读过周作人的作品,并知道他散文中所描写的船吗?”姑姑突然问我。

知道,“乌蓬船”,我略想了想。

“这就是乌蓬船,我们去坐一坐,体验体验周作人散文中的意境。”姑姑笑呵呵的说着。

我们上了船……

“萧老师,上那去!”

“啊!春妮啊!我们去梅山庄。”姑姑答应着,上前拉着春妮的手。

我端详着这们称作春妮的撑船人,二十来岁,微红的脸庞中泛出甜甜地笑靥。虽然粉红的绒衣厚厚地裹在身上,却也难掩其少女所特有的青春活力。下身穿的是蓝色的、但经风雨荡涤之后,泛着灰白色的牛仔裤,干脆利索。春妮见到了我,不好意思的向我笑了笑。“她叫萧倩红,你叫她倩儿好了,这次是专来看看我这当姑姑的。”姑姑拉着我,热情地介绍,我立即起身,向她弯了弯身,然后点了点头,算是回礼了,“我还是叫你一声‘姐姐’好吗?”,春妮的脸泛起阵阵红云,喃喃的说,我笑了笑,没有回答。我想,她一定也是姑姑的学生吧!

“开船罗……”随着春妮甜美的声音传来,也伴着哗、哗的声响,船徐徐离岸了……船向前行使着。

两岸山峦耸立,半山腰是绿绿的茶树,一片一片的,红红的杜鹃花插在中间,层层叠叠,一望无垠。远山在天际的帷幕下,若隐若现,青色的、白色的、还有红色的片片村落,像镶嵌在山间的玉翠,美丽极了,我仿佛进了一种梦似的诗境。船在水中飘着,任由水扑打着,发出哗哗的响。我仿佛又听到岸边的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顺着歌声寻去,见岸边的山腰有不少茶农在采茶,她们说笑着、唱着,传出阵阵动人的歌声……

沉浸在幅幅美丽的诗画之中,我醉了……

船摇曳着,慢慢地前行……

“萧老师,梅山庄到了!”是春妮甜美的声音。

穿过一片低矮的树林,再行三百来米的土路,前面一色的青砖砌成的一幢一幢房屋。

“伢,那就是梅山庄”

进了庄,穿过一条小巷,在一门前停下,姑姑上前“咚、咚”敲了几下。稍许,门开了,出现一张俏丽的面孔。“啊,萧老师,你来那!我们正等你,盼你盼得好辛苦呵!”门打开了,屋里又出来一位姑娘。我惊讶的看着她们,她们两人的样子像极了,就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产物。

“她们是双包胎,是这村里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现在省城里也是有名的茶艺师,尤以‘三道茶’吸引不少来客。”姑姑向我这样介绍着她们。接着又向她们介绍了我,就像向春妮介绍我一样。

“这位是姐姐,本名袁勤勤,我们一般称她‘绿秀姑娘’”,只见她身着非常合身的、湖蓝色的西服上装,里面是天蓝色衬衫,系了一条紫红色的领带,下装则是白色西裤。娴静、文雅,透着一种书生气质。她直立着,头微微前倾,点了点头,我也向她点了点头。“妹妹,袁玉霞,可称她‘紫云姑娘’”她的着装十分合身,上身是一件粉红色的、镶着淡淡的黄色的边的,稍稍宽大的线衣,裤子是黑色的,也是宽宽的,绣着红红绿绿图案。“倩儿姐姐,能到我们这里来,我太高兴了,我们是吃你姑姑的知识长大的,没有你姑姑,那有今天的我们姐妹俩,哈哈。”看来妹妹是性情直爽,快人快语。我被她们的热情感染了,话匣子也打开了。

