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洋洋的下午,懒懒地坐在阳光充沛的阳台上,感受着清风拂面,沐浴着阳光,一杯香茗或咖啡,手捧一本心仪的杂志,慢慢读来,细细品味……这可谓世间极乐。虽然只是想像,却也能感受到几分这样的满足和惬意,只因为沉浸在书中,哪怕没有阳光、没有清风。只有在阅览《读者》时才有这份心情和意境。
翻开扉页,淡淡的油墨清香让人心旷神怡,隽永的文笔,精美的文字,让人如痴如醉。它不庸俗、有内涵、有深度。每次品读,仿佛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与上帝神交,心灵变得纯净,灵魂变得须飘,如饮清茗,满口溢香,意犹未尽。
图书市场鱼龙混杂,能像它一样保持恬淡的屈指可数,能像它一样保持质朴的寥若晨星。正是这些不懈的坚持,愈显它“清水出芙蓉,天容去雕饰”的不凡气质和独到魅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视角覆盖整个社会,触及芸芸众生。无论官宦商贾还是布衣百姓,无论官府重地还是市井小巷,它精深透彻,刻骨铭心,折射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形成了一种看似超然,实则亲近的人文关怀
读它就是在学习它。它是良师益友,奉献着聪明才智。薄薄的一页纸,分量却那样重,内涵却那样深,承载着气质和精神。它是智慧的结晶,拯救了多少垂死的生命,滋养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化蛹为蝶,破茧而出的背后,怎能少了它的一份功劳。
余秋雨曾这样评价《读者》:一本发行量如此大的杂志出现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其实已成为历史的缩影,不知负载过多少人生的冷暖。一位老先生说,《读者》是位绅士,它上身穿着西装,下面却穿着马褂,它亦中亦西,博古通今,是最新的老派人士,又是最旧的新派。另一位先生认为,《读者》是位隐士,它不动声色地影响着人间,这就是它的姿态,也是它的立场。大隐隐于市,而《读者》隐于读者中。
它对世俗趣味很少逢迎,但并未因此遭受冷落,发行量始终坚挺,它在提高读者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把它推向不进则退的义无反顾的境地。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生命力,才使得它成为能够走上街头的少有的高雅的杂志。它总是选择好看与凝聚着意趣的文艺作品,它所刊发的文章,大部分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蕴含着发人深思的道理,或者是哲理味很浓的有关人生的各种道德价值的判断。此外,它有对于文章的思索性的要求。它的文章给人一种巨大的想象空间与思索的冲动。它反对那些什么都说到了的文章,于是对文章进行删节就成了必要的手段。可以说,它的文章几乎都倡导朴素的作风,并且留有“空白”。
正是因为它儒雅,恬淡,大气,睿智,才让我对它情有独钟,并且愿意钟情一生。
-全文完-
▷ 进入第五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