从交谈中,我得知她们为了招待我,特意留在家中,并请我们来品评她们的绝活“三道茶”的。

中午,我们在她们的盛情之下吃过饭,又美美的睡了一会,当我再次睁开眼睛,看看床头柜上的钟时,已过下午二点了。

客厅里,两位姑娘忙碌着,我知道,“三道茶”这重头戏就要开始了,我静候着……

二十多分钟后,一切就绪……

“倩儿姐姐,我们开始烧茶了”绿秀姑娘叫上了我,“凑近些,看得清楚些”紫云姑娘提醒着我。向前又移了移,我静静的看着,“现在我给你们泡第一道茶了”绿秀姑娘说着,双手开始操作起来。她的动作优雅,娴熟,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十分简捷、严谨,我看得真切,如一精彩表演而令人陶醉。她说着说儿,便架火煨水,同时又将一个小砂罐放在火盆上烘热,然后放入一小撮上好的绿茶,并手拿小砂罐不停的抖动,待茶叶被烤得颜色微黄,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时,再将所煨的刚开的沸水冲入这个小砂罐,只听“哧嚓”一声,罐内茶叶翻腾,涌起一股泡沫向上翻动,有的还溢出罐外,呈现出花般的绣球来。等泡沫渐渐落下,又冲入沸水,茶便煨好了。绿秀姑娘再将茶水注入一个小瓷杯,放入托盘中。才由紫云姑娘托着盘子端到我的面前,“倩儿姐姐,请品品这第一道茶吧!”。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有些出神,忘情了。“倩儿姐姐,请品品这第一道茶吧!”,姑姑拉一拉我的衣角,我回过神来,见到紫云姑娘手托着盘子,站在我的面前,我歉意地笑了笑,“对不起,我走神了”,便立即起身,双手接过瓷杯,但见,杯中茶水如琥珀一样晶莹透亮,虽然不多,一两口而已,茶味却馥郁飘然,溢满了整个房间,再细细品来只觉得苦,而苦中又浸透着阵阵醇香,别有一番韵味。“好极了,初品起来,似有苦味,仔细再想,却又渗出香来,特别、特别”。姑姑也品了一杯,望了望我,笑了。

“哈哈,品出点意思了,这是头道茶的特点,‘苦’”绿秀姑娘认真的说着,眼中满是兴奋的泪水。

“头道茶品完了,现在我们给你泡第二道茶”,紫云姑娘对我笑了笑,但见绿秀姑娘往小砂罐内注满沸水,接着拿出一个小碗,碗里装有切成薄如纸的核桃仁片和红糖,沏入热茶时,那碗里茶水翻腾,漂浮在碗中薄薄的核桃片像抖动的蝉翼一般。我再次从紫云姑娘接过这第二道茶,闻一闻,芳香四溢,呷了一口,味道甘甜可口,沁人肺腑。“没了苦味,多了几分香甜。”

“‘二道茶’的特点是‘甜’,可称‘糖茶’,可以说这‘二道茶’有苦尽甘来的意思”姑姑这时也如一行家向我介绍着。我欣欣然地点了点头。

绿秀姑娘接着说到“这‘第三道茶’的名字就是‘回味茶’了”,只见她先舀半匙蜂蜜,再将三两粒红色花椒放入盅内,沏上茶水后,递到我手中,说道“请你边晃动茶盅边饮”。我依言而行,只感到味道是甜而微微有辣、又有几分苦味。接着,绿秀姑娘又取出一张用乳制品做的乳扇,放在火上烤了烤,待乳扇发泡并呈黄色,再揉碎后放进茶碗里,同时加入一些红糖,冲入热茶水,用筷子稍稍搅拌后又给我端来。“再请你尝尝这碗茶”,我尝了尝,顿觉口中香甜而又略带辛辣,淡而有致,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妙极了!、妙极了!”只能作如此简单的表白,我江郎才尽,难叙这“第三道茶”的韵味。

“有的地方把第三道茶叫‘扇茶’,是用蜜、糖、花椒调制而成的。”紫云姑娘补充着。

“在白家人待客的最高礼节,你们是我们的贵客,受之当然。”绿秀姑娘走到我身边,像亲人一样抱了抱我,我也紧紧地抱着她,眼中流露出感激之情。

姑姑再品了第三道茶后接着说,“白家人把‘三道茶’归结为‘头苦、二甜、三回头’,很有意思。”

下午饭后,我们告别了两位姑娘,返家了……

又坐在春妮的那条船上,我细细地想:“‘头苦、二甜、三回头’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姑姑,‘三道茶’很有意思,人生如茶呵!”

姑姑默默地回头看了看我。

船慢慢地向前游动着,残阳透过山涧斜射下来,洒在杜鹃花上,红红的、一片又一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倩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千叶红点评:

文笔细腻、优美。欢迎更多的首发作品:)

文章评论共[2]个
奔跑的男人1-评论

把茶趣写活了,欣赏。at:2006年06月28日 晚上9:09

静影沉璧-评论

赏读你的作品,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增长了品茶的知识。at:2006年06月28日 晚上